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党与社会保障关系新理论
2022-02-26鲁全
■文/鲁全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开幕会上的讲话对进入新时代以来10 年的不平凡工作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总结,对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和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篇具有纲领性的政治文献,作为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工作者,笔者认为,用历史的观点审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执政,再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百年历程,这丰富的实践正在呼唤有关政党和社会保障关系的全新理论。
传统的政党与社会保障关系理论是基于西方政党政治和福利国家建设的实践而形成的,其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同的政党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从而其对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政策主张是不同的。传统的左翼政党更多代表工人和中下收入阶层的利益,是社会保障制度坚定的支持者,例如英国的工党、美国的民主党,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等;传统的右翼政党则更多代表工商界和中高收入阶层的利益,从而对社会保障的发展持保守的态度,在出现财政危机或经济危机时,更倾向于削减福利,例如英国的保守党、美国的共和党等。这种不同党派基于所代表群体的利益而对社会保障持有不同政策主张的格局,是由西方的政党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其二,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绝大多数国民切身利益,不同政党会将其作为争取选票的“政治工具”,在政党竞争过程中不断承诺更高的福利水平,形成以争夺执政权为本质目的的“福利竞争”,这又成为西方议会民主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动力。在上述两种力量的交织和博弈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既有可能因为双方达成福利共识而快速发展,也有可能因为相互掣肘而停滞不前,这构成了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发展的基本政治背景。
我们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党竞争,却有着西方大部分国家无法实现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持续增长。这就迫切需要理论界努力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政党与社会保障关系新理论。
笔者简要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次全会的主要文件和会议公报,重点关注了其中有关社会保障及相关制度的表述,得到两点初步结论:其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以提升民生福祉水平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及相关制度建设,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虽然“七五”计划建议中才首次出现“社会保障”的字眼,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都具有典型的社会保障功能。其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领导者,对社会保障的定位是置于国家宏观治理体系和发展阶段之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单位保障制是计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则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到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重要内容的转变;进入到新时代,尤其是在二十大报告中,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上升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提出了民生与民心的重大理论关系问题。
很显然,我们走出了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应当成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的一把“金钥匙”,不断深入探讨基于中国实践的政党与社会保障关系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