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实践成果研究
2022-02-26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产生了哪些深刻启示,学术界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海改革发展建设的指导研究方面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真理性成为学界的共识;从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的成就研究方面看,理论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诸多领域的改革发展建设成就进行了总结概括,涵盖了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党建、生态环境、社会和文化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设施建设等;从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验启示研究方面看,总结和归纳青海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是理论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党的建设、教育工作、精准扶贫以及青海党史等方面。与全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火热、生动和鲜活的实践相比,学界对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实践成果的总结、梳理、归纳、概括还远远不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重要论述重大关系的学理性研究相对滞后。同时,这些研究成果比较侧重于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分析,没有从整体性宏观视角进行全面总结与研究,存在碎片化倾向。因此,在深入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重要论述重大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实践成果,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资政参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海改革发展建设的科学指导
党的十八大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国之大者”“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全力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和五大战略任务,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新成就新进展,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生动实践。
(一)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改革发展建设擘画奋进蓝图
1.明确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指出青海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1]为青海发展指出了“三个扎扎实实”的发展方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赴青进行调研,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揭示了青海的特殊省情。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以肩负生态保护责任为前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发展目的,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政治保障,四个方面相互依托,构成了青海省谋划工作、推进发展的全新部署。
2.指明了青海高质量发展新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谋划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要求青海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求青海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在民生领域,要求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在党的建设方面,要求青海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3.确定了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的战略任务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踏上青海高原,就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党建和完善基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进行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现代化青海建设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提供了行动纲领。
一是明确了青海“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3]二是为青海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指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3]三是赋予保护好青海生态是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3]四是要以有效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要“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统筹解决好,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3]五是为青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指导,指出青海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六是诠释了学史崇德的丰富内涵,即“一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三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3]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是青海改革发展建设的根本遵循
1.着力强化“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的论述,不仅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而且高度凝练了青海推进改革发展建设事业的政治要求和保障功能,指明了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守“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着力强化国家安全战略要地功能,既明确了青海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又指明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科学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历史眼光与辩证智慧。
2.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健康发展”到“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始终贯穿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在具体发展策略上始终要求坚持地方特色,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等青海实际,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对青海的特殊意义,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发掘青海特有的资源禀赋,发挥创新引领弥补青海“欠发达”短板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增强青海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发展的高位谋划,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发展理念和具体策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指导。
3.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从“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三个最大”的青海省情到“国之大者”的重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青海的生态保护事业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去审视和谋划。在思想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讲清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重要体现,是不打折扣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担当作为。在工作实践上,辩证地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用系统观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贯彻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彻底消除了青海在发展、保护与改善民生三者关系问题上的疑虑,为青海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发挥生态优势指明了方向,为把心怀“国之大者”落到实处指明了具体路径。
4.以有效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人民情怀是这一思想的显著特征,依靠人民是这一思想的辩证智慧,造福人民是这一思想的根本追求。从“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到“以有效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改革发展建设事业的指导始终贯彻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秉持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为青海各项事业指明了价值旨归和依靠力量。
5.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稳疆固藏战略要地的定位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的叮嘱,更加凸显了青海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大要求阐述了发展对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的意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要求,突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线。总书记将维护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并举,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全领域高质量发展对地方政府的全新要求,为青海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
6.学史崇德在红色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
从“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到“学史崇德,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上的智慧谋划和历史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推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指示要求,贯穿了一条主线,即继承和发挥党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教科书和营养剂,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时时叩问初心,处处践行使命,不断把党的初心、使命、责任和担当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科学指导为青海学习党史、运用党史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和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时代需要而产生,深刻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科学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的正确理论和客观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符合真理的认识才能成立,只有符合真理的行动才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提出了青海“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五大战略任务,谋划和勾勒了守护“国之大者”、加快产业“四地”建设、建设好国家公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等具体路径,建构起青海未来发展的总体性战略,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青海实践的具体体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海的实践要求,彰显了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普遍真理,对全国各地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海发展实际,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指示和重要批示,构成了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充分满足了青海推进改革发展建设事业的理论需要,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发展的真理力量,是一般性与特殊性辩证运动的实例。因此,对青海来说,一方面,只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这个党治国理政普遍真理,把青海融入全国发展大局,才能推动青海发展,做出青海贡献。另一方面,只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推动青海改革发展建设的具体实践,未来才能取得青海发展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新的历史性变革。
二、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时的殷殷嘱托,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谱写了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青海高质量发展取得跨越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3]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经济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增长并实现千亿元跨越,青海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从2012年26839元增长为2020年的50819元,年均增长6.7%。2012—2020年期间,累计实现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分别为5651.46亿元、2360.17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9.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累计增长105.9%,年均增长9.4%;累计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92.33亿元,年均增长7.7%。2021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530亿元,是2012年的1.9倍,财政支出年均增长5.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86.7亿元,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实现利润总额301.6亿元,比2012年增长98%。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工业产业逐步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转变,传统服务业布局调整加快,现代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1.4∶40.6∶48.0持续优化为2021年的10.5∶39.8∶49.7[5]。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661.37亿元,比2012年增长16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效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3—2021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累计达157.5亿元,年均增长8.2%,财政科技投入累计98.7亿元,年均增长6.1%[6]。以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盐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21年全省盐湖产业产值达332亿元,同比增长46%[7]。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多项指标在全国领先并刷新世界纪录。瞄准将青海打造成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出200条精品路线,连续21年举办环湖赛,成功带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油菜杂交育种水平、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及“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显,2021年,青海省城镇常住人口达362.5万人,城镇化率达61.02%,比2012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全省美丽城镇建设覆盖度达76.9%,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3]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举全省之力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果。坚定不移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精神,随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等一批生态工程的实施,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明显减缓,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大,水源涵养能力、河流径流量、植被覆盖度提高,水土保持功能不断增强,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2012年以来,三江源水源涵养量持续增加,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7]。湿地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居全国首位。2021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普氏原羚种群数量达到2800余只,水鸟种类增加到96种[8]。扎实推进木里矿区和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持续推进,2012—2021年,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达16312万株。三江源国家公园于2021年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启动,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协同并重,全面落实污染防治各项行动计划,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7];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青海省水污染防治走在了全国前列;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控修复,不断改善土壤质量,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每年向下游输送近千亿立方米源头活水。对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层面进行积极调整和改革,生态保护优先的定位更加明确,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健全,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了良好保障。
(三)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实现整体性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3]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协调推进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始终把大部分财力用于民生投入,实施一大批惠民举措,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民族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推动了城乡居民生活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新跨越,2014年以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919元,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9.5%[7]。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快速增长,且农牧民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且差距逐年缩小。就业形势保持长期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2年的3.4%下降为2021年的1.8%,明显低于全国3.96%的同期水平,2012—2021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累计达58.82万人,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就业累计1134.09万人,农牧民外出务工积极性提高,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劳动权益保障加强,2020年底全省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性发展,全省教育事业进步明显,人口受教育程度向更高层次转变,学龄儿童入学率在99%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2017年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控辍保学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健康青海建设,综合医改成效整体位于试点省份前列,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长期困扰农牧民的包虫病历史性地得到遏制,鼠疫等地方病防治成效显著,预防接种工作保持较高水平,医防结合体系逐步建立,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69.96岁提高到2021年的73.96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逐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持续更好发挥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作用,打造全国民族体育运动示范区,高原体育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2021年末,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了8064元/年、5183元/年,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四)文化建设取得长足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从小到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各领域工作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青海文化繁荣兴盛、为各族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传统文化持续发挥资源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统筹推进公共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文化领域杰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努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逐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艺术创作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步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推进。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培育和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仅“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培育文化和旅游企业9000余家,规模以上5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11]。文旅产业发展充满活力,特色文化品牌经济效益凸显,文旅融合卓有成效。
(五)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取得创新性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3]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创建工作、考核评价、资金奖励、省部合作共建等机制,推动创建工作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创新创建工作载体,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提升民族宗教事务依法治理水平,各民族对“五个认同”的共识进一步增强,宗教界爱国爱教思想更加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率先实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到“示范省”转变的重大成就,成为首个所有市(州)、70%的县(市、区)建成国家级示范的省份[7]。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打造“指尖上的青绣”“舌尖上的拉面”等民族团结创建品牌,近20万各族群众把拉面店开到国内外337个城市[7],各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选树一批创建先进典型,构建相互嵌入式生活环境,实施创建视觉形象工程,建设全国示范区和单位1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110个[7],设计制作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形象LOGO标识,建成一批主题教育展馆、宣传走廊和雕塑,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局面,各民族间交融共生的意识日益加深。
(六)青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决定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坚决贯彻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思想,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水平明显提高,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在青海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落实政治督查长效机制,党内政治生活日益规范严肃,呈现出政治清明的新图景。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普遍建立“第一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制度,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科学规范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基层党组织基本实现应建尽建,党员总数达到42.53万人[12],党的组织基础更加坚实牢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人才激励机制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干部队伍的结构持续优化、作风持续好转。深入纠治“四风”问题,作风建设在巩固中不断深化,党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巩固和彰显。围绕加强党的建设的制度需要,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并使制度优势真正转化成为治党效能。坚持严的主基调,扎实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持续加强廉洁教育,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七)青海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全面推进,开辟了青海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境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支持人大、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尊重人大代表主体地位,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的活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持续提质增效。改革民主选举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扩大至县一级,有效调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强化政协工作的党建引领作用,支持引导委员和界别群众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点与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视察调研、咨政建言和协商监督,广泛凝聚了各方共识,人民政协职能作用发挥更加凸显。持续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新阶层人士、民营企业家、宗教界人士、境外藏胞的统战工作,构建大统战格局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依法治省,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且精细的立法实践,制定和批准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条例214件[13],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全民法治观念持续增强、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保障。群团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军民融合发展持续加强,军政军民大团结进一步巩固发展,群团工作和双拥工作开创出新局面。
(八)青海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性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以有效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民生事业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实施“引大济湟”等一批水利工程,全省综合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供水用水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大电网覆盖全省县域,城乡电网坚强稳定,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58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42.4%[4]。铁路运营里程达2854公里,其中高铁218公里,铁路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公路通车里程达8.6万余公里,其中高速(含一级)410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通达各州各县,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公路路网布局更加合理。民用机场形成以西宁机场为核心、支线机场为重要节点的“一主六辅”发展格局,民用机场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城乡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3.6平方米[14],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宽带全通达,5G网络覆盖所有县市,移动电话用户和宽带用户的数量持续增加,2021年分别达到680.48万户和907.4万户[15],家庭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达到97.3%[4],“宽带青海”基本建成。
三、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重大实践成果的深刻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取得重大实践成果,所凝练形成的宝贵经验又深刻启示全省为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而不懈努力奋斗。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续坚持和加强的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全面领导必将促使青海高原六百万各族儿女都来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践行者,将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不打折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重大要求和指示批示持续落实到位、落地见效。
(二)坚持深化理论武装和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基础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续坚持深化理论武装和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统一。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行动指南,坚定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继续感恩奋进,砥砺前行。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价值旨归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全省党员干部要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切实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民权,以创新社会治理汇集民力,以补齐短板和办好实事改善民生,以增强文化软实力激发民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凝聚民心,做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懈奋斗者,持续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坚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把握中心任务是基本前提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确定中心任务,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正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客观实际,注重搞清楚“新矛盾”在青海的具体和特殊表现以及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海工作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工作,特别是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持以破解具有牵总性、引领性特点的重大问题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他问题的解决,在整体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新的跃升。
(五)坚持开拓创新是内生动力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续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鲜明导向,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省之要情,进一步深化对青海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认识。持续用力解决好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新挑战新问题,更加深入地分析把握自身发展优势和时代赋予的机遇,善于综合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持稳中求进和开拓创新相结合,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做现代化新青海的矢志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坚持把战略和策略有机结合是有力保证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续坚持把战略和策略有机结合。保持战略眼光,始终做到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始终做到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无条件执行,确保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确定的五项重大任务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同时,要立足省情实际和当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与新变化,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继续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有力保证。
(七)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是重要基石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续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光辉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把抓紧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加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学习贯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和团结在一起。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八)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强大保障
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加快建设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立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意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坚定不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全面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让政治生态的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