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研究
2022-02-27聂士斌
张 红,聂士斌
(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当今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将我国建设成科技强国、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1]。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引导、指导和督促等作用,贯穿研究生培养计划制订、开题、中期答辩、学位论文撰写等全流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度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一位科研导师,这种单一导师制度指导方式单一,仅关注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实践指导环节,难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3]。然而,当前新工科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应用现有安全技术来发现和解决现场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理论、科研和实践融于一体,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科研水平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和能力[4-5]。因此,科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有利于完善传统研究生导师制度的不足,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为我国输送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1 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校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以构建协同育人导师团队的方式培育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已经初现成效。但是,目前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和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低层次、间断式等问题,无法满足国家对新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1.1 导师团队选聘制度不严格,导师团队质量不够高
目前研究生导师团队通常以学术成就为标准来聘用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选聘制度不严格且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导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通过这种方式选聘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往往存在质量不够高、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际上,导师的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都会极大地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在选聘过程中必须予以全面衡量。另外,还需要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才分布等方面考虑导师人员配置问题,力争构建质量最高、组织架构最优的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
1.2 科研导师、实践导师各司其职,缺乏交流和沟通
在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科研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和基础科学研究指导工作,极少参与研究生实践工作指导,而科研院所实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很少涉及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和基础研究指导。虽然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各司其职,共同培育研究生,但是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和合作,无法准确掌握和综合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导致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相互脱节,研究生难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1.3 导师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不完善,难以调动团队积极性
导师的水平高低和所作贡献往往是以其科研成果来评价,并且大多采用同行评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的评价指标单一,无法准确反映导师的师风师德、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另外,仅从同行评议的角度出发评价导师水平和贡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和社会层面对导师的评价和考核,难以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协同育人导师团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协同育人导师团队目前采用的激励制度并不完善,没有从多方面对表现优异的导师进行奖励和激励,也没有对表现和指导效果较差的导师采取退出机制,不利于调动协同育人导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1.4 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不规范,无法保障团队可持续高效运转
目前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师资队伍管理仍然不规范,在吸纳师资和稳定师资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难以吸引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使其融入教学和科研事业。另外,师资队伍管理还存在资金短缺、管理运行不到位等问题,无法使导师团队以最佳的工作能力、最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培育研究生,保障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可持续高效运转。
1.5 团队资源共享不到位,培养效率不够高
协同育人导师团队聚集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的优势资源,包括全面的理论资源、先进的实践平台、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研究生团队内部资源共享能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流的资源和平台,为高质量、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内部资源共享不到位,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院所具有的优势资源,仍然存在研究生培养效率低下的问题。
2 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导师团队构建
为了解决科教融合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现存的问题,需要构建全新的高校-科研院所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实现以多方协同的方式培育研究生。同时,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完善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制度,确保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可持续高效运行,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2.1 建立质量为上的导师遴选和优化制度
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和素养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有效构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应建立质量为上的导师遴选和优化制度,严格把控研究生导师质量。首先,从提升遴选门槛角度出发,聘用高校内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作为科研导师,聘用研究院所内知名专家或学者作为实践导师,联合组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其次,对选聘的导师进行指导培训,提升导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质量。最后,完善导师退出机制,确保有意愿退出、能力不足或考核不过的研究生导师及时退出协同育人导师团队,优化导师团队结构,保障所构建的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始终是一支道德情操和专业水平最优、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导师团队。
2.2 建立基于旋转门的导师周转系统
科教融合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主要由高校科研导师-科研院所实践导师协同构建,为了保障科研导师-实践导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应建立基于旋转门的导师周转系统。科研导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指导研究生科研学术工作,并且让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提高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实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横向科研项目,解决和学习大量与安全相关的复杂工程案例,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复杂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除了这些主要职责外,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应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双向旋转,科研导师也能去科研院所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实践导师也能来高校参与理论教学和基础研究指导,真正做到实践导师到高校来,学术导师到科研院所去,全程共同参与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共育师资和创新链接,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与转化。另外,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应实时共享研究生工作进展情况,剖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定期召开协同育人导师团队会议,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确保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
2.3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
多方联合协同育人导师团队的活力和积极性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在评价机制方面,首先应建立对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等多元化、多维度和全方位的评价细则和评价机制;然后按照制订的评价细则和评价机制,从自身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角度对导师定期考核,及时发现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存在的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调整措施。在激励制度方面,从物质、精神和机会三个层面激励导师,比如为考核优异、尽职尽责的导师筹措专项经费,包括科研经费和奖金;对表现优异的导师颁发荣誉证书,授予各种荣誉头衔;通过机会奖励如为教师提供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和出国进修等指标激励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2.4 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正常运转。一方面,应完善导师吸引机制和退出机制,广泛吸纳优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进入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同时对表现较差、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实行相应的退出机制,建立协同育人团队导师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尽快稳定协同育人团队内的高层次人才,为协同育人导师团队提供经费和项目支持,使其快速融入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指导工作;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定期邀请知名教授和专家采取讲座、研讨会、交流活动等方式对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进行培训,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5 建立高效的资源共享系统
协同育人导师团队资源共享系统能够最大化培育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率和质量。一方面,应建立高效的理论教学-基础研究-实践拓展资源共享系统。通过建立理论教学-基础研究-实践拓展资源共享系统,使研究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高精尖仪器设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进一步在实践平台中参与实践训练,实现“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递进式学习和一体化提升。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效的学术资源共享系统。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资源,广泛聘请安全领域内知名专家和学者不定期的为研究生授课、开展讲座和学术交流与讨论,不断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同时让研究生了解和学习到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科研成果等。
3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协同育人导师团队存在的问题,从建立质量为上的导师遴选和优化制度、建立基于旋转门的导师周转系统、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资源共享系统五个方面构建并完善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联合组建一支道德情操和专业水平最优、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实现以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育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科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与探索能够为我国科教融合背景下不同专业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