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药学类专业课程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2022-02-27李福元刘叶飞
李福元,刘叶飞,姜 爽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株洲 412000)
2019年1月,国务院政府办公室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技术水平合格证书相衔接,深化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资格制度试点工作”。目前共出台了四批“1+X”认证制试点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并在第四批中首次出现了药学类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药品购销、药物制剂生产),而试点的中职院校已有2537所,高职院校1266所,本科院校537所。随着今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规范的不断出台,与药学类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也将更多,试点院校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基于此,本项目的主要教改重点是为了克服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药学类专业课程建设因无法适应国家职业教育“1+X”认证管理体系改革需求,以及面向全社会开展的培训课程及教学资源欠缺、针对性与适用性不足等问题,将职业技能模块内容与药学类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推进“1”和“X”在药学类专业的有机衔接,提升药学类专业的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1“1 +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认证体系是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模式变革、进一步提高质量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创业就业水平、解决结构性人才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1+X”认证体系是中国各类职业院校迎来的一个巨大发展契机。首先,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1+X”认证管理制度,精准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要求保证每个学生各有一技之长,可以基本解决“学生脱离岗位、课堂教学脱离公司现实、专业建设脱离职业属性”等难点问题。其次,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学校师资团队建设,“1+X”认证管理制度确定了高校教师发展和训练的科学途径,教师唯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技术技能,才能胜任“X”资格的训练课堂教学,胜任“X”资格训练课堂教学就是“双师”制培训人才的一种标志。最后,为了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1+X”认证制试验过程将是地方学校积极连接行业需要、专业积极连接职业发展岗位要求、教育自主发展连接技术提升的过程,主要引导目标是产教更加融合、校企更加密切、工学更加贴近、知行更加结合。
2 职业院校药学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药学类专业重点是培养思想信念基础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相应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符合健康中国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熟悉医药生产、药品营销、医药质控等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面向药品工业、批发业、零售业、专业科技服务业等岗位业务一线,担任医药生产、药品营销、医药检查和验证、药物检测、医药贮藏和保护、药物指导服务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药学类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备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调配、药品质控、用药指导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1+X”证书制度背景下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技术理论、领会主要技术要求,进一步熟悉操作过程,明确关键技术,提高职业能力;还可进一步凸显药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巩固技能训练成果、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药学类专业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学课证融通的平台数量较少,配套“学分银行”科目指标较难整合
当前,我国国家级“学时银行业务”平台涵盖的专业范围不足,很多专业缺乏一定的配套证书,局域性的“学时银行业务”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与课程积分的积累和转换标准还没有明朗。“学时银行业务”的课程标准目前也尚不明确。课证之间融通的学分累积与转换机制也面临相应的问题。当前课证融合所需要的相关教育资源的短缺,没有合适的课程材料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且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学分认可、学分累计和转化的体系机制,与此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学分累计无法实现。
2.2 培养方法与课程标准等教育文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脱节
按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各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联系区域发展产业,而当前不少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发展主导产业严重脱节、课程和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教育严重脱节、其课程内容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没有一致性,专业技能内容也被排除在课程以外,并没有主动适应运行机制调整,对日常的专业技能训练工作的关注程度也不足[1]。教学资源构建过程中也未能全面进行业内的统计分析,在课程设定、实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遴选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行业的特色,实际的培养课程所占比重远远不足百分之五十,不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技能水平。
2.3 现有职业资格证书不够用、不好用
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工和发展状况在新的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型职位和新兴职业不断出现,但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与补充。在中国当前的政策与大背景下,有不少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将被废除,仅仅保存了一些牵扯关键行业、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的资格证书,同时进一步将职位的标准、考核、评判等一系列权力赋予了社会性团体。上述多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现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系统针对新产业、新职业、新职位的覆盖范围极其有限,并且由于改革更新步伐比较滞后,资格证书系统的更换时间也需很长,赶不上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脚步,导致现在的职业资格证书系统不够用、不好用[2]。
3“1 +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药学类专业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3.1 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类职业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当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入手,把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科和专业建设都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发展和地方产业衔接。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设置学科和“1+X”认证对接反馈制度,根据产业人才技能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认证资格知识技能考核标准,设立与学校文凭认证与职业“X”认证制度相应的学科与专业课程体系,以确保高职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接企业职位属性和职业发展岗位特点。以我校的药学类专业为例,在中国医药大生产与医药营销电商等业务模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线业务急需大量人才,因此药学类专业需要抓住新时代机会,适时增加电商专业课,并开设相应的实践项目,以强化学生的药学在线服务与药物指导能力,并将逐渐形成一些关联的教学规范与体系,并进一步开发出线上的电商服务水平认证规范,学生在毕业后也将达到一定的水平级别认证,以此提高学生职位能力,并更能适应社会对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当代职业教育是在职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与现代经济社会进步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其所依仗的社会生态系统受到包括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经济组织、社会积极力量、职业学习者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但一直以来,在企业和职业院校间一直有一个“中间地带”不能去除,严重阻挡了职业教育的前进,限制了人才培养供需的同步衔接。而“1+X”证书制度设立的出发点就在于击碎这个“中间地带”,当职业院校和企业在“1”和“X”之间明确衔接之后,就要更新改进现有的专业结构、课程资源,使之具备多重服务及机制的功能[3]。当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越发提高,因此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更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让“1”和“X”在人才培养中深入融合而非简单相加,必须校企共同参与重构人才培养实践内容,让职业需求和课堂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把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各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到“X”的教学项目中[4]。
3.3 推进专业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考核制度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考核还是以书面形式为主。要逐步加强教考分开,促进课程、考试、职业衔接,做到能力培养和课程考试的一体化,真正做到课证一体。这种考试评估体系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1+X”认证体系,即将专业考试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得无缝衔接,培训教学完成后,学员需要进行对应等级证书鉴定,评定合格的学员即取得了该科目的成绩和学分。
3.4 引入企业评估,建立项目评估制度
虽然校企合作已开展很多年,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训练上,而企业人员参与到教学中、专业上的程度还相当小,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与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从自身管理专业性及技能人才需求上考虑,以致企业投入与收获很难成比例。高职院校的要对学生实行考核评价,并按照其上岗培训内容和方式来进行思想理论考核,以保证其合作理念、纪律理念、合作方式、员工心态等适应公司的需要。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进行帮助与引导,防止其由于学习不适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其成长。
3.5 构建核心素质,全面培养学科评估标准
课程教育评估准则是课程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基本导向,通常规定了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基本技能要求。在职业教育核心素质培养硬性条件下,由于学科思政需要全面落实核心素质的问题,而学校对有关实践与实训活动的指导也是通过课程评估标准来导入,因此在当前核心素质目标教育的要求下,相关的课程评估标准将以各种对核心素质的全面培养为课程评估的目标标准[5]。
3.6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高职高专教育职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学科的教育系统设计为出发点,在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加以全面变革[6]。基于高职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职业教育课程教案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突出层次性、明确性、可量化和类型性,教学的重难点应侧重岗位职业需求,教学方法选用应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应凸显职业性、实践性等。结构体系影响功能变化,参考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队伍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缺失问题,重构建立任务引领和问题导向式的课程设计,确保课程设计过程的实效性、普遍性和竞技性,故而完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7]。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国内很多职业院校,对课程教学各方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改进和实践。当前应用比较常见的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导向法、PBL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工作过程教学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