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培育路径探析
2022-02-26闫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文/闫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一、培育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资本是积极、乐观的力量,有着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构成,它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倡导人类美好与积极的方面,它犹如心理免疫细胞,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消除。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培育不仅有利于培养高校贫困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高校贫困生对未来的适应性,也对贫困生的发展性教育、预防性教育以及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起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培养高校贫困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正确引导贫困生关注积极的正能量,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树立更强大的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增强心理韧性。积极心理资本培育让贫困生感受到事务有利有弊,多去挖掘事务的积极一面,有利于其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从容的面对各种压力,提升自身心理免疫能力,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疾病的出现,进而实现积极健康的发展。
2.有助于增强高校贫困生对未来的适应性
对于大学生面对的就业以及其他各方面压力而言,一种良好的适应未来心态、强大的抗挫能力,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基础。而贫困生,相比普通生而言,面临同一环境,他们的压力往往更大,如果压力超过自身承受范围或思想过激,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就是让贫困生提高其本身存在短板的个人综合能力,积极给予专业技能提高,扬长避短,培育自己的特长,正确自我认识,明确目标。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有助于让他们认识到其自身的生活学习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正确认知,有利于增强抗压、抗挫能力,提供进步动力,点燃人生希望,为日后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有助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贫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培育不仅对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高校的资助工作与校园和谐建构发挥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与完善。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贫困生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提高个人能力素质以及就业能力,使资助工作者更好认识到从原来的经济保障性资助向多方面发展性资助转变、从“输血”资助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以及资助与育人同向进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使贫困生从消极向积极转变的同时,贫困生群体积极心理的形成也潜在间接的降低了安全隐患,进而促进和谐校园构建,形成积极育人环境,为贫困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特征
对于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其从发展水平、各个维度发展程度是存在差异与不均衡的。在发展水平上,“源于社会认可度、综合素质能力,就业单位择优本科学生,本科生心理资本比高职生心理资本高。”[1]“因社会传统刻板印象以及身体素质的生理方面,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2]“因目标明确、合理规划以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重视,成绩较好的贫困生心理资本较高”[3]。在各维度发展程度上,因成长经历更多困难与挫折,在磨砺中贫困生的艰苦奋斗与坚韧不拔的优秀的韧性水平较高。因经济因素,贫困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受到限制,其自我效能感较低。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资本从性质上分析也是存在积极与消极方面。从积极方面来说,在贫困中出来的学生,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如不怕困难、吃苦耐劳、自强自立、勤俭节约、富有同情心与洞察力、明确学习目标与追求自我价值等积极心理品质。在消极方面上,尤其经济情况与生活差异往往会产生心理负担与失衡问题,使得高校贫困生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脆弱及自我封闭等心理特点。
三、培育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路径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中心)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形成校-院-班级-宿舍的工作体制。围绕发展性原则与互动性原则建立干预与反馈机制。另一方面,更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育中,要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积极品质,在对贫困生健康教育中,我们要主动挖掘发现他们的积极力量与品格,激发他们的个人的积极情绪,摆脱贫困生“心理困难”标签。其次,在识别贫困生方面要做到精准化。化解贫困生的心理危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工作者要多渠道、多途径深入了解、熟悉贫困生,注重各个阶段如入学阶段、实习阶段、毕业季等等重要时期阶段,分析并掌握每位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匮乏的致贫原因,科学登记与分类建立贫困生心理资本信息库,及时动态更新,做到精、深、细、准,实现有理可查,有据可依,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资本培育。最后,丰富心理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心理课程教育上要丰富多样,如动态网络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建立“泛”心理课程教育模式即心理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和行政部门教师为学生上心理课程,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要将积极心理资本纳入到心理课程中,以乐观、自信等积极因素为抓手,利用体验式教学等相关教育策略,以更好帮助贫困生掌握积极心理资本的知识与方法,从而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创建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专业心理教师队伍。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打通咨询渠道,壮大心理咨询中心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大氛围。对师资队伍要加强后期培训,注重实效,有效考核,最终到达使其能够精准识别贫困生各类心理问题,并及时科学疏导。
2.高校贫困生要加强自我完善
贫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需要作为主体的贫困生发挥作用,即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都来源于自身主观的感受,因此贫困生要加强自我完善。首先,贫困生要积极的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要学会包容过去,积极发现贫困对自身成长成才具有的价值,要用积极的行为去应对困难,积极欣赏自我,在形成积极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过程中不断自我调节,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应对解决各种心理困扰过程中不断提高积极心理资本。其次,增进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他们对积极情绪的感受。贫困生要对自身设置合理目标与合理规划,逐步实现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从每个目标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贫困生要积极参加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感恩、生命教育以及积极有益心理健康活动培育积极人生观,提高生活满足感与愉悦度,提高自我教育、自主调试功能,增进贫困生积极情绪体验。最后要建立积极的心理应激机制。贫困生自身要注重积极人格的培养,不断提升心理韧性,增进人际交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等等。面对挫折、困难要学会合理归因,养成乐观解释习惯,培养乐观心态,学会采用幽默、升华方式应对,保持积极心理状态。
3.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在生活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给予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帮助的内在的积极组织系统。个人受到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积极的心理资本越强,反之则越“贫瘠”。因此,在培育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因素与积极力量。首先对于家庭,父母要营造和睦、温馨家庭氛围,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互动,积极的关怀使子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要有意识培养其积极心理资本,要善于发现子女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激励从而提高自我效能,乐观、自信的面对困境;同时,父母做好榜样,通过自己积极的行为与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更好的提升积极心理资本。其次作为高校,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培育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各个环节,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打造发展性教育体系,助贫困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三观。第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密切结合,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如以3.25、5.25等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活动为契机,以积极的心理资本为导向,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使贫困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同时,要针对贫困生多开展一些感恩与挫折教育,以此培养贫困生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与合理宣泄。最后,作为社会层面要做好并打造全方位保障系统。做好正向舆论导向作用,使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要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与心理援助公益活动中,政府部门、教育主管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配套机构,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贫困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是“授人以渔”、激发贫困生内生力的重要举措与途径,因此高校贫困生在客观环境的积极支持下,个人自身要努力增加积极心理资本的客观体验,发展积极人格特质,保持积极的情绪,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