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方向探索
2022-02-27余家帅
□余家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对全党全民族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在迈进新的发展阶段过程中,我国将会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系统分析政府统计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统计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革,提升统计工作能力的现代化与统计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为促进统计工作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要求
(一)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社会数字化技术与数字化水平将迈向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陈金龙[2]认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将取得新成效,社会文明得到新提升,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将使国家形象更具体。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科技技术水平的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数字化水平对社会生产生活的融合与影响程度将迈向新的台阶。
(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与构成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我国过去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传统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曾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能耗角度看,《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 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球总消费的26.5%,超过美国(占比为15.6%)成为全球第一的能源消费大国。而2021年我国的人均GDP 约为1.2 万美元,美国的人均GDP 约为7 万美元。受能耗的制约,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确保能源安全问题,这必然需要实现社会层面的经济发展结构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区域行政壁垒将逐渐消除进而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 年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破除由地方保护主义及区域壁垒形成的市场分割和区域封锁,实现不同市场主体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平和安全。
(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对统计数据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是政府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不断提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与规模不断扩大,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对政府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因互联网各类信息来源不明,真实性难以甄别,政府统计数据如果片面强调准确性而忽视时效性,容易失去舆论高地。
另一方面,政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颗粒度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不仅需要统计社会面上的经济发展水平,更要关注行业间、区域间、个体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五)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将倒逼政府统计工作实现现代化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统计工作作为国家政府体系的重要一环,必然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政府统计工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有学者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为第五个现代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提出,到2035 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实践证明,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不是被动适应变革,而是赶在社会变革前面主动求变积极应对社会发展。
|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反映新经济新业态的统计成果不能完全满足新兴市场发展需求
在数字经济、互联网领域,这个问题已是较为明显,也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思考总结。如方文娟在研究信息时代下政府基层统计工作改革时总结的,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不尽完善,容易导致纳入统计滞后于新经济萌芽和问题初期出现的情况,并且新指标体系难以反映过往统计、旧指标体系无法充分反映新业态投入和产出活动的问题,导致新旧指标和调查等统计环节在衔接和配合上也需要不断的探索整合与改革。
(二)数字化技术对统计工作开展的变革性改进不够彻底
当前,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传统人工采集数据为主,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的工作模式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与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政府统计工作饱受社会各方诟病。刘艳清在总结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及优化措施时提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我国统计工作的创新改革收效甚微,现有的统计制度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很难适应并发挥作用。对此,国家统计局在《“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 中提出,深入推进大数据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开发大数据统计应用方法技术,积极探索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可行的数字化技术开展统计工作的形式。
(三)统计数据质量风险管控仍是长期性的挑战
统计数据质量管控始终是长期伴随政府统计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政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强化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文件,切实防范与惩治统计造假与弄虚作假问题。可以预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因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将逐步淡出历史,但因客观规律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对此,黄恒君指出,大数据受其数据源的影响可能存在代表性问题,使结果存在系统性偏差;另外,过于依赖机器学习产生的建模工具,容易出现过拟合的问题,得出虚假的因果结论。
(四)旧有的统计管理与评价体系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
旧有的统计管理与评价体系客观上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姜美香在分析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时总结,中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是直接原因,而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地方保护主义。尽管我国近年来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机制,但对经济发展模块的评价依据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统计数据。而传统政府统计数据如GDP 等指标因属地管理原则,只能体现地区发展间的差异面,而无法体现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的一面,更无法用于刻画地区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起的积极贡献,导致实际经济运行中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区域壁垒依然存在。
|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重点与方向
(一)开展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特征的统计调查工作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统计调查领域,丰富统计调查内容,完善统计调查制度。2022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 《服务消费市场统计监测制度》 《生活性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 等多个统计调查制度,标志着国家统计局在致力于健全完善政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迈出重要一步。其中,生活性服务业、三新经济等调查制度还未布置到省级,数据成果尚无法满足基层各级政府发展需求,是后续还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二)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对统计工作的开展形式
《“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 提出,要加快推进大数据在统计工作中应用,深入推进大数据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开发大数据统计应用方法技术。如浙江省推行的“统计大脑+应用”,将浙江省统计局所有统计相关业务以数字化的形式纳入其中,实现制度重构、流程再造和系统重塑。统计大脑围绕统计核心业务,通过数据计算分析、知识集成应用、逻辑推理判断等核心功能的赋能跃升,催生新场景、新动能,预见新趋势、新挑战,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助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统计现代化改革新格局。
(三)出台配套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求的统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颁布出台时间较短,虽然已有各方不同学者积极参与研究,但目前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定义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二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研究的取向重点各有不同。需要指出,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论证其重要性上,而是要对如何定性测度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特别对政府统计而言,应当在统一大市场的统计概念、统计标准及指标体系的确立上积极作为,尽快建立统一的测量评价标准。
(四)开放更多第三方参与统计成果生产的途径与渠道
要根本上实现政府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实现统计生产成果向需求侧统计管理转变,实现高水平统计对外开放共享是有效途径。统计对外开放的广泛深入,有助于统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使统计成果得到更广泛应用,全民统计科学意识大幅增强。通过深入开发微观统计数据,推进更多微观数据向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领域开放,让更多第三方研究人员参与统计成果的生产发布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