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情结”
2022-02-26邬大光
邬大光
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引起了社会热议。议论最多的就是什么学校又上了哪个一流学科,更有学校雄心勃勃地提出规划,在多长时间内还要建设多少一流学科……部分高校似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学科情结”。
大学和大学人都是有“情结”的。这种情结源于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这种情结是多样的、个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既有对大学作为组织的情结,也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研究对象的情结。西方的大学和大学人有何情结不是很清楚,但在我国主要有两个情结,过去是“专业情结”,现在恐怕就是“学科情结”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随着一流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大学强弱取决于学科”的说法。因此,在今天的大学管理层,言必称学科成了一个目标或时尚,这种不断强化的“学科情结”对大学的发展是好是坏,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但反思一下我们曾拥有的“专业情结”,也许有助于理性地看待当下的“学科情结”。
“专业”二字,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大学和大学人最深刻的记忆。从进入大学开始,一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乃至走进坟墓,专业的烙印一直伴随左右。在今天的大学里,专业的影子无处不在,如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室、转专业、跨专业,乃至个别高校就连食堂的称谓也是以专业命名……作为一名大学管理者,几乎都遇到过大学生转专业的诉求。在今天的大学里,讲授专业课的教师似乎比讲授公共课的教师水平高,讲授必修课的教师似乎比讲授选修课的教师水平高,原因就在于专业课就是必修课,专业课就是高水平的课,专业课就是好老师上的课……如此种种,都在彰显“专业”的地位。再如,高校修订教学计划时,最头疼的事儿就是改变专业课的属性,让其成为基础课或选修课。
沉重的“专业情结”渗透在大学的方方面面:高校的组织架构有深刻的专业痕迹,教师配置有历史传承的专业痕迹,干部选拔任用有约定俗成的专业痕迹,各种资源配置有相互博弈的专业痕迹,家长对子女求学有利益考量的专业痕迹,社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有跟风时髦的专业痕迹……殊不知,在历史上,曾有过西方的爱因斯坦对仅仅接受“专业教育”的嘲讽,也有过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关于“半面人”的讽刺,都是剑指专业教育的弊端。
不知不觉中,今天大学的“专业情结”开始让位于“学科情结”。但持续升温的“学科情结”真的是办大学的规律吗?是否会重蹈专业建设的老路?现在还不得而知。总的感觉是,以往的“专业情结”导致人才培养的某些顽疾,留给我们的教训已足够深刻。看到此种现象,不由得想起了潘懋元老师在40 年前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出的“三步走”:其一是培养人才,其二是理论体系,其三是国际化。其实,对大学而言,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学科建设,只有聚焦于人才培养,反哺于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可以不管人才培养吗?专业建设难道不需要科研吗?
从逻辑和内涵上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没有矛盾,就像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样,在现实中出现的悖论,显然是一个“人为”的问题,是管理出了问题,是从事管理的“人”出了问题。因此,越来越重的“学科情结”,未必就是一流学科的生成和建设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