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助力南阳市粮食作物高产增收
2022-02-26姜春艳,贾志远
南阳市镇平县是河南省的产粮大县,耕地面积7.73 万hm2,其中水浇地面积4.00 万hm2左右;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47 万hm2,玉米种植面积3.33 万hm2,甘薯种植面积0.33 万hm2,年产粮食5 亿kg 以上。镇平县是南阳盆地的干旱少雨中心,水资源匮乏成为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干旱对玉米等需水需肥量大的作物影响更大,浇水不及时或浇不到水的玉米田产量较低,一般减产50%左右,甚至导致绝收。此外,当地粮食作物栽培中还存在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部分种植大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甘薯等一般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为解决以上问题,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科技特派员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粮食作物栽培,有效解决了粮食作物生长后期浇水、施肥难的问题,取得了省工、省时、省水、省肥、省心及高产增效、降低面源污染的效果。
开展调查研究,确定主推技术
针对镇平县的特殊气候,科技特派员把目光投向了蔬菜、水果、烟草生产中应用广泛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走访种植户后发现,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的成本不算太高,除了滴灌带为一次性使用之外,其他设备和主管道都能一次投资、长期使用。每667 m2土地滴灌带购买和安装费用等合计100 元左右,相比玉米减产或血本无归,种植户应该能承受和接受这100 元左右的成本。经过分析核算,科技特派员认为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行性较强,因而决定向农户推荐试用。
针对技术特点,制订实施方案
根据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随时保证水分供应、肥料随水施用的特点,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了玉米、小麦、甘薯配套栽培技术,提出了选用耐密植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选择地势平坦的壤土地、关键生育期分次追肥等方案,在大田管理上也提出了先化除后铺滴灌管、先移除滴灌管后机械收获的措施,确保了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
坚持典型引路,强化示范带动
2017年,镇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择有蔬菜种植经验、使用过滴灌技术的种植户为试验示范对象,先在运河家庭农场13.33 hm2高秆作物玉米上进行示范应用。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示范,按照既定方案落实各项技术措施。试验过程中,当地出现了连续17 天35 ℃以上高温干旱天气,由于采用该技术有效抵御了干旱和高温热害,平均667 m2产量550 kg,比没有浇水地块667 m2产量高出410 kg,比浇一遍水的地块667 m2产量高出162 kg,解决了玉米后期浇水难的问题,引来周围农户观摩,也受到了省、市、站领导的关注。在典型引路的情况下,这项技术逐步在种植大户中推广开来,随后又在小麦、甘薯栽培中示范应用。目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镇平县玉米、小麦、甘薯生产上年应用面积约0.13 万hm2。
促进节本增效,应用效果凸显
镇平县通过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2019年,天顺农民合作社种植的春玉米667 m2产量达800 kg,种植的夏玉米667 m2净收入达500 元。2020年,小苗种植业合作社种植的西瓜红春甘薯平均667 m2产鲜薯3 800 kg,实现平均667 m2产值6 080 元。2022年,镇平县侯集镇种植户姜青旺采取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其晚播麦田平均667 m2产量达730 kg,在镇平县创下2022年晚播小麦最高纪录。
经测算,镇平县在粮食生产中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40%~50%;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667 m2节省肥料20%~30%;省工省时,每眼井每天可以浇水1.00 hm2(是常规人工浇灌工效的3 倍),3.33 hm2浇一次水比常规浇水节约人工6 个,灌溉天数减少5 d;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有效减轻了田间病虫害,减少了用药量,避免了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镇平县的规模种植户广泛接受,应用面积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