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普”面临现状浅析及对策建议
2022-02-27李凤芝
□李凤芝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开展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次开展的一项大型普查。对于摸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底”,全面了解新时期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特征,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普查的实际情况
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历次经济普查需要宣传、财政、编办、民政、税务、市监等30 多个单位共同参与。本次普查整合投入产出调查没有先例可循,普查范围拓宽、普查内容增多、技术要求提高、工作难度加大,对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数据处理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工作中将面临比以往普查更多的困难、更大的压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部门多,统筹协调难
经济普查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涉及部门多、范围广,除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外,还需有关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和配合,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意识,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真抓实干。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部门认为普查是统计部门的事,存在分工协作意识淡薄、积极主动配合不够等现象。多数普查中,组织协调和业务工作都落在统计部门,负责开展工作的业务骨干要面临常规统计报表和普查任务的双重压力,长期处于“5+2”“白+黑”状态,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特别是乡镇(街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统计人员身兼多职,时间、精力不足,直接影响普查的组织实施和数据质量。
(二)调查成本高,经费保障难
经济普查调查范围广、普查信息全、技术要求高、中间环节多,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国务院规定,普查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拨付。但由于各地财政预算体制不同,县级和乡镇(街道)财政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偏远贫困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历次大型普查中,乡镇(街道)的工作经费及普查员补贴均存在不足,“两员”补贴难以及时发放到位,且各乡镇(街道)无统一支付标准,报酬高低直接影响“两员”工作积极性。
(三)技术要求高,“两员”选聘难
经济普查涉及各大产业和行业,既要懂得经济、统计相关业务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从单位清查、综合试点、现场登记到数据审核评估等,均需要专业人才来做专业的事。但因种种原因,高素质“两员”选聘仍有难度: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经济落后地区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符合条件的人员少。二是普查经费不足,“两员”报酬偏低。普查经费采取分级负责制,贫困乡镇(街道)普查经费落实难,“两员”报酬偏低,降低了参与普查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普查时间短,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普查是阶段性工作,对要求工作稳定、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员缺少吸引力。虽然近几年来,村干部队伍逐渐年轻化,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人员,因而这部分人年龄普遍偏大且文化程度不高,难以胜任普查的高强度和高技能要求。
(四)配合意识低,数据采集难
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而这些企业大多数为小微企业。这些普查对象往往受自身条件和外界因素影响,更关心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对普查配合意识较低,甚至有抵触情绪。加之现在各种入户调查较多,特别是商业调查频繁,人们对调查员入户调查持不欢迎态度。同时,经济普查涉及经济指标较多,有些直接涉及商业秘密,不论是行政事业、企业、个体户,普遍存在怕露“富”现象,怕与税费挂钩。《统计法》 对普查对象提供高质量数据的约束力不足,部分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无法彻底消除,进而持回避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配合。
(五)审核任务重,质量控制难
经济普查表种多、内容杂、指标繁,表内、表间的平衡关系和逻辑关系的审核,普查数据与部门数据的比对与核实繁杂。数据处理程序、审核程序的不断更新,补丁的不断下发,新的“差错”不断出现,都给数据审核带来难度。结合历次普查情况,经济普查中以下问题较常出现:一是基层统计基础薄弱,统计、会计制度不健全,源头数据获取不全不实;二是部分调查对象和基层部门对普查认识不够,乱报、瞒报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指标设计繁多,部分普查对象配合程度不高,甚至不予配合,以及对普查内容和部分指标理解不到位,错填、漏填指标现象时有发生。
|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行为,责任落实到位
经济普查是一项政府行为,在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下,普查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才能协调好,普查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才会有保障。一是落实政府行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领导,明确和落实政府及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普查方案。普查要严格按照方案开展,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尤其要转变普查主要是统计部门工作的思想。普查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讨论研究普查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落实意见。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市级和县级分管领导、县级和乡级分管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书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普查经费、深入宣传动员、依法进行普查等方面。三是制定奖惩制度。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创新进取,在经济普查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未达到数据质量控制标准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对不执行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和普查方案,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强令、授意普查机构、普查人员、普查对象编造虚假普查资料的人员,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二)强化经费落实,足额拨付到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是保障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获取真实、准确、完整数据的前提。为了确保普查经费真正落实到位,我们必须建章立制,制订详细的普查经费落实方案。一是将“分年度普查经费”内容列入普查责任书,明确各县(市、区)本 级2023—2025 年分年度的普查经费,为经普工作顺利进行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采取“实报实销”制度,根据普查工作进展分阶段落实经费;三是定期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加以通报,切实加强普查经费的使用管理和审计,确保普查经费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每一分普查经费都用在刀刃上。
(三)强化“两员”选聘,实战演练到位
“两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查数据的质量,要高度重视“两员”的选聘和培训工作,从“五条渠道”着手,将政治素养好、文化水平高、责任心强,熟悉普查区情况、深得群众信任爱戴的的同志吸纳到“两员”队伍中。一是从村居委会(社区)、大学生村官中选调;二是从曾参加过普查工作的人员以及城乡住户调查员中选聘;三是从从事过会计、统计、经济等方面工作的下岗和离退休人员中选聘;四从当地中小学教师、职业院校学生中选聘;五是购买第三方服务或招募志愿者,充实普查员队伍。
要建立两支业务知识丰富、实战能力强的队伍确保普查顺利开展。一是组建普查“智囊团”。多层次吸纳普查人才,把市、县、乡级等统计业务骨干和从社会聘请的礼仪老师纳入师资队伍,请他们开展有关业务培训,或请省办师资团派员到市办进行集中培训,提供业务指导、问题解答等。二是培养普查主力军。开展“两员”培训不仅需要好的师资力量,还要有好的培训方法,注重实用性,能做到理论与实践、集中培训与实地指导、系统性与针对性、资料规范整顿培训与分专业普查培训、授课和研讨测试相结合等等。重点对指标含义及逻辑关系、调查方法和技巧等进行培训,使普查员熟悉业务知识,准确把握各项指标含义,熟练调查方式。此外,要开展综合试点,对普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战演练,有效锻炼普查队伍,培训业务骨干,为保障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四)强化宣传动员,责任意识到位
普查的宣传动员,是取得普查对象支持和配合的关键,要高质量地完成普查任务,离不开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宣传工作总体上既要轰轰烈烈,又要扎扎实实。一是内容上要全面完整,根据不同的阶段宣传不同内容,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各级宣传部门必须把经济普查宣传工作作为阶段性重点工作来抓,加强协调和指导;各级普查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做好与宣传部门的协作和沟通,及时主动地与新闻单位沟通,落实好宣传工作;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合理安排版面和时间,开设栏目进行经济普查的宣传报道。二是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声色”俱全,增强宣传的新颖性。除报刊、广播、电视、横幅标语、宣传画、宣传栏、手机短信等传统宣传模式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社区),组织民间文艺宣传演出,把经济普查的目的意义、先进事迹等融入到歌舞、小品中去,还可以通过经普知识竞赛、现场有奖问答等,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济普查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优势,把经济普查的有关知识、工作进展、典型事迹等在经济普查网站公布,通过增设微博讨论话题,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吸纳意见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总之,经普宣传工作需要全民行动、集思广益,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的宣传、实现“电视有形、广播有声、报刊有文、网络有评、墙报专栏”;要多尝试以前没有用过的宣传形式,让其更贴近民情、深入民心,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为普查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强化数据审核,质量管控到位
数据质量是整个普查工作的核心,为切实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把好数据审核关非常重要。各级普查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细则,建立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采取分级、分专业负责制,各级普查机构分专业负责本级及下级普查数据的验收和数据质量控制工作。要组织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的骨干力量作为审核队伍,重点审核报表种类是否齐全、填报数据是否正确、总量指标是否合理、总体趋势是否符合行业或当地经济形势,与相关数据对比有无出入等。把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经济普查的各时期、各阶段、各环节,真正做到事前有预案、事中有督查、事后有评估,通过互审复审、横比纵比、迂回对比、查遗补漏、审核评估等多种方法,牢牢把控数据质量这条普查生命线,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为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