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022-02-27吴晶会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技能升级转型

□ 吴晶会

人才是推动生产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宝贵和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财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变革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和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但与之矛盾的是各类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这也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如何打破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瓶颈,制定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长效机制,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技能人才资源现状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行业工程技术领域中,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解决一些行业问题和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一线生产岗位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创新性和适应性,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熟练使用各种劳动工具、机器设备去解决生产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各类高技能人才是所在行业劳动者队伍中的佼佼者,是各行各业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传统用人理念和人才评聘制度长期影响下,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滞后。从现状看,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比例失衡;同时,人才流失严重。劳动技能指数是评价某一劳动力群体中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的科学性指标,客观反映了某个劳动力群体的技能水平。目前,我国各类企业职工总人数多达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约占40%,且约七成技术工人仅有初中文化。绝大多数青年工人技术水平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技术工人短缺加剧了企业用工荒,很多先进的机器设备无人操作,使企业的经营和转型发展受到制约。由于薪酬待遇和职业前景不理想,很多技能人才更愿意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待遇更优厚的合资、外资企业工作,技能人才“培养出、留不住”现象比较突出。

二、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认识存在偏见

在传统人才发展理念影响下,“学而优则仕”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理想,“重仕轻工”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那些需要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蓝领”技工不被人重视。这从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招生的火爆和各中等职业学校的艰难生存中可见一斑。只有学习成绩很差、实在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选择到技校去学一门技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就读技校,不愿从事一线劳动,不愿学习新技术。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技工人才断档,进入社会和企业从事一线生产的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2.技能人才待遇普遍偏低

社会及用人单位存在“重管理人员、重人才学历”的观念,忽视了生产一线员工技能的重要作用。企业在制定薪资待遇时,更偏重于管理人员和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从事一线劳动的技能人才是工作技术含量低、只能干点粗活累活的普通劳动者。而在职级晋升方面,很多有特长的技能人才受限于学历和身份,终其职业生涯也只能停留在一线当工人,很难晋升。虽然有部分一线工人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聘用机制,很难因此享受到有关薪酬待遇。工资待遇偏低和晋升通道狭窄极大地影响了技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很多青年工人的职业发展观。许多青年工人因此不愿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而是想要改变职业身份,成为待遇更好、职业上升空间更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

3.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加之技能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很难满足当前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使用需求。首先是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且缺乏持续性。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比较长的周期,从初级工晋升到高级工大约需要10年时间。很多企业认为技能员工培训时间长、收益慢,无法在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效益;再加上对所培训员工跳槽的顾虑,不愿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太多。

4.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及有关资格认证,仍以政府相关评价机构和职业技术院校为主体,技能人才企业认证并未完全展开,很多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中毫无话语权。有的企业即使有自己的培训评价体系,但由于与政府的评价机制脱节,使得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在参加工作后很难再得到提升,企业员工一证终身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导致技能人才在企业人才培养开发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足。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1.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的宣传,转变思想观念

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者。但是当前社会上仍然盛行“重学历、轻技术”的思想观念,人们对处于“蓝领”阶层的技能人才缺乏客观认识。认为技能人才无非就是没有什么学历的一线工人,种种偏见导致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并不高。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加大对技能人才的正面宣传,使人们形成对技能人才的正确认知和客观评价,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与认可。政府和企业可以拍摄工作短视频或照片,通过政府官网、企业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发布,正面展示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形象,宣传劳动模范、弘扬劳动精神;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表彰或技能比武活动,树立一批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充分发挥其榜样和引导作用,使“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技术革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使人们认识到技能人才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技术工人的价值,从而转变全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错误认识,提高其社会地位。此外,还要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将技能人才补贴等优惠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使更多的技能人才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2.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

一是政府应设立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增加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每年拨专款用于技能人才培养和提高技能人才福利待遇。

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对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的资金投入。政府可针对企业制定相关减税政策、资金补贴政策;同时,提高企业在职业鉴定和技能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

三是引导银行、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中来。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以捐赠的形式扩充经费来源,将资金用于培训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表彰等方面。

3.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平台

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实训,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懂知识、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条件。对于有意愿的学生,还可与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对其进行培养;而企业则可与其签订相关工作合同,按照岗位、工时等给予其相关的薪资待遇,待该学生毕业后,企业有权优先选择该生入企工作。如此,既可以达到勤工俭学的目的,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技能提升;同时,也可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帮助企业实现对技能人才的不间断培养。

4.建立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

首先,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实行职业资格等级、技能评定结果与工资待遇相挂钩的薪酬模式,做到“以岗定薪、以技定酬”。切实发挥职业技能评定在人员薪酬调整中的导向作用,使取得更高职业资格的人才在薪酬分配上有所体现,从而提高企业员工提升技能和参与技能评定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办法,形成对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和补贴的长效机制。可由政府牵头定期组织举办一些技能竞赛,对于取得较好成绩和名次的予以物质奖励和表彰;或者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按月或季度给予高技能人才补贴。

再次,注重人文关怀。为了避免技能人才外流,同时增强对外部技能人才的吸引力,要注重人文关怀,帮助技能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其能够安心工作,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技能和才华。

四、结束语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于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在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并积极组织企业、职业技工院校、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参与进来。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加大资金经费投入、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技能人才考评机制、完善激励保障制度等措施,使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平稳推进。同时,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高技能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转型
回暖与升级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沣芝转型记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