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永远的学习者
2022-02-27项志明
项志明
沐浴着冬日和煦的暖阳,戴上那顶陪伴自己多年的鸭舌帽,背上重重的迷彩双肩包,季压西又一次踏上了外出讲学之路。虽然2017年底,他已从原南京炮兵学院外训系翻译室技术四级译审的岗位上退休,但似乎比在职时并没清闲多少。据他的手机备忘录显示,2019年,正式退休后的第二年,共出差20余次,先后受聘担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执委会特聘专家、东盟10+8联合军事演习翻译队队长、陆军第3期军事专家翻譯培训班指导专家等多个职务,应邀为16个军地单位讲学,出差时间长达120余天,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作为一名军队退休高级译员,为什么如此火爆?还得从他的那句座右铭“做一名永远的学习者”说起。
读 书
走进季压西的家,第一感觉便是“家无长物,唯书多耳”:墙壁上的大书柜中排满了书,书桌上堆着书,床头柜里塞着书,就连床上,也不例外地摆着书。三室两厅的住房内,除了几件必备的家具和电器外,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让书给占满了。当问及这满屋子的书共有多少册时,他谦逊地笑笑:原来有12000余册,这些年想着好多书都已读过几遍了,陆续捐献给学院图书馆、家乡学校等单位6000多册,应该还剩6000来册。
季压西对书的痴迷源于上小学时。1966年,季压西10岁,他所在的县成立了“县文化馆图书室”。虽然小小的图书室藏书不多,大约也就四五百册,但对于当时爱读书又无钱买书、无处借书的他来说,无疑是块新大陆。在随后4年多的时间里,他竟然将那间图书室的书读了个遍。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从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母亲》开始,第一次接触外国文学,并逐渐结识了曹雪芹、鲁迅、马克·吐温、狄更斯等一大批中外文学巨匠。
1972年,季压西参军入伍,进入位于河南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主修英语。大学的读书条件好多了,酷爱读书的他,除了正常上课外,更是一头扎进了书堆中。长期废寝忘食的读书,使他过早地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同学们见他长得矮小,戴着深度眼镜,又那么痴迷读书,便送了个外号“书虫”。他咧嘴嘿嘿一笑,沿用至今。
大学毕业后,有了工资,季压西开始买书读。清朝随园主人袁枚曾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叹,但季压西不这样认为。他常常对人说:“我买书不是为了藏书,而是为了更好地读书、用书。”随手翻开他家中的藏书,除工具书外,其余书上几乎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眉批,每本书的最后,还无一例外地写着他读完全书时的感受,谓之曰“补白后记”。
身为军人,虽然是名专事英语翻译工作的文职干部,但对于军事知识,季压西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爱好。
参加工作不久,爱好读书的他借到两套“内部发行”书,一套是苏联朱可夫元帅写的《回忆与思考》,一套是苏联什捷缅科大将写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在那个此类书籍相对匮乏的年代,借到手的瞬间,他欣喜若狂,《回忆与思考》很厚,共1254页,他从头至尾连读4遍,仍爱不释手。
读完这两套书,季压西对外国军事人物的回忆录一下上了瘾,从此一发不可收。通过各种途径,陆续借阅过艾森豪威尔、华西耶夫斯基、崔可夫、科涅夫、库兹涅夫、扎哈罗夫、麦克阿瑟、布莱德雷等多名外军将领的回忆录。仅是二战史,他便读了不下百余种书。
随着阅读量不断增加,季压西对朝鲜战争、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各种战争史又萌生兴趣,又开始拼命阅读相关书籍。业余时间和同事聊起军事战争史,他说得头头是道,令大家刮目相看。
为了省钱买书,季压西给自己定了个“三不”规定:不抽烟,不喝酒,不饮茶。即便如此,面对一个劲疯涨的书价,他常常囊中羞涩无奈,除了“千方百计借书读”“省吃俭用买书读”以外,他又发明了“厚着脸皮蹭书读”。一到双休日,他便拔腿直奔南京,在大书店、小书摊四处转悠,什么书都去翻翻。久而久之,一文未花,却也读了不少飘着浓浓油墨香的新书。1998年年底,季压西随南京炮兵学院军事代表团赴国外执行任务。回国时,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带回任何土特产或是免税商品,而是扛了满满一箱子外文书。为了减轻行李的重量,他甚至将对方赠送的一些纪念品和个人生活用品也扔在了国外。当他兴冲冲地回到家时,夫人望着那满满一箱书,一时哭笑不得,许久才说了一句:“唉,真是书虫!”
长期坚持不懈地读书,使季压西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从开始工作起,他曾先后担任过古汉语教员、计算机教员、历史辅导员、英语教员、翻译等多项工作,他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讲课常常把学员们逗得捧腹大笑。2001年,南京市举办首届读书节“状元杯”个人藏书大赛,根据藏书量、利用率、书的质量、保存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他的藏书量一举夺得大赛第二名,成为该次大赛前十名获奖者中唯一的一名军人。
讲 课
季压西个子虽小,但干起事来却有一股子钻劲韧劲,从来不服输。特别对于讲课,更是精益求精。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解放军驻云南某部任助理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军队院校相继开办本科教育,急需文化基础课教员。1989年,季压西和爱人陈伟民双双从云南调到南京炮兵学院,改行担任英语教员。
到了学院,英语课还没上几堂,正好赶上另一所千里之外的炮兵院校有期外训任务,急缺课堂英语翻译。商请函发到学院后,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得知季压西是大学英语科班出身,便指派他带上两名英语教员,千里驰援。
想着自己英语功底非常扎实,又阅读了那么多的军事书籍,对古今战争史了然于胸,季压西信心满满地启程了。
但第一次和炮兵军事教员一起站到讲台上时,他才发现,面对炮兵,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炮兵教员讲课时用的军事专业术语,自己竟然完全不知其义,只能赶鸭子上架,炮兵教员讲一句,自己就硬生生从字面上翻译一句。
偏偏坐在教室后排的是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总部外事秘书,是军中翻译界的前辈。季压西一边翻译,一边偷偷瞄他几眼,只见外事秘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的心里也就越来越紧张,译得越来越磕巴。
课间休息时,外事秘书走过来,连半句鼓励的话都没说,而是板着面孔问季压西:“你接触过炮兵专业没有?”他不知所措地摇了摇头。
外事秘书又冷冷地问:“摸过炮没有?”他再次摇摇头。
外事秘书接着问:“那么,能不能把‘仓库(depot)和‘军(corps)这两个词的英文给我念一念?”这回,他没法摇头了,就按照常规读音规则念了下。外事秘书眉头一皱,毫不留情地说道:“错!回去查查词典再说。”
见外事秘书这么说,季压西顿时茫然无措。接下来的課,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收场的,反正看见台下的外军学员听得是越来越茫然。
回到宿舍,季压西赶忙查词典,这才发现“仓库”和“军”这两个单词的发音,完全不符合常规英文读音规则,自己竟念错了!独自待在宿舍,季压西越想越自责,总以为自己英语精通、知识渊博,对付炮兵军事翻译应是手到擒来的小事一桩。谁知隔行如隔山,真正站上讲台,才发现自己对炮兵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对炮兵词语概念一窍不通,甚至连军事词汇的发音都没搞清楚!时至今日,这堂课仍让他记忆犹新、脸颊发烫。
但这堂课也成了季压西向一名合格炮兵翻译教员转变的最好鞭策。他再次发挥自己读书钻研的那股子韧劲,请人把跟这次外训任务相关的军事教材,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统统搜罗到宿舍,高高地堆在桌子上,挤出一切空闲时间,一本一本地读、一页一页地啃、一字一句地念,边学还边做记号,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向炮兵教员虚心求教。
事实证明,这是一段十分艰苦同时也十分见效的突击补课。
为期一年的外训任务很快接近尾声。最后一堂课时,总部那位外事秘书再次来到学院,还是独自不声不响地坐在教室后排。不同的是,讲台上的季压西已今非昔比,充满自信地用流利的英语翻译着军事教员的授课。
听完课,外事秘书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主动走上前握住他的手,说了句:“小季,你这人确实厉害!”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顿时让季压西一年的艰辛付出化作收获喜悦,也让他对从事炮兵英语教学充满了信心。
外训任务结束后,季压西回到南京炮院语言教研室,继续从事英语教学。有了那段难忘的外训教学经历,他更加珍惜教员这个岗位,也更加倾心教学这项工作。虽然只是名英语教员,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炮兵院校的教员。为此,教学之余,季压西总爱和炮兵军事教员“混”在一起,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英语教学富有“炮味”。
梦想之树在辛勤的耕耘和心血的浇灌下,总会绽放出绚丽花朵。虽然走上军校讲台不久,但对教书育人的孜孜以求,让季压西很快崭露头角,第一学期结束就被学院评为“十佳教员”。此后,还先后两次在全院“教学大比武”中勇夺桂冠。
跨 界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季压西并没停下探索奋进的脚步。
90年代中期,某型自行火炮开始装备部队。当学院接装第一门自行火炮时,他便从图书馆和教研室借来相关教程,借助一本《英汉军用车辆辞典》,对照开始自学。平时,看到有教员在自行火炮上工作,也会主动凑上去问这问那,甚至钻到火炮内部跟着捣鼓两下,搞得一些炮兵教员非常纳闷:你一个英语教员,跟着瞎捣鼓火炮,这不是狗拿耗子吗?
但没过多久,事实证明这狗拿耗子有时比猫还管用。
1999年,学院承担一期自行火炮外训任务,需要将所有自行火炮教材译成英文版。语言教研室领导想着自行火炮是新型装备,专业名词太多太杂,室里又没人懂,正想着打退堂鼓,不料季压西却自告奋勇接了下来。
领导看了看他,将信将疑地问道:“我们可是从没接触过自行火炮,你确定敢接这活?”
“我试试吧!”
一个月后,季压西如期交稿,顺利完成翻译任务,得到有关方面的一致好评。
就这样,他再次一炮打响,后来正式调入学院外训系翻译室,成为专职军事翻译。
为了完成好外训翻译任务,季压西几乎摸遍学院所有炮种,练过几乎所有炮兵训练课目,硬生生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炮兵通”。有时遇上实践操作较少的炮兵理论课,炮兵军事教员只需在一旁放放幻灯,他可以对照幻灯和讲义,熟练地将整堂课全部讲授下来。时间长了,大家戏称他是“两栖教授”:英语教员中炮兵最拿手的,炮兵教员中英语讲得最溜的。
“两栖教授”的优势让他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有时还能巧妙解围。
有次外训课,一位炮兵射击教授正讲授炮兵某弹种的预制破片数和杀伤面积等,一名外军学员举手:“请问弹坑有多深?”教授一下愣住了,教了这么多年炮兵,还真没人问过这个问题,而且教科书上也没答案。季压西小声提醒教授:“要不,回去查查书再告诉他们?”
教授低声说:“这到哪里去查?书上压根就没这种问题!”
见教授和季压西两人在窃窃私语,台下的外军学员也开始叽叽喳喳。见这情景,季压西急中生智开始“翻译”:“下面我给大家翻译下教授的解答。弹坑有多深,有几个因素不能不考虑。一是炮筒的装药号,装药号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炮弹的射程以及弹丸入地的深浅;二是弹丸的命中角,命中角的角度不一样,弹丸入地的深浅自然不一样,遇上跳弹甚至会没有弹坑;三是炮弹的引信型号,瞬发引信、延期引信同样会造成弹坑不一样;四是土质,这点很好理解,硬的土质和软的土质弹丸入地深浅自然不一样。除了这些外,还有其他一些不确定的可变因素,比如天气、风力等。可见,弹坑的深浅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用具体数值来表述。另外提醒大家,打炮追求的是毁伤率,而不是为了制造几个深深浅浅的弹坑。”
听到这里,外军学员们都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课堂危机在他诙谐风趣的“翻译”中不露声色地解除了。
科 研
腹有诗书气自华。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读书钻研,让小小个子的季压西经纶满腹。其实,无论是季壓西先前从事的英语教学还是后来的英语翻译工作,都属基础学科,按理说很难出成果。但翻开季压西的科研成果单:主持编纂军事辞典6部,出版著作7部、译著4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这份成绩单,足以让任何一位基础学科教员叹为观止。
季压西常说,留心处处是学问,只要用心观察,课题无处不在。
2014年12月,土耳其炮兵导弹学校的一名射击学上校教官来到学院考察调研,季压西受命担任全程翻译。
季压西没有把这项任务当作一项单纯翻译保障任务,在上校来院前,他就专门找到相关军事教研室,通过座谈交流,整理出40多个军事教研室想了解的土耳其炮兵教学训练问题。除了陪同这位上校听课、调研、座谈外,季压西抓紧一切时间向他咨询了解有关情况。
送走上校后,正好是周五晚上。季压西当即回到办公室伏案疾书,将陪同调研中咨询了解到的问题答案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出来。
周一早上,一份万余字的调研报告《陪同来访土耳其炮兵教官的印象记》新鲜出炉,放到了学院领导的案头。领导阅读后,极为重视,当即指示机关部门分4次在学院网站上全文连载,并让他以此为主要内容,给全院教员作了一堂题为《学外军加强实战化训练,找差距落实战斗力标准》的学术讲座。
季压西将调研报告加以压缩整理后,投给解放军报社。2015年3月3日,《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以《土耳其上校教官的“炮兵宝典”》为题予以整版刊发。3天外事翻译,竟能衍生出如此多的“副产品”,不由令同事拍手称奇。
30年的炮兵院校工作经历,季压西凭着自己刻苦好学的习惯,从一名英语教员脱胎换骨成为炮兵专家。
2015年,总部指令学院编纂《炮兵大辞典》,这是解放军军兵种大辞典系列丛书的一种,涵盖炮兵28个专业类目。学院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各炮兵学科带头人担纲的16个课题组,分头撰写这部中文大辞典的相关条目,而主持编撰工作的编委会主任,却由他这名非炮兵专业出身的英语翻译担任。外人看来,似乎有点驴头不对马嘴,但熟悉季压西的人却说,这是实至名归,其他炮兵学科带头人都只熟悉本学科或其他几个联系紧密学科的内容,而他对这16个课题却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个一二三来。这些年,由他主持编纂的《汉英军事技术大辞典》《汉英、英汉军事大辞典》等6部军事辞典,成为军队外训工作的案头必备书。
2015年,学院评选首届“强军之星”,季压西成功当选,成为6名“强军之星”中唯一的一名文职干部。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辞是:“看似文弱书生,却是戎马倥偬。作为军事翻译,他是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作为学者,他是传播知识的火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为心中不灭的强军梦想。”
业余时间,季压西非常爱好摄影,经常会在朋友圈晒晒他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而且专注风景花鸟照。看似平常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甚至是一片叶子、一滴露水、一只蜗牛乃至飞驰列车外的几根电线或是飞机舷窗外的几朵白云,在他巧妙的构图和独特的用光下,总能成为“美图秀秀”,赢得“圈友”们频频点赞。如果恰巧有一天,您在南来北往的高铁上,看见一位头发少少、眼睛眯眯、笑容殷殷的小个男人,拿着手机全神贯注地对着窗外一顿猛拍,那他一定是季压西……
(作者单位:镇江市城市管理局)(编辑:徐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