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学”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2022-02-27王巧玲
王巧玲
(重庆工程学院,重庆市巴南区 400056)
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强调了课程思政对于人才培育的重要价值。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成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基石和最终的到达点,课程又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必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
1 教育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分析
教育学对师范类高校以及学习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必修课,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选修课。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其范式是“目的—手段”,力求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熟练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理论知识基础;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师职业,热爱教师职业;使学生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本学科的教学活动。当前高校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围绕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德育,以及班级管理等展开教学。
课程思政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对学生的正向引导[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正确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学科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面推进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师范类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2 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很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地域文化特点,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尚未完全确立课程思政理念,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主动的的认同感,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合思政的相关内容构筑起课程思政与课程目标、课程大纲、目标方案、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环节的统一协同机制,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专业课教学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还没有形成合力。
第三,缺乏长效常态机制,特别在考核评价中,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虽然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但平时成绩占比不够,而且平时成绩考核形式比较单一,通常包括课堂考勤、综合表现和作业等,没有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知与掌握情况。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有效性,融合路径没有完全打通。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元素的实效性不够,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贴近学生生活,也少能做到将社会热点、焦点融入专业课中,不接地气就难贴近“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容易造成“孤岛化”现象。
3 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分析
3.1 挖掘隐形教育元素,凸显课程思政价值,实现同向同行
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大思政”育人理念,深入挖掘、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育人价值,培养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此为路径,进而实现课程育人。高校师范教育专业类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基本参照。根据《专业标准》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教育学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夯实的专业理念,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和大爱情怀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才的“导师”,这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和有机融合。为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目标,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和课程的社会价值属性,从激发学生学为人师的职业理想信念为出发点,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把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对教育的情怀、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
要积极探索教育学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逐步凝练、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教学常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3]。根据教育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触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3.2 融合路径与教学反馈
教育学课程思政融合路径与教学效果的反馈主要体现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本文选取了某校的英语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反馈。共发放调查问卷171份,回收问卷171份,171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在问及教育学课程中是否需要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的问题中,96.5%的同学认为是需要的,但很多同学对课程思政的内容、目的与方法都不了解,简单地将课程思政解读为在教育学课程上思政课。但也普遍反映,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了解,增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大老师”和“大爱”精神,以人格魅力感染、感化学生,做到学做统一。
而在问及教育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原因时,学生认为需要课程思政的原因主要如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为从事教师打下基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了解教育学这门课程,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等。也有小部分同学认为不需要,因为教育学和课程思政关系不大,毕竟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需要教育学再额外进行,抢占教育学本来就不多的课时。同时询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95.32%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融入思政内容,会针对某些章节内容选择最有启发性的知识点,并结合时事热点,在讲授时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适时融入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触点,通过课堂讨论、启发引导、案例分析、情景表演、最美教师演讲、教师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进行,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情感认知、知行统一。在问及教师讲授的关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内容是否会有积极影响时,98.83%的同学认为有积极影响。而在谈及希望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思政元素引入教育学,实施教育学课程思政时,学生更希望课程思政元素贴近他们的生活,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讲授能透彻而深入,在保证课程学时与时长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些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融合起来。这些都对高校后期教育学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反馈和改进方向。
4 课程思政教学价值分析
教育学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深入挖掘提炼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育人价值,逐步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力求实现教育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使得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育人目标,形成协同效应,挖掘和深化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和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应用价值。教育学作为思政元素不集中、不明显,又比较枯燥的专业课,其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对于其他特征相近的专业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他专业课程也可以通过深入研究、积极开发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有效渗入课程思政元素,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整体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或可考虑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以各二级院(部)课程思政教学骨干人员为主要成员,其主要职责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负责聚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对学校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涵、方法、创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引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构建多层次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研究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等,提高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层次认知,通过学习研讨和深入实践探索,转变观念,使课程思政能够在资源延伸、开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第二,学术价值。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融合发展,共同深化课程思政的相关学术研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造就学习型、思考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调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围绕相同课题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思政案例库,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流程,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进行课程思政学术研究应以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进一步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相关措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职业素质等[4]。
第三,创新价值。教育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不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助推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双向激活学科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其所蕴含的创新价值势必激发其他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通过顶层设计、分类推进,创新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课堂质量评价等,使教学目标更具思想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具有育人性与趣味性,教学方法具有匹配性与独特性,教学情境具有新颖性与感染性。使高校的专业课和思政课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协调发展,进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育学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高校要从顶层设计出发进一步落实关于师范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师要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