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现象的成因及治理策略

2022-02-27高非凡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4期
关键词:刘某信息

高非凡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2016年《牛津词典》遴选的年度词汇中,“后真相”(Post-truth)被选在了其中。后真相一词出现于1992年,当时美国剧作家斯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时第一次用到了这个词。在2004年,美国作家拉尔夫·凯伊斯(Ralph Keyes)在自己的著作《后真相时代:当代生活中的不诚实与欺骗》中详细描述了后真相的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即“后真相不是一种确切的真相,但也不构成谎言,它可以称作放大的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淡真相”。

当前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海量信息每日都在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碎片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满足人们接受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反转新闻的出现。反转新闻不仅会影响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质量,还会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并增加社会治理成本。本文选取“广州方圆实验小学哮喘女孩遭体罚致吐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传播学视角探讨后真相时代互联网平台频频出现反转新闻的成因、危害,并商讨反转新闻现象的治理途径。

1 研究背景

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以“反转新闻”为关键词搜索论文,搜索到的相关论文数量为329篇。其中对反转新闻进行定义的众多,笔者认为万晓燕等学者提出的定义相较于其他学者更为合适,她认为反转新闻是“在新的事实要素出现之后,公众对特定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出现转向的信息传播现象”[1]。但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更偏向于“反转舆论”而非“反转新闻”,目前学界对于反转新闻这一现象并没有提出更加精准的定义。在笔者搜索到的这些论文中,多数学者是针对反转新闻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剖析,较少提出兼具可行性和实操性的解决方案。

2 事件分析

2.1 舆情开始阶段:负面关键词点燃舆论高潮

2020年5月30日,博主“小岛里的大海”发布了两条博文,在博文中,当事人刘某表示,自己的女儿在广东省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就读,2019年12月10日班主任刘某因女儿与同班同学发生争执并影响课堂秩序,随即强迫自己的女儿在操场上跑了十圈,最终引发患有哮喘病的女儿吐血。这两条博文获得了大量的转发、评论及点赞,成为推动舆情发酵的最初节点。随后,涉事老师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了热议。根据统计,从该博主发博文到涉事教师登上微博热搜这段时间内有769个微博账号共发布了798条相关信息,其中微博上活跃有着大群粉丝的用户(大V)发文量超过了总数的一半。笔者看到,由于刘某博文内容极具煽动性,特别是两条博文细致描写了自己女儿是如何遭受老师虐待、在半年内自己多次投诉上访但没有相关部门过问此事后,网友的共情心理被激活,一些网民在网络平台上直接表明立场,如发出了“半年了,恭喜教育局连夜成立”“微博办案,中国特色,鼓掌鼓掌”等过激评论,不仅辱骂涉事老师,还公开质疑教育部门和警方,最终导致整个事件愈演愈烈,舆论几乎一边倒。笔者在5月30日7:00—13:00时间段内网友的发文和评论中发现,一些网友还是秉持着中立、理性的态度观察事件,发出了如“为什么血迹看起来像假的?”“教育局已经作出处理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投诉呢?”“哮喘患者的症状与闺女的症状为什么不一样”等一类的疑问,但是碍于其他网友的群情激愤,理性声音越来越小,形成了“沉默的螺旋”[2]。

2.2 舆情反转阶段:公安机关揭露真相,引发理性回归

5月31日1:44是整个事件的第二个高潮,也是舆情反转的关键时间点。在这一时段,广州白云警方通报了关于网传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一事,通报中称“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其女儿目前精神状态良好”以及“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刘某涉嫌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的相关证据”。当日8:00左右,相关舆情量到达顶峰,据统计,该时段内共有606个微博账号发布662条相关信息,这其中超过70%为官方部门和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在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到网民对刘某肆意捏造事实以博得网友关注的行为进行的谴责,同时前一阶段舆论一边倒形成的“沉默的螺旋”被打破,舆论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除了对刘某的谴责、对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的点赞,更多的还有对同情心被消费、互联网平台监管缺失的思考。

2.3 舆情平稳阶段:主流媒体“后真相”的寂寞发声

6月1日13时是舆情的第三个高潮。这一时段,公安机关作出了对在网络上造谣的刘某进行刑事拘留的决定后,四川观察、《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微博账号相继进行了转发和评论,多数为借警方口吻提醒网民“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触犯法律的相关人员,警方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等。据统计,该时段内共有365个微博账号发布379条相关信息,但无论发文数量、评论数量和转发数量都与前两个阶段相差甚大。

3 形成原因

根据“清华学姐”事件、“罗冠军”事件、“杭州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员”事件、“广州方圆实验小学哮喘女孩遭体罚致吐血”事件等聚焦网民关注热点的四个反转新闻典型案例来看,传播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安全、医疗、社会民生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极具社会敏感性。调查发现,一旦出现背离网民日常认知的行为如出轨、高收费、家暴等就极易形成反转新闻。笔者认为,形成反转新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心理内因:发布者追求所谓“社会正义”的直接行动

从发声者的角度来说,剔除博取关注、博取同情、舆论造势等因素之后,发声者在网络上爆料的原始意图是内心追求所谓“社会正义”的诉求以及对法律的藐视和失望。有很多人认为依靠现行法律和行政制度解决自身问题,存在过程漫长、程序烦琐、投入产出低等问题,所以他们往往直接行动,将带有强烈主观性和情绪化的内容发布在网上。匿名发布网络信息会让用户从心理上不必受制于现实环境中的社会关系而更有表达的力度和勇气;同时跟现实社会一样,网络上存在人云亦云的“随大流现象”,两个因素叠加使得受众的情绪化表达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加剧了反转新闻现象。根据广州警方的调查,2019年12月10日,刘妍老师因学生违反学生管理纪律,以班规为由让刘某女儿等5名违纪学生跑10圈;2019年12月12日学校暂停刘妍老师班主任职务,并对其进行全校通报批评、免去其品德学科科组长职务等处理。而刘某不满意方圆实验小学这一处理结果,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多次到广州市教育局投诉和上访未果,遂采取捏造事实并博取舆论支持这一行为。造成刘某造谣刑拘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刘某对谋求个人权利的正当程序的蔑视,另一方面是刘某试图凌驾法律之上的无知。

3.2 平台氛围:把关缺失促进负面信息迅速传播

相对于营造“拟态环境”、重在媒介治理的传统媒体,以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更加窄播化、去中心化,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更加渴望真实和自由,而这种自由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平台环境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作为信息的分发渠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虽然扮演了媒体的角色,但从本质上而言并非专业的媒体。这些新媒体平台虽然拓宽了广告宣传渠道,获得了较大的利益,但无法实现像专业媒体那样对新闻内容的层层把关。简而言之,这些新媒体平台虽然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但没有将把关的责任落到实处[3]。

3.3 技术因素:碎片化事实难辨真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大众的生活节奏也相应变快,人们更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导致受众对于事实真相的模糊化,受众往往从碎片化内容中只能看到真相的某一个方面,零散化、不确定性的碎片信息传播直接导致了反转新闻的出现[4],甚至还会出现多次反转的现象。

3.4 情感因素:感性高于理性

感性高于理性可以认为是一种舆论站队现象,这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当中时有出现。它是指基于某一问题的主要矛盾之处,网民所形成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对立,形成观点之间的站队博弈。此外,大众由于自身所获取的信息不全,经常先入为主,在头脑中形成了刻板印象,事件发生后人们习惯性地同情弱者,用感性思维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前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渠道多样化,人们更加愿意感性思考自己所认同的内容,而不愿意理性思考,因此有时会发布一些有违事实的观点。例如,在2021年末的“孙海洋事件”中,孙海洋与儿子孙卓认亲成功后,孙卓表示,他想要回到养父母身边。“被拐找到后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的反转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强烈反响。在“孙卓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是否正确的评判上,持相似观点的个体淹没于判定支持与否的群体心理中,个体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从而使网民丧失了判断能力,群体之间相互评判产生情绪性和非理智性的话语表达。网民之间的情绪对抗,导致网民与信息传播者之间因立场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往往也愈演愈烈。

4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现象的治理策略

受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人们从原来的线下交往改为了线上线下同步交往,上网时间大幅度增加,线上生活从原来是生活的调味剂变成了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放任反转新闻现象不加整治,就会使人们对互联网甚至相关部门失去信任,社会公共利益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因此对反转新闻现象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反转新闻现象的治理策略。

4.1 司法:开展普法工作,加大惩戒力度

互联网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维持秩序。相关部门在开展现有普法工作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对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不仅要让网民知法、懂法,更要让他们敬畏法律,知道在互联网空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违法犯罪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同时,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和惩戒力度,严厉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

4.2 行政: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

要想避免反转新闻的大量出现,仅仅依靠媒介、受众的自我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如果相关部门不重视反转新闻的负面效应,网络环境将会被各类虚假消息充斥,从而变得更加复杂。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公众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有关,所以相关部门应在媒体生产新闻的各环节建立合理的考核和监管制度,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主动公开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降低反转新闻发生的可能性,对相关违规新闻报道行为进行制约,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避免反转新闻出现。

4.3 平台:守住底线,严格把关信息内容

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守住底线,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严格把关平台中的信息内容,确保平台上不出现色情、淫秽、暴力、恐怖信息,不传播低俗、庸俗、恶俗内容。部分平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人工”的审核方式虽然能够满足海量信息的审核数量需求,但是审核质量需求没有得到相应满足,网络空间信息过载、参差不齐,急需信息把关制度,避免出现反转新闻。

4.4 主流媒体:敢于质疑,勇于发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提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5]。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学者吴飞在《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一文中提出,“基于平台用户的广泛性以及平台互动的便利性,相对于纸媒时代而言,如今每一篇报道,都可能面临更大范围的批评。即使有些批评质量不高甚至说不到点子上,但仍然会有一些非常专业的评价,有利于参与新闻报道的人受益”[6]。从这个方面来说,在面对互联网空间的重要舆情时,主流媒体不能因为畏惧负面舆论与批评而放弃自身的责任与操守,而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敢于质疑、敢于发声,对新闻要素进行核查,在碎片化的事件信息里寻找事件的真相,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发出自己的声音。

猜你喜欢

刘某信息
3名共饮者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获刑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已赠予的房产不是遗产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订阅信息
迟到罚款撞领导
展会信息
信息
赠与存折未告知密码有效吗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