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2022-02-26赵玉秀
赵玉秀
(靖远县水务局,甘肃 白银 730600)
1 引言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建设工程。随着近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在实际建造中逐渐摒弃传统护岸,普遍优选生态护岸。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全民共识。通常情况下,为有效恢复河岸生态,生态护岸采用草皮、石笼、木材等建材。探讨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作用
2.1 有助于提高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的稳定性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运用生态护岸,可以有效提高护岸的抗冲刷能力,进而促使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更加稳固。生态护岸相比普通护岸而言更具柔性,即使河流流速快、河岸地质差,生态护岸也能利用柔性结构将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同时,生态护岸中的各类植物在庞大水体的滋养下,会成为固牢生态护岸的关键力量。因此,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运用生态护岸是确保此类工程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2.2 有助于提高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的美观性
传统阶段的河道护岸虽然也可起到防洪排险作用,但其单调、生硬的混凝土制式结构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作为建造成本。同时,大部分的混凝土护岸也会阻隔水土调节,影响周边植物的繁茂生长。生态护岸则在护岸功能之上兼顾环境营造,各种各样的植物可使护岸更加美观;生态护岸坡度柔和,便于居民赏水、垂钓,让护岸工程成为风景,让护岸工程融于自然。
2.3 有助于提高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的能效性
生态护岸建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例如,环境因素、成本因素。因此,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运用生态护岸,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种施工模式可以帮助地方区域实现资源转换,有效提高各项当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生态护岸建成后,不仅可以起到防洪排险作用,还能基于生态护岸的稳定性和美观性促使生态护岸发挥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因而,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运用生态护岸有助于提高此类工程的能效性[1]。
3 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原则
3.1 安全稳定原则
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首先应遵循安全稳定原则。护岸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际建造过程中,必须安全当先,切勿本末倒置。基于护岸的功能特征,应尽量使用柔性结构,以此提高生态护岸的抗冲刷能力。此外,为有效提高生态护岸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际建造过程中,还应避免过度改造,需保留河道岸线的特点。
3.2 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护岸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属于以防洪为主、绿化为辅的民生基建。因此,此类工程不仅需要确保防洪排险能力,还要节省投资、降低耗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益价值,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规划建设时,有意识地做到就地取材,使用当地材料、保护当地资源,优选适宜的护岸类型,进而降低整体工程造价。此外,需做好参建单位的利益协调工作[2]。
3.3 和谐共生原则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山洪灾害带来的消极影响,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因此,施工过程中应该秉承和谐共生原则,除了重视防洪排险的功能,更应满足生态环境修复的需要,这样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才能长远发挥价值效益,不仅防洪排险,更可为河岸附近的动物、植物营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生态护岸基于美观性、安全性,也可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的亲水需求,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策略
4.1 合理布置河道岸线,使其顺应原有形态
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首先应合理布置河道岸线,使其顺应原有形态。因此,布置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必须率先熟知河道概况,继而由整体到局部做出正确梳理。如遇局部卡口和淤积河段,切勿截弯取直,而应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好疏挖工作,适当拓宽河道。河道岸线的实际布置中,还会遇到诸多垮塌河段,这些河段的岸坡久历风雨,几乎已成断壁残垣,不仅不能起到护岸作用,甚至还会阻塞河流,造成更多垮塌河段。针对此类状况,相关工作人员应有效清理淤堵于河床中的大块土石,并且根据原始痕迹进行河道岸线的恢复建设。对于垮塌河段的梳理工作,主要在于恢复河道形态、恢复岸线生态。为使河道岸线的布置工作更加顺利,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实地做好河道勘察,研究不同河段的植物、材料、环境之后,根据综合衡定结果制订生态护岸的具体设计方案。只有如此,才可最大限度地保障河道生态护岸的可行性、长效性。
通常情况下,格宾挡墙与生态挡墙可以作为生态护岸的首选类型,这些挡墙普遍采用浆砌和干砌的施工方式。另外,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更需要贯彻以人为本观念,注重生态护岸对山洪沟抗洪排险的实际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展开各项工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山洪沟防洪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有效提高生态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生态护岸对山洪沟的灾害抵御能力。尤其是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高危区域。例如,某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建设中,为有效提高生态护岸的防洪治理效能,将河道分为不同河段,再对不同河段展开实际考察,并且根据研究结果分为农田河岸、人居河岸。其中,农田河岸结构松散、土质绵细,整体岸坡的抗冲刷能力与稳定性偏差,因而可以选择生态挡墙作为此处生态护岸的施工类型。人居河岸附近村庄密集、人口较多,实际治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生态,更需要尊重人、理解人,倾听当地居民诉求,力求人与自然和谐。这就要求相关负责人员必须加强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的宣传力度,以此鼓励当地居民予以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重要支持。人居河岸生态护岸的类型选择应以对环境影响甚小的格宾挡墙为主[3]。
4.2 科学设计河道护岸,使其长效、安全、稳定
关于河道护岸的设计工作,应对具体河岸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如此,才可有效保证河道护岸的安全稳定。例如,某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农田河岸,主要采用生态挡墙的河道护岸类型。此种类型,施工建造时普遍采用浆砌石与干砌石相结合的施工手法,因此,关于农田河岸的河道护岸设计,相关人员应据此施工特点展开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干砌石抗冲刷能力较弱,河流流速过大会影响干砌石的安全稳定。通常情况下,干砌石可以抵挡3~4 m/s的河流流速,浆砌石则可抵挡5~6 m/s的河流流速。但是,干砌石的透水性比浆砌石略胜一筹。将此两种施工手法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护岸的抗冲刷能力,确保生态护岸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能促使现有资源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具体而言,运用生态挡墙河道护岸时,背水面的设计坡度宜设置为1∶0.5,挡墙的设计高度宜为4~5.5 m,如此既可确保生态护岸发挥河道治理功能,又可预留更多的植物生长空间;另外,不慎落水人员也可贴附岸坡独自攀爬上岸实现快速自救。干砌石施工主要用于在迎水面建造阶梯,设计时可将0.3 m作为阶梯宽度、0.5 m作为阶梯高度。
某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人居河岸选用格宾挡墙类型的生态护岸。此种护岸通常采用鹅卵石与大块石填充的矩形箱体作为主体,发挥生态护岸对河岸的保护作用。同时,还需在此主体之上运用扎丝将镀锌钢丝与雷诺护垫扎紧,因此,整个格宾挡墙极具柔性,可以有效抗击河流冲刷,而其网状遍布的孔隙也可为植于岸坡的植物提供更多水分滋养。(1)格宾挡墙通过逐层堆砌塑成主体,所以,这类护岸的结构非常稳定,可以有效适应天气影响与地形影响,鲜少有断裂问题发生。(2)格宾挡墙也可通过内部网箱过滤淤泥、改善水质。这种功能可使栖息在河岸附近的动物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3)除却这些功能层面的优势之外,格宾挡墙相对其他生态护岸更具施工优势。这是因为格宾挡墙的主体结构可以交于相应厂商进行生产,实际施工时只需将抵运现场的网格进行组装。因此,格宾挡墙施工简单快捷、作业量少,并且不受天气影响。实际运用格宾挡墙生态护岸时,相关人员必须率先清理淤泥、疏通河道。多数格宾挡墙生态护岸顶宽1 m,高2~3 m,结构主体完成之后便可逐步搭建钢丝石笼。最后,格宾挡墙背面需设置土工布并且利用砂砾及时回填,以此确保格宾挡墙更加经久耐用。
4.3 就地选择植物种类,利于其繁茂生长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有效运用生态护岸,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现有植物、土石进行施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以此确保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可以融于自然。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需要科学选择植物种类与种植方式,以此增强综合效益。(1)种植于生态护岸附近的植物必须天性喜水且生命力强。同时,还需枝叶繁茂,以增添绿色,净化空气。实际种植之时应尽量选择本地植物。(2)除却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外,相关人员种植植物时还需优选种植方式。通常情况下,夹层种植、喷播种植、插播种植是生态护岸较为常见的植物种植方式。其中,夹层种植方式主要是采用隔层袋(可降解)进行种植,这种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其效果欠佳。喷播种植方式,则是在生态袋上均匀涂抹混合后的泥浆种子,该种植方式出苗不够均匀,但施工非常便利。插播种植方式,则是按照生态挡墙的层级进行间隔插播,该种植方式相对复杂,且会损坏袋体,但其层次丰富、成活率高,具有较好的周期效益。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的实际施工之中,应贯彻注重生态、人水和谐的核心理念,选择适宜治理工程的植物类型和种植方式。只有如此,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才可逐渐实现良性循环,达到抗洪排险目的,改善河流水质,长效维护生态平衡。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的稳定性、美观性、能效性。生态护岸在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建造中,应秉承安全稳定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谐共生原则,合理布置河道岸线,使其顺应原有形态;科学设计河道护岸,使其安全稳定;就地选择植物种类,使其繁茂生长。促使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打开新格局,让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