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核心密码
2022-02-26张青卫赵莎莎
张青卫 赵莎莎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实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奇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一个五十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九千多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能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能够创造彪炳史册的四个伟大成就?总结百年党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科学答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归根到底”一词果断坚决,深刻揭示了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核心密码。当前,不少学者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多层面、多角度分别阐释了“能”与“行”的原因,但这些阐释没有揭示出“能”与“行”的内在本质联系,也没能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能的关键原因。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相比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这种独特性和优越性又是如何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和中国现实国情相融合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它们又是如何构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核心密码的?正确厘清这些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自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和决心。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功的强大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奋进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提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着力点,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乎人民的前途和命运。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特点、目标使命、基本纲领、策略原则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虽然所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言“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376。因此结合时代需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同于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与秘密,这一政治立场划清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政党界限。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产阶级性质的体现,也是其纯洁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近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413,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先进性的政党,这也是共产党人同其他阶级政党的差异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上,共产党人是社会革命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413。在同资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中,中间等级是保守的、流氓无产阶级是反动的,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的阶级,在革命实践中具有彻底性和坚决性。二是在理论上,共产党人最能“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413。不同于其他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反动的、保守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界限,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特点、理想目标、策略原则等体现了其纯洁性与先进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最为本质的属性,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本色与底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提供了理论指引
对“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作用的肯定、对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19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以科学的理论逻辑为人民指明了发展的正道和方向,构建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的忠实践行。百年党史充分证明,党的力量和根基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的体现。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一致的。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神圣家族》中就论述过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精神与群众对立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鲍威尔批判历史、否定历史,进而忽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其高扬自我意识的绝对作用,提出历史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真理提供所谓的依据,宣称思想高于一切。马克思、恩格斯却认为思想决定不了任何事物,反而需要依赖现实群众而存在。“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320恰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作用正是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中凸显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理应还是幸福价值的追求者、自由解放的享受者。马克思主义始终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去研究问题、寻求措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直到今天还熠熠生辉,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是因为其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理论,是指引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坚守党的初心与使命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与践行者,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是因为党能够深刻洞察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的现实需求,实事求是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提出:“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5]在之后为党的七大做政治报告时,毛泽东同志谈到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6]的人民思想。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同志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虽然我们党的理论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话语表述发生了改变,但其始终是围绕人民至上的立场展开的,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根本使命。这些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最大底气。
(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去理解、解读中国共产党,才能够真正把握其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地位与意义,透彻了解其不断成功的密码所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世界历史作为宏观的‘大道’,在具体的现实中必然落实在生产方式、文明形态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环节构成的行进轨迹当中。”[7]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创造了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并实践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和胸怀天下的理想情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是在人的劳动、普遍交往的过程中生成的对客观历史的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初动力,资本的介入冲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每个民族自愿或被迫加入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8]但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以资本为核心的,人的发展才是世界历史的最终旨归。资本逻辑虽然使得交往活动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但也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对立化。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资本的固有局限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成世界历史的真正实现。
当前世界仍存在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大国霸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9],推进中国发展不仅遵循世界历史规律,而且积极融入世界潮流,不断为世界稳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首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方案。马克思早就认为,如果东方社会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就可以减轻或者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痛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拓展了一条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逻辑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最初形成,但到现在已经凸显了其与世界历史发展相违背的趋势,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困境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稳定、阻挡了世界发展的大潮流。而我国倡导的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能够在尊重各自制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成为推进世界发展的积极力量。最后,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以人的价值为尺度思考世界历史进程发展问题,从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寻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寻共同发展的一条正确之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要建立在民族、地域界限的消失,普遍交往的形成,历史真正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基础上。消除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利益化界限,突破地域、民族、阶层等界限,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的现代化是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既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发展成果,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性规定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依据,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性思想具有辩证性和双重性:一方面他们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积极一面,对其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建立、人们的普遍交往等给予了肯定;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这种现代性的消极性与局限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与心疏离的后果。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认识到西方现代性的负面性的基础上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超越“旧”现代性、构建社会主义“新”现代性的理论架构。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性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改造自然并不等于破坏、摧毁自然。人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本身又带上了人的烙印,即人化自然的生成。因此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扬弃资本,才能真正摆脱物的统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复归,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人的自身解放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解放不仅表现为物质生存状态,更在于内在的精神养成。”[10]在消除外在的物质条件的制约与限制后,人的解放问题就回归到了内在精神的塑造,这是弥合人的身与心分离的关键一步。
上文从时代背景与文学史结合的角度,粗略考察了日本的明治文学研究。如果从研究内容方面看,日本明治文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到了一条正确对待资本逻辑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资本逻辑必然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但我们选择的是“资本逻辑‘伟大的文明作用’或‘非常革命’的方面”[11]。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要以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为基础,因此正确处理好资本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合理利用资本是我们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方式。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基本满足,但与此同时精神层面的缺失愈加明显。工具理性日益凸显、价值理性却日益被忽略。为了避免或者摆脱资产阶级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力量,以此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抓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在指导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百折不挠,指引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关键是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2]正是在强大信仰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磨难中奋进、在屈辱中发展、在落后中创造辉煌。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无坚不摧筑牢了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信仰,它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精神寄托和灵魂安顿之所。国无精神则不立、人无精神则不强。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或国家,都需要信仰的精神支撑。“信仰是人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它能够满足安顿灵魂的需要,构成人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13]34失去信仰,就代表着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目标和动力,造成个体浑浑噩噩、政党衰落危亡和国家止步不前的严重后果。同时,信仰存在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只有科学的信仰才能筑牢思想根基,激发人们无限且持久的精神动力。不同于将灵魂交给上帝以得到短暂麻痹的宗教信仰者,中国共产党从不相信有救世主的存在,也从不相信牛鬼蛇神,它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视为自己的政治灵魂和精神寄托。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修好自己“心学”的关键,是党塑造道德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针对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和党性修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治标入手,把治本寓于治标之中,要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14]外在的制度约束只是治标之策,提升党员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了信仰,行为就有所顾忌,有所敬畏。”[13]35但并非所有的信仰都能被称之为真正的信仰,个别信仰也会出现丧失道德底线的危险,这是我们要坚决抵制的。信仰“拜物教”的人将金钱视为一切,为了金钱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最后走上道德堕落、生活腐败之路。作为真正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又塑造了共产党人的道德人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在物欲诱惑当中立场坚定、在艰险困苦途中无所畏惧的精神依靠。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思想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最终的精神追求。不同于痴迷原罪救赎、以个人的狭隘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宗教信奉者,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终会在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下转化为实践力量。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化驱动下,中国共产党始终葆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使命感,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精神带领人民群众直面挫折,迎难而上,实现了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转变。
(二)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指出了目标方向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向往和奋斗方向。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预设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同时这个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来触及、实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历史,不断开辟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每向前发展一步,就离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目标愈加近一步。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是马克思在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揭示的崇高理想。作为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和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虽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遥远的、不可预测的,但不能因此否定远大目标的存在。共产主义既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也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2]153,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166,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从现实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合理的理想。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既认识到了当下现实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光明未来,并在其激励下不断奋进。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带领人民群众始终朝着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目标前进,如果丢失了这个远大目标,中国共产党将会迷失方向,停滞不前。
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共产主义理想融入了党的血脉中,将其作为了党的政治方向。“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5]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更是为了团结、凝聚更多的人,使得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前进。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无数的革命先辈舍弃个人私利、奋勇前进,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生。环境的残酷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丝毫没有动摇共产党人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做到坦然面对、毫不退缩。即使是在最困难和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总能凭借共产主义理想凝聚人心,克服困难挑战,带领人民群众朝着同一个方向奋勇向前。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拨开层层迷雾、冲破重重险阻,把稳方向、找准目标,最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三)共产主义信念为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提供了不竭动力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既志存高远,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立足当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脚踏实地中锐意进取。共产主义信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接力实现共产主义的动力之源,也是其面对复杂局面和重大挫折诱惑时始终不变的决心和勇气。
共产主义信念总是包含着“现实的因素”,总能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转化为现实动力。在共产主义信念的激励下,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奋斗姿态,将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统一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上来。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动力,使得我们党战胜了曾经的艰难困苦、拥有了和平稳定的发展、迎来了新机与未来。新时代既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也为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参照,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实际,提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一系列基本信念。这些基本信念是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坚持和细化,是符合当下发展阶段和发展情况的,为党接力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信念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共产主义信念必将汇聚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焕发出更为引人注目的光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再创新高。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当前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阶段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更加接近共产主义理想,随着向前推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共产党更加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实现共产主义。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问题需要时刻警惕,新的矛盾和困难不断涌现。一旦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受到侵蚀,出现动摇,就会导致亡党亡国、红旗变色的惨痛结果。信念的坚定不是情感上的一时冲动,必须有科学且深厚的理论支撑,否则信念则如芦苇一般随时会发生动摇。东欧剧变,从根本上讲,就是当政者对共产主义信念的丧失和自身信仰的坍塌。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保持确信不疑的基础上,才能使得信念坚如磐石,从而激发出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功的科学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为落后国家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它是一种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其自身的鲜明品质,也是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指导党和国家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鸦片战争后,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奔走呐喊,尝试了各种救亡图存的办法,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先进知识分子们也组织过各种政党、进行过各种革命,但纷纷宣告失败。这些主义要么本质上仍是保护有产阶级的、要么主义源于空想,是永世做不到的。中国迫切需要合适的思想引领中国的救亡斗争运动,也迫切需要凝聚新的革命力量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找到了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凝聚了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在结合中国社会特殊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求解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之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并在其指导下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经过艰苦探索与经验总结,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对当时社会发展现状和性质做出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同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相一致。中国共产党面对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主要任务,其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夺得政权,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问题,而后再开展社会革命。革命有多种展开形式,但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无产阶级已经被压迫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2]435,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解放、人民自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反动阶级不可能自然而然的消失,侵略势力也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政党组织人民群众反抗、打倒敌人是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3]334因此,阶级斗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特征表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掌握了国家政权,这也就意味着党能够通过采取行政权力的方式剔除伤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421之后无产阶级将会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功能,“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2]421。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经济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多个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础。革命建设的顺利开展、成就的取得,均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生动体现。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探索,以勇往直前的开创性精神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的经济重心进行了调整,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观点。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党和国家强调的一条主线,是破解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等措施均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找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详细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自身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各项建设的发展进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国当时的具体现实情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和“三个代表”,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等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探索实践了一系列的新途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推进、党性党风教育活动的不断开展、反腐倡廉领导体制的建立健全等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践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科学发展观凸显了“发展”这一主题,科学回答了发展战略、道路、目标和模式等问题。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4]223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使得发展也需多元化、全面化,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类型人们的期望,因此发展要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从人的全面性出发,让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非真正的发展,社会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新特点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9]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也正处于大调整、大变动、大转折的时期,加之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持续,使得国际环境变得日益复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科学判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7,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9],中国共产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的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制度层面,新时代我国坚持完善和发展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正确处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制度自信,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为持久的推动力。在经济层面,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指导作用下,我国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文化层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和精神文化建设,多次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就该方面的问题进行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对四史教育的推动、学习大国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问题,等等,都直接与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相关联。在党中央的努力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转变,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的十年中,我们党和国家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三件大事”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所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性胜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正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能更有志气、底气和骨气地走好接下来的强国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胜利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行”解释了“中国共产党的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磅礴的精神力量和科学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人间奇迹的核心密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根本支撑与先决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必备品质与内在动力,是党历经千辛万苦、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40。理论和精神的力量最终要转化为现实的实践伟力,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行”最终落实到了具体的革命建设行动中、贯彻到中国的实践中,才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