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新模式探究
——以厦门大学党规党纪学生研习社党支部为例
2022-02-26刘群鑫周晓牧
刘群鑫,周晓牧
(厦门大学 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1]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通知要求:“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2]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政治性不够、引领性不强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加强,社团中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缺乏有效的平台。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建工作进社团对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党建进社团,既是加强学生社团的党建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会议精神的创新举措。
一、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团的重要性
2015年7月,党中央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论断,是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工作指南,为党的群团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3]。高校学生社团属于群团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切实发挥好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得力助手作用,是学生社团的使命所在,也是发展所依。
(一)党建进学生社团是社团发展的内在要求
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第一属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本校学生社团工作,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高校整体工作中[4]。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团,能保持和增强其政治性,提升其组织引领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党性觉悟,助推学生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党建进学生社团是社团育人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团组织是党直接领导的群众组织,承担着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共同奋斗的重大责任,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5]。先进的社团文化是社团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社团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聚合和提升社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开展社团党建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能够极大提升社团的思想内涵,为社团发展注入正能量,成为社团强有力的精神内核,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平台。开展社团党建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作为先进典型,可以感染和引领身边的社团成员,从而引领社团工作的发展。
(三)党建进学生社团是党组织延伸的有效探索
群众性是群团组织之根,昭示着社团工作的力量所在。学生是社团工作真正的主角,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都会依据专业特色、兴趣爱好至少加入一个社团,学生在何种社团环境下“浸染”,对于学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向学生社团延伸有其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五条规定,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6]。在学生社团设立兼合式党支部,是党建工作进社团的有益探索,有助于筑牢“红色堡垒”,激活“红色细胞”。
二、兼合式党支部:党建进学生社团的一种新模式
兼合式党支部是指在不转移组织关系的情况下,为了扩大党员影响面、加强组织管理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兼合式党支部根据“一方隶属、多方管理”的原则,除接受其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的教育监督管理外,根据实际需要加入新的党支部,确保党员时刻置于党组织监督管理教育之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兼合式党支部建设,是推进党建进社团的一种新模式,是破解学生社团党员管理松散、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的“金钥匙”。
(一)严格和规范党的组织生活
在社团设置兼合式党支部有助于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学生除了在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过组织生活之外,还需在兼合式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兼合式党支部可开展相关活动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贴近社团成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开展“三会一课”,做到形式多样、氛围庄重。可落实“固定党日+”活动制度,组织社团党员听党课,开展学习讨论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最大程度推进社团工作和党建工作相融合。可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动活动载体、工作方式、运行机制创新,注重扩大参与面、增强实效性,使党组织活动更好满足社团党员需求。
(二)从严教育管理党员
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组织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社团兼合式党支部可结合实际工作,将严格要求落实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组织社团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作为社团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政治任务,增强政治自觉、理论自信、情感融入。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形势政策课教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和重大节庆日活动等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同时,学生社团更易于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让“咬耳扯袖”成为常态,有助于强化社团成员的管理。
(三)组织凝聚服务师生
学生社团是群团组织,群众性是群团组织根本特点,宣传凝聚服务师生是学生社团的职责所在,这与社团兼合式党支部的职责相一致。因此,社团兼合式党支部可以团结带动身边的学生党员,积极投入社团工作,尽职尽责、担当作为。兼合式党支部应把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归属感获得感作为党支部工作的落脚点,依托党支部搭建社团成员之间、社团成员与其他学生之间交流联系的平台,开展服务、帮扶、慰问党员等“暖心工程”,不断健全有困难找支部、有问题找党员的常态化帮扶机制,真正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社团成员之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让社团成员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党组织的力量。
(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社团兼合式党支部成为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有效载体,为推进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作出积极贡献。引导社团党员立足岗位,亮身份、树形象、比奉献,积极为社团党员践行“四个合格”搭建平台,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做朋辈帮扶、互助友爱的践行者,做社团建设、全面发展的争先者,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同学成长成才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案例分析:厦门大学党规党纪学生研习社党支部的实践探索
厦门大学党规党纪学生研习社成立于2017年11月9日,是厦门大学法学院党委和厦门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校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而成立的学生组织。为进一步加强社团工作、提升党建工作成效,在厦门大学党规党纪学生研习社基础之上成立了兼合式党支部,隶属于厦门大学法学院党委,是福建省首个党规党纪类学生党支部。研习社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如何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如何提升学习宣传实效、如何夯实基层党建队伍为问题导向,坚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与战斗性,聚焦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质量好、水平高、影响广的支部活动。2020年7月,厦门大学党规党纪学生研习社党支部获评“厦门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三制度”配强支部力量,跑好社团党建“接力赛”
健全选优机制,坚持以“选”为切入点,在选优上下功夫,研习社党支部邀请厦门大学党委、纪委等机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支部政治指导教师,邀请来自法学院和学校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担任支部专业指导教师。遴选其他支部的学生党支部的优秀党支部书记担任兼合式党支部委员,支部现有成员11人,其中包括8名研究生新生党支部书记、1名党内法规研究方向法学博士和2名参军入伍退役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兼具学科专业性与党员培养梯度性的社团党支部。健全培优机制,以“训”为突破口,在“训强”上做文章,组织“廌园支部书记沙龙”,组织专家授课、理论研讨等形式,提高法学院党支部书记理论素养,为研习社党支部储备“源头活水”。健全保障机制,学院专门配备办公场地、划拨办公经费、提供办公设备等,全力支持研习社开展党规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项目。
(二)“三课堂”筑牢信仰之基,当好社团党建“领头雁”
研习社党支部办好“廌园理论学堂”,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党规党纪,大力弘扬习近平法治思想,每月开展一次“廌园先锋”理论学习会,深入研读《共产党宣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书籍,举办“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什么是党内法规的贡献”等主题研讨会,邀请厦门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纪委机关等专家学者讲课。办好“廌园党务课堂”,组织党支部成员赴瑞金、古田、长汀、东山等地开展党性锻炼等,开展党支部书记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不断提升支部党员的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办好“廌园学术论坛”,承办全国首个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党内法规论坛,吸引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研究生投稿,累计邀请近40名专家学者和60名获奖研究生代表参加,收到200余篇专业论文,集中展现了高校学界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三)“三融合”创新党建模式,育好社团党建“主力军”
把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上,“党建+”是其本质特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党建+”学术。坚持将支部党建工作与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相融合,依托厦门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实践调研等,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的法治人才,支部成员成立文荣获“2020年党内法规研究新锐奖”。二是“党建+”实践。组建民法典宣讲团,赴福建省诏安、翔安等地社区、学校开展民法典宣讲;开展“党规党纪印我心”实践活动,前往学校周边社区开展党规党纪宣传教育;开展“廉政伴我行”活动,组织党员前往厦门市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推荐党员参加全国廉洁大使夏令营。三是“党建+”社团。创新党支部设置模式,将支部建在社团上,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社团工作,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推动社团工作提质增效,支部工作得到省、市、校各级领导表扬,研习社党支部书记在全校社团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四、成效与启示
实践证明,依托学科特点和社团特色成立兼合式党支部是行之有效的,研习社党支部的成立与发展切实提升了厦门大学法学院学生党建质量,激发了学生党建工作新活力。两年来,研习社支部活动相继得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福建纪检监察、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研究生等网站报道。2019年12月24日,福建省委常委周联清观摩了研习社党支部活动,对支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表示肯定和赞赏。2020年5月,支部党员张浩获评“全国廉洁大使”。2020年7月,研习社党支部获评“厦门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在研习社党支部的引领下,更多学生学习党规党纪,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为法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骨干,夯实了基层党建队伍。回顾研习社党支部的建立,可为我们提供以下启示。
(一)筑牢“压舱石”,党建工作规范社团建设
在学生社团中建设兼合式党支部,推动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有机融合,是党建带团建的有效延伸。建立决策议事制度,兼合式党支部可以运用“三会一课”制度,对社团内的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管理,或者推进社团民主议事、民主决策,进而对社团内的团员形成正向影响;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利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的契机,贴近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开展专题教育、志愿服务等,能有效加强社团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建立谈心谈话机制,借助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的契机,社团党员之间可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而解决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推动社团的建设。一言概之,可以有效利用兼合式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完善社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推动社团按照其章程自主、规范开展活动。
(二)树立“风向标”,党建工作引领社团发展
一个社团有了党支部,就相当于火车有了火车头,群雁有了领头雁,党支部在社团的发展中能起到领航作用。学生社团要体现政治性,归根到底是要坚持党的领导,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因此,兼合式党支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推动社团成员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过硬本领,抓好社团建设和发展工作,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引导社团成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社团成员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三)唱响“主旋律”,党建工作激发社团活力
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是社团兼合式党支部的重要任务,发挥好这一作用,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中心,将党建工作融入学生社团的活动、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之中,使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充分激发社团的发展活力。兼合式党支部应密切关注社团成员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提供社团成员期盼的服务来团结学生、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要突出社团的特点开展党建活动,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志愿公益类等类别都有其闪光点,兼合式党支部应顺势而为,开展有特点、有亮点的品牌活动。
(四)激活“一池水”,党建工作孕育社团先锋
做好学生社团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骨干力量,而兼合式党支部恰好可以充当“蓄水池”功能,为社团建设储备“一池活水”。符合条件的社团,可在社团内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建工作人才库,既可以为兼合式党支部储备党务工作者,又可以为社团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应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团建设兼合式党支部,强化管理和激励,努力使兼合式党支部委员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