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土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2-02-27张德成
张德成,赵 欣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天津 30040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大学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本着社会人才需求的目标培养土力学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师要基于培养实践能力设计教学方案,以应用技术为主旨构建土力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1]。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依托基本的土力学理论讲授,还需要制订较为完善的系统性教学内容。
1 相关概念分析
1.1 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其不仅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具有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应用型人才是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实际运用的一线人才。
1.2 土力学
土力学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其中包括交通土建、建筑工程、涉外建筑工程等专业。在广义层面上,将土的各种性质与工程力学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门学科,称为土力学。
2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土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土力学是工程专业中最为基础的专业课程,由于其开设时间较久,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土力学教学内容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也就意味着土力学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正因为土力学专业历史久远,经典土力学知识体系未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其研究理论内容成果不够新颖。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完善土力学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满足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在土力学实际教学体系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未强调与重视,忽略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缺乏土力学理论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2 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当前高校土力学教学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基础课程与岗位实习,也就导致在保持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土力学课程教学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扎实的基础性土力学知识,还要深入学习土力学的全新理论,拓展知识视野,至此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讲授土力学课程知识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虽然课时得到了利用,但是这种课程讲授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3 教学考核较固态化
土力学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占比分别为70%与30%。实验成绩在土力学成绩中的占比相对是较低的。高校考核土力学成绩大多为以实验报告或者毕业设计的方式进行评定,降低了土力学课程实验的有效性,相关的实验数据也缺乏真实性。
2.4 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要拥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高校教师业务繁忙,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任务,工作时间不够充裕,也就难以抽身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从而导致部分教师经验欠缺[2]。实际工程经验欠缺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在理论知识中渗透实际工程经验,不仅降低教学质量,而且抑制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3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土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3.1 更新教学理论,设计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理念是实现土力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且促进学生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针对土力学课程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要树立实验意识,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实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性的概念知识和良好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完成教学改革。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对土力学知识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借助线上网络平台对理论知识或者实验知识进行预习,教师在网络平台中为学生指出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借助移动平台开展教学,是激发学生实践教学兴趣的有效方式。
3.2 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不同教学方式得到的教学反馈是不同的。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时,要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工程知识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法、环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协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3.2.1 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声音、图画、动画等,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课程的相关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3]。在开展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清晰地讲解课程相关仪器的结构构造、操作原理、使用要求等内容,借助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实验过程,并为学生标注课程重点内容。课后时间,学生可以自主查阅PPT课件,对课程难点进行反复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应用经验。
3.2.2 环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土力学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地点。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土力学知识的求知欲。于此,教师需要对土力学实验场所进行细致的设计与规划,如在教室墙上挂置相关实验操作图或者仪器安装装置等;在教室一角放置土力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科技文献等。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土力学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3.2.3 案例教学法,吸引学生兴趣
案例教学是基于实践案例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真实事件进行分析与讨论,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土建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首先要为学生寻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然后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引出教学内容。借助典型案例开展教学,不仅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还可以帮助其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以此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3.2.4 协同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土力学教学中应用协同教学法,为学生梳理更为系统的知识[4]。不同教师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与专业特长,开展协同教学法,学生可以学习到多种专业知识,获取不同的工程经验。协同教学法是应对教师实际工程经验较少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开展中,可以安排多个教师共同制订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特长区域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帮助学生理解土力学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同的教师按照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授课,使学生针对性地掌握土力学知识,理论性较强的教师侧重于为学生讲解土力学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为学生讲授工程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土力学课程教学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3 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个人能力,加强学生对土力学学科的重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于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考核方式,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3.1 实践教学考核
开展实践教学考核要考虑方式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传统教学考核大多采用定量考核。为了进一步加强土力学教学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可以分为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定性考核占2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表现,如简单实验的操作能力、原理理论的应用能力以及仪器使用的规范程度等。定量考核占总考核比重的80%,其主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展开考核。
3.3.2 课程设计考核
为了能够更好地巩固教学内容,利用课后设计对学生的素质水平开展综合考核,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程设计考核可以划分为设计准备内容考核、设计内容中期考核、课程最终考核三个考核,这三个考核的占比分别是25%、25%和50%。课程准备阶段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的拟定以及资料的收集情况;中期考核主要包括课题的实施进度或者实践作业的开展情况;课程最终考核内容为学生对土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情况[5]。在教学考核中融入课程设计考核,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土力学理论知识,还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完善实验室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土力学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实验课程还有科研项目、课程设计等创新项目,这就要求学校开设专业的土力学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模拟。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制度要求,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设备更新与检查,并且向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期刊。实验室的设备与文献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践场所,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依靠实验室等设施,还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土力学师资队伍。土力学教师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与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力学教师不仅负责讲授理论知识,还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于此,高校要合理调整土力学教师团队,并且可以举办教研会或者专业讲座等活动,提高土力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 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在开展土力学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空间,更新传统土力学教学观念,创新新兴教学活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让学生系统化、精细化地掌握土力学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工程问题融入教学中,进一步促进土力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