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毒患者血浆中IL-27和IL-3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22-02-26贺勇锋谢惠琴程晓慧余进胜

健康之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滴度梅毒病程

贺勇锋 谢惠琴 程晓慧 余进胜

摘要: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血浆中IL-27、IL-35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梅毒患者54例(试验组), 根据梅毒滴度水平分为高滴度组30例和低滴度组24例。同时收集10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职工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中IL-27、IL-35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其水平差异与RPR滴度的相关性。另外,抽取10例跟踪治疗患者样本,分析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27和IL-35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血浆IL-27、IL-3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滴度组IL-27、IL-35水平均高于低滴度组,但两组IL-27、IL-35的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梅毒患者IL-27和IL-35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但两者治疗前后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梅毒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浆IL-27、IL-35水平,提示IL-27和IL-35可能和梅毒细胞免疫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IL-27;IL-35;梅毒RPR滴度

梅毒是一种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能够引起人体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和病变[1]。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高密度的人口加快了性疾病传播速度,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负担[2]。广东省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居于我国前列,因此它也是我国性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梅毒报告发病数和报告发病率居高不下[3]。当前对機体感染梅毒螺旋体(TP)后的免疫反应机制尚未阐明。TP不激发先天病原识别系统,而是在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早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对清除TP具有重要的作用,晚期的细胞免疫反应是梅毒患者组织损伤的关键原因[4]。IL-27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其主要作用是抗感染免疫以及增强自身免疫力;IL-35是调节性T细胞发挥抑制效应所需的抑制性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抗炎和免疫抑制[5]。本研究主要通过测定梅毒患者中血浆IL-27和IL-3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梅毒细胞免疫的相关性及其对梅毒病程发展的作用,以期能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58例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根据RPR滴度分为高滴度组(RPR≥1:8)30例和低滴度组(RPR<1:8)24例。同时选取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职工人群10例作为对照组;另外,抽取10例跟踪治疗患者样本,分析治疗前后血浆中IL-27和IL-35的水平变化情况。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2.20±10.24)岁;高滴度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0.13±11.58)岁;低滴度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3.83±13.30)岁。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此次究病例选取均按照《梅毒诊断(WS273—2018)》的标准进行;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需要复杂、全面监测和处理的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有显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近期患上呼吸道感染有明显发热、喘息、鼻塞和咳嗽等;不愿意参加或不积极配合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此次研究的患者;依据筛选条件通过科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每天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TPPA、RPR及TRUST)的患者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档案。

1.3 方法

确诊后的梅毒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立即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抽取患者和志愿者外周肘静脉血5 ml,先室温静置20 min,待血液凝固后将标本放入离心机,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20 min,将患者血浆置于-80℃环境中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27、IL-35水平;然后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检测RPR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IL-27、IL-35表达水平比较

实验组血浆IL-27和IL-3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高滴度组与低滴度组IL-27、IL-35表达水平比较

高滴度组、低滴度组患者血浆IL-27、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梅毒患者IL-27、IL-35表达水平比较

治疗前后梅毒患者血浆IL-2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见表3。

3讨论

目前,梅毒仍然是全球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的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临床上常会造成漏诊和误诊,影响梅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虽然目前梅毒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但已知其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且认为细胞免疫抑制对梅毒病程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6]。梅毒的细胞免疫机制极其复杂,T细胞免疫、巨噬细胞免疫、树突状细胞免疫、NK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等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网络,它们密切相关且都对梅毒的感染以及病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7]。早在1992年就有国外学者提出梅毒病程Th1/Th2反应失衡的学说:早期发病以Th1型反应介导为主,随着病程发展逐渐转变为Th2型反应介导为主,认为TP的清除主要是Th1细胞免疫,但是当Th1/Th2失衡,往Th2细胞方向分化,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从而导致梅毒病程的迁延。另外,在梅毒细胞免疫机制中研究较多的还有Treg/Th17的失衡。有研究表明,患者体内Treg/Th17细胞失衡会造成免疫抑制,削弱了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控制。

IL-27是由EB病毒诱导基因3(EBI3)和p28两个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复合物。IL-27主要由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是一种具有抗炎和促炎效应的多效细胞因子,与T细胞免疫密切相关。IL-27可以诱导初始CD4+T细胞往Th1型细胞方向分化,介导了Th1型细胞免疫反应,抑制Th2细胞应答,通过刺激自然杀伤细胞产生IFN-γ抑制了Th2型细胞及因子IL-4的产生,纠正Th2型细胞免疫的漂移,维持Th1/Th2比例平衡[8]。IL-35是由EB病毒诱导基因3(EBI13)和IL-12的p35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Collison等首先发现IL-35是由Treg细胞产生,在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抑制性细胞因子。Treg细胞能够分泌相关的细胞因子,如TGF-β、IL-35、IL-10等,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而梅毒患者中具有抑制性效应的Treg细胞增多会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减少了机体对TP的清除作用[9]。

本研究对比了梅毒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浆IL-27和IL-35水平,结果显示两组之间IL-27和IL-35的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梅毒患者IL-27和IL-35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IL-27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了IL-27对梅毒的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存在一定的作用。此外,梅毒患者IL-35的表达升高也可以说明了IL-35可能与梅毒细胞免疫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报道较少,因此IL-35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探究。

本研究还检测了不同RPR滴度梅毒患者IL-27和IL-35的水平,同时也追踪了10例治疗前后的梅毒患者,对其进行了IL-27和IL-35的水平比对,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原因:IL-27和IL-35在复杂的梅毒细胞免疫网络中也是需要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以及信号通路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未来可能需要增加联合检测TGF-β、IL-10、IL-4IFN-γ等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与IL-27、IL-35的相互作用,进而研究是否存在其他免疫机制影响这两种细胞因子发挥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梅毒细胞免疫机制以及梅毒病程的发展。其次,梅毒患者经过规范的抗梅治疗后,大部分一期梅毒会在1年内血清学试验转阴,二期梅毒在2年内阴转,尚有部分患者会长期维持梅毒血清固定状态。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延长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追踪观察时间以及增加相关的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梅毒患者血浆IL-27和IL-35水平均升高,二者参与了梅毒发展的免疫应答过程,但其具体作用機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IL-27和IL-35可作为观察指标为梅毒诊断及了解其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3] 熊明洲,赵培祯,王雅洁,等.广东省2019年性病流行状况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0,27(6):441-446.

[4] 王琪,于瑞星,尹跃平.细胞因子在抗梅毒免疫中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学性病杂志,2015,41(1):61-63.

[5] 乔佳佳,尹湧华,田力,等.IL-35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4):406-409.

[6] 张胜佳.血清IL-33、IL-35、IL-37、IL-38与梅毒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5.

[7] 高晓莉,武铮,王剑锋,等.梅毒的细胞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20,26(10):1144-1146.

[8] 章鹏飞,季必华.早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7和IL-33水平检测[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5):453-456.

[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 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3):168-179.

猜你喜欢

滴度梅毒病程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和ALT滴度与恩替卡韦疗效的关系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