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2022-02-26薛安宁

甘肃科技纵横 2022年6期
关键词:胺类神经递质量表

薛安宁,巩 婷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神经精神并发症,患病率为20%~65%[1],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无价值观、兴趣减少、失眠、甚至自杀等。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康复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死亡率。急性PSD患者在10年内死亡的可能性是单纯脑卒中个体的3~4倍[2],主张在患病早期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以及降低患者的自杀率和死亡率。

1 危险因素

1.1 卒中前危险因素

PSD的卒中前危险因素与一般人群中重度抑郁症(MDD)的危险因素较相似。主要有:女性,精神疾病的个人病史(特别是MDD和焦虑症),抑郁症家族史,性格特征(神经质程度较高,易受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此外,既往卒中史,卒中前近期应激性生活事件暴露、主要肢体残疾也是卒中后抑郁的显著预测因素。

1.2 卒中相关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与PSD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面积和多发性的卒中可能会使PSD的发生率增高。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PSD与脑卒中发生部位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有研究显示[3-4]卒中部位在额叶、颞叶及左侧大脑半球的患者更易发生PSD。但也有报道显示,卒中发生部位与PSD之间无明显相关性[5]。

1.3 卒中后危险因素

脑卒中后,低水平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较少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与PSD风险较高具有相关性。此外,脑卒中后功能损害(FI)的严重程度与PSD相关。De Ryck等人[6]的系统回顾表明,15项研究中有14项研究的FI水平是PSD的关键风险因素。目前仍需开发综合预测模型,将人口统计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PSD的危险因素,从而强化预防措施。

2 发病机制

目前PS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假说:神经生物学机制及社会心理学机制。

2.1 生物学机制

2.1.1 单胺类神经递质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情绪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等。脑卒中后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减少是PSD发生的机制之一。实验表明PSD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显著低于单纯脑卒中患者[7],支持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

2.1.2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mtrophic factor,BDNF)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信号传导,可抑制神经元凋亡以及促进损伤后的神经元再生[8],近年来发现BDNF与卒中后情绪变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BDNF水平与PSD发病率呈负相关[9],运动、光刺激和抗抑郁药可提高BDNF水平,而刺激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和阻断谷氨酸受体可能会降低BDNF活性[10],这一指标可能是PSD的潜在治疗靶点。

2.1.3 炎性因子

炎性因子与PSD的发生有关,PS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IL-10、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1]。实验显示,PSD患者抑郁程度与血清中IL-1、IL-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呈中度正相关,与IL-6水平呈高度正相关[12]。

2.1.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异常

HPA轴失调可使下丘脑中大麻素受体(CBR)表达异常,CBR表达下降可能与PSD发生有关[13]。实验表明,PSD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高于非PSD患者[14]。有研究指出HPA轴与炎性因子之间会相互影响,炎性因子可作用于HPA轴,使皮质醇和糖皮质激素释放增多[15],而高水平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加重炎症反应。

2.2 社会心理学

脑卒中后可能出现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负性事件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产生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卒中后患者的劳动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下降,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可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风险[16-17]。

3 诊断和评估

对于PSD,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在临床工作中PSD的诊断大部分是结合脑卒中病史以及抑郁状态的表现,同时加以相关量表的辅助。当前评估筛查PSD的相关量表包括: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等。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声明,CES-D、HAMD和PHQ-9对检测PSD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8]。SDS量表常用于门诊患者的初步筛查。其中HAMD在临床中的应用最广泛。但在临床中尚无适用于PSD的特异性评估量表。由于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临床医生不能及时识别而耽误患者的治疗。因此,统一的PSD诊断标准以及特异性的评估量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 治疗

4.1 药物治疗

4.1.1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SSRIs类药物可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该类药物可作用于神经末梢,抑制5-羟色胺(5⁃HT)的再摄取而提高其水平,进而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而发挥疗效,其疗效佳且安全性较高是临床上治疗PSD的首选药物[19],代表药物有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以及氟西汀等。SNRIs可抑制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具有抗抑郁及抗焦虑的作用,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等[20]。Taylor等发现[21],SNRIs类药物可导致便秘、头晕、失眠等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要谨慎使用。

4.1.2 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

NaSSAs通过抑制神经元末梢的α2受体以及特异性抑制5-HT,使5-HT水平升高,同时也可提高NE含量[20],其代表药物为米氮平。米氮平和帕罗西汀对PSD均有疗效,但米氮平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帕罗西汀,且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22]。

4.1.3 三环类药物(TCAs)

TCAs可阻断5⁃HT和NE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TCAs类药物是最早用于PSD治疗的抗抑郁剂,代表药物是阿米替林、多塞平等,但该类药物相比于SSRIs不良反应更多,如心律失常、低血压、口干、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目前在临床中使用较少。舍曲林和阿米替林治疗PSD时都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舍曲林的安全性高于阿米替林[23]。

4.2 物理治疗

PSD物理治疗主要有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tDCS通过电流调节神经元膜电位,改变局部脑区域的功能,与rTMS不同,tDCS不会直接诱导神经元的动作电位[24]。tDCS可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但其长期疗效尚不明确[25]。rTMS治疗PSD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增高BDNF的浓度,增加大脑皮质和特定神经网络中的葡萄糖代谢,调节神经生化效应以及通过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来调节情绪[26]。rTMS治疗PSD后,患者的抑郁评分显著下降,抑郁程度有明显的改善[27-28],rTMS普遍运用于神经疾病的治疗中,这种无创的治疗措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4.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住脑卒中患者克服消极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增强自信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最常用的心理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丁洁莹等[28]将120例脑卒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治疗,治疗12周后,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组照,证实了心理干预可有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的过程中配合心理干预治疗,能更大程度的发挥疗效。

4.4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PSD与肝气郁结有关,主要应用的中药制剂有疏肝解郁胶囊、柴胡疏肝散、醒脑解郁汤、乌灵胶囊、加味逍遥散等。此外,针灸对PSD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机理可能与针刺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生长因子及PSD患者的电生理有关[29]。李大雷等[30]对照实验显示,针刺治疗PSD的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可降低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血清珠蛋白(Hp)含量,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降低卒中后患者的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之一,针刺并不会产生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

4.5 音乐疗法及其他治疗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干预措施,逐渐被患者接受并得到认可,音乐可刺激大脑皮层的活跃区域,促进神经中枢分泌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激素、神经递质等,可调节情绪。肖永娟等[31]使用电针联合五行音乐治疗PSD,发现该疗法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生活能力。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利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疗效更理想,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2]。

5 PS D治疗发展趋势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公认的是神经生物学机制及社会心理学机制。PSD的诊断大部分是结合脑卒中病史以及抑郁状态的表现,同时加以相关量表的辅助,使得该病的识别率较低。存在抑郁风险的卒中患者,可进行心理干预,以降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对于抑郁症状加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临床中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基础病情及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密切检测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否得到缓解,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联合心理治疗以提高疗效。

猜你喜欢

胺类神经递质量表
科普拟人让理解更轻松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着色剂中芳香胺类物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五味子木脂素对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自由基及胆碱能、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几种胺类固化剂对环氧树脂固化行为及固化物性能的影响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