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2022-02-26俞建东
俞建东
福建省永定仙岽国有林场,福建龙岩 364112
在我国,毛竹栽培范围较广,其自身的功能各不相同,可以制作成很多家具和手工艺品。从食用价值来看,竹笋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制作成保健食品和饮品。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竹子的每个部位都具有不同的保健作用,对人体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外,毛竹还可作造纸、饲料、固土、防风等用途,具有观赏价值。这些功能和价值,使得竹子的栽培更加普及。但不可忽略的是,近年来,因其病虫害控制方法不当,导致毛竹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因此,要充分发挥其效用价值,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1 毛竹病虫害发生原因
1.1 环境变化
毛竹生产是一种高经济效益的产业。有些种植者为了提高产量,大规模改造部分针阔混交林,扩大了毛竹林的种植面积,减少了其他树种,使竹林的密度进一步提高。然而,这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原有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单一生态结构使得有害生物的天敌数量大大减少,为病虫害的繁殖、传播和暴发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当病虫害发生时,病虫和害虫的快速繁殖、短时间广泛蔓延,造成极大的损失[1]。
1.2 气候异常
全球温度逐年上升,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毛竹的病虫害发病率不断上升。冬季温暖多发,有利于病虫源的越冬,为翌年的病虫害创造有利条件;夏季空气湿度大,高温闷热,是昆虫繁殖的最佳场所。而干旱、冰雹、酸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毛竹的生长受阻,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从而加剧了病虫害的蔓延。加之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防治措施,林业工作人员不能做到定期检查,这造成了竹类病虫害发生后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导致毛竹林病虫害泛滥,严重影响其生长[2]。
1.3 抚育管理不科学
在毛竹的抚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护笋养竹不到位。在竹笋、竹林两用林、低产林改造中,由于护笋养竹工作不到位,造成竹林密度较低、林间杂草丛生,为病虫害发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修山垦复不合理。由于不合理的修山开垦,浅根杂草的退化和消失,毛竹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每年的7—9月都要开垦1~2次,而在每年的秋季和冬季都要进行垦复。若不及时修山垦复,将会错失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无法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从而造成虫口数量增加,病害加重。
(3)毛竹密度不合理。随着人们日益关注毛竹的经济价值,许多林业生产企业都选择种植毛竹,注重其经济效益,而没有合理规划毛竹的种植结构布局,造成毛竹林面积大、结构单一,导致竹林生态环境恶化,使其抗病性降低。竹林密度太大,会导致土壤营养状况恶化,使毛竹的长势缓慢、抵抗力弱,容易发生病虫害。
(4)氨肥使用过量。在对毛竹施肥时,若施用过多的氮肥,则会使竹叶绿油油、叶嫩茎柔软,木质化周期较长,成为有害生物的良好饲料,为害虫快速繁殖、大规模暴发提供有利条件。
(5)毛竹采伐时机不合理。对于毛竹采伐而言,在采伐年龄、采伐季节、采伐方法、采伐强度、采伐密度等方面均有规定,任何一项操作不当都会对竹林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而有些林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砍伐大量的壮龄竹进行加工,留下老弱病幼竹,使毛竹林的再生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从而给病虫的蔓延创造了条件。
1.4 防治工作难以统筹开展
由于林地所有权的分散,导致病虫害发生时,很难集中、统一的控制,出现林农不治理或不能同时防治的现象。此外,毛竹林种植地的地势比较复杂,竹林高度较高,种植密度较大,有条件的林农可以使用先进的药剂防治,而条件较差的林农只能采取人工喷粉等措施,但防治效率低、效果差[3]。
2 毛竹常见病虫害的种类
病原菌的侵染是造成毛竹病害的重要因素,在人工造林时,一定要严格控制病株的侵入。此外,诸多病虫也会对毛竹的生长造成影响,想要防控常见病虫害,需要了解常见病虫害的特点,以下为毛竹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特点。
2.1 基腐病
毛竹基腐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通常在竹龄内发病,发病轻的竹竿底部出现腐烂(凹陷)或孔洞,严重时会导致竹子枯萎。当竹笋长到1.5 m时,竹竿底部会出现棕色、黑色的斑点,呈点状、块状、条状等;然后,病斑由根部开始蔓延,最后导致整个植株死亡。毛竹基腐病病原的菌丝或孢子在冬季发生时,通常会潜藏在土壤或发病的毛竹中,导致第2年竹笋期发病。
2.2 枯梢病
毛竹枯梢病是一种检疫性疾病,通常由病原孢子侵入幼苗,经数月潜伏期后,在8月前后发病。在发病早期,在毛竹主梢等处出现棕色斑点,随后毛竹出现枯株型、枯枝型、枯梢型等3种形态,并随竹节的生长而扩大。枯株型危害严重,可使整株竹枝发生断裂,严重影响其生长,导致毛竹质量下降[4]。
2.3 丛枝病
毛竹丛枝病,也叫“扫帚病”,患上此病的毛竹生长较差,叶片较小;有些枝条数量增加,伸长,形成一种类似于扫把的侧枝,在秋季发生时,经常导致竹子枯萎而死。毛竹丛枝病原孢子的扩散与风、雨的作用密不可分,它还可能潜伏于病虫体内,向健康的竹子扩散。通常发生在生长弱、密度大、管理不善的竹林中,病原竹在竹林中的2/3以上为严重、1/3为轻微、1/3~2/3为中等。
2.4 煤污病
毛竹煤污病也是一种炭斑病,其是由病原菌所引起的病虫害,主要通过风吹草动、虫媒等途径传播,常发生在春季、秋季。其症状是在病原竹的叶片上布满烟煤样的粉末,影响毛竹的光合作用,从而使竹子生长衰弱,严重时会造成竹叶脱落、竹枝死亡。该病害主要危害刚竹、毛竹、雷竹、高节竹等。介壳虫、蚜虫、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会为改病原菌提供养分。
2.5 竹黑痣病
竹黑痣病是一种由黑痣真菌引起的疾病,病原菌在毛竹的病叶中越冬,在翌年的4—5月实体成熟。通常是通过雨水和风传染的,感染后会出现竹叶脱落、快速衰老的症状。
2.6 竹螟
竹螟是一种以竹叶为食的食叶性害虫,竹螟成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趋光能力。竹螟1~3代发生的影响:以1代为主要危害,不同世代间的竹螟相互重叠、交叉,2代所造成的危害较小。成虫进入土壤结茧,在翌年气温上升后逐步发生危害,5月下旬是其羽化高峰期。在冬季低温时,竹蝗会导致大量的毛竹枯死,使翌年的竹笋产量下降,影响新竹的生长。受该虫害影响的毛竹胸径比没有发生竹螟的新竹要小2%~3%,总体减产幅度可达3%~5%。
2.7 竹笋象
竹笋象的幼虫在竹笋中存活,成虫以笋肉为食,而受害的竹笋虽然可以长成竹子,但竹节短、木材坚硬、虫孔密布,故名“烂头竹”。成虫可在土壤中越冬,4—5月间成虫出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成熟,6月中旬羽化成虫。
2.8 竹笋叶蛾
竹笋禾夜蛾也叫竹笋蛀虫,主要侵害新生竹笋,使竹笋难以成竹,成为残竹。该病害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竹笋生长后,会被夜蛾蛀食,导致毛竹笋失去光泽,内部产生大量的粪便、孔洞,发出恶臭味,影响当年的竹笋产量。其幼虫可以钻入竹笋的嫩芽,啃食嫩芽上的嫩芽,使被感染的竹笋无法生长,长成一根断了一截的枯枝。在水边杂草丛生的竹林中,竹笋叶蛾的发病率普遍较高。该虫卵2月孵出,幼虫初期以野草为食,后转为对4月出土的竹笋为害;4月幼虫成熟,破壳而出,作茧成蛹;蛹期为6月,在野草上产卵[5]。
2.9 竹笋泉蝇
竹笋泉蝇在毛竹林中的发生频率基本上为1年发生1次,冬虫期在地下,翌年2~3个星期羽化;竹笋幼虫在竹笋长约4 cm时,成虫会在竹笋的内壁上产卵,取食笋肉表皮,使内部腐烂,造成退笋。
2.10 竹广肩小蜂
竹广肩小蜂在毛竹林中,每年发生一代,成虫产卵在竹梢的小枝空洞内,在2—3月羽化成虫;该虫害的受害竹株以新竹最为严重,会导致竹叶多而密厚,幼虫在竹梢内吸收养料,会使得节间变密膨大;受害竹株会出现头重脚轻、枝梢下垂等现象,很容易被风吹折,对于次年出笋量造成直接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竹子死亡。
3 毛竹常见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
毛竹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节律性,因此,林内作业人员应初步了解病虫的习性,以此为防治的切入点,注意控制措施的到位,防止病虫害的蔓延。在综合防治毛竹病虫害方面,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结合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多项并举,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1 科学营林
开展竹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造林,既能预防病虫害,又能控制病虫害。在造林时,林内作业人员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避免在水土流失严重、排水不便、土壤贫瘠、土壤养分不足的地区造林,可大力推广马尾松、香樟、枫香等其他树种混交,提高其综合抗病能力。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竹林自身的抗病能力低下是造成竹林病虫侵染和侵蚀的重要因素,而竹林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分布是造成竹林抗病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相关人员应对毛竹林加强管理,如发现病虫,应立即清除病竹,清除品质较差的竹子和残竹、杂草、灌木等,以满足其他竹子的生长;在无虫害的情况下,需要及时消灭中间宿主,不为害虫的发生创造不利的环境,减少冬季虫源的数量。每年夏天至翌年3月,可在竹林中覆盖1层10 cm的覆盖层,覆盖有客土的竹林,其病虫发生的概率比没有覆盖的竹林低50个百分点,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另外,每年竹林中都有大量的新竹笋,林内作业人员应合理地疏笋、控制竹林的密度,减少竹龄,为竹材的生长提供生长空间、光照等环境条件,促进毛竹长势健壮,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肥料可以选用腐熟的土家肥和特制的毛竹专用肥,以保证其健壮生长。
3.2 建立预警机制,定期进行人工检测
预防是病虫害防治的第一要务,建立和健全森林监测系统十分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及时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并配备相应的监控设备,制定测试计划;还应定期对林内作业人员开展培训,邀请专家向林内作业人员传授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防治技术,以提高毛竹的品质。此外,林内作业人员应定期检查竹林,尤其是在病虫害高发时,及时进行检测,防止病虫害大规模蔓延的作用。
3.3 生物防治
减少害虫寄主数量,林内繁殖害虫天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防治的主要路径。在竹林中大量繁殖有益动物,提高害虫的天敌数量,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多数竹林中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提高其抗病能力。在发生病虫害时,林内作业人员应避免使用或过量使用广谱农药,也不得使用国家规定的高毒性农药,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在毛竹林中投放寄生蝇、平腹小蜂等天敌,防治害虫。
3.4 物理防治
多数病虫害驱光特征,其发生具有季节性,研究各类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习性,可以有效防止害虫的发生。因此,林内作业人员可借此优势,于晚上使用振动型黑光灯或捕虫灯,在害虫生长及繁殖阶对其境捕杀。在某些虫口密度大、发生严重的竹林,可在6月底、8月底将柴油与氯氰菊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无风或微风的早晨使用喷雾器进行喷洒,喷雾员要穿戴好防护装备,沿风向垂直方向行进,由山坡逐步向下;若选择在晚上喷洒,行进方向与早晨的方向相反。这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防止喷洒者吸入[6]。需要注意的是,在喷洒时,要保证喷雾器不会漏油,如有喷嘴喷出火焰,要立即停止喷水。
3.5 药剂防治
常见病虫害的药剂防治方式,需要根据不同病害和虫害的影响,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展开合理的药剂控制。对于防治基腐病,可在竹笋高度为1.5 m时,在竹笋基部边缘喷施38%~42%的混合双可湿性粉剂180~250倍液,对笋基和土壤可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在发现病虫后,先剥去竹笋表皮,加速其木质化,再用68%~72%甲基托布津200倍水进行防治。对于防治枯枝病,可在发病时喷施48%~52%多菌灵800~200倍,或在新竹萌发后喷波尔多液,每2个星期喷施1次,连续喷肥3次。对于防治丛枝病,可以采用0.8%~1.2%的波尔多溶液进行防治。对于防治竹螟,可以在其幼虫期用90%敌百虫400~500倍液或辛硫磷300~500倍液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优于在成虫期防治。对于防治竹笋叶蛾,可在3月时将1500倍的杀灭菊酯喷洒在竹笋下面的地面和杂草,间隔1周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对于防治竹笋泉蝇,可用90%敌百虫晶体1 800倍液喷洒在林地上,在幼笋出苗前喷洒1次,在幼笋生长后10 d左右再喷洒1次。
4 结束语
毛竹是一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竹种。加强和提高毛竹的品质,既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生产效益,又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效益。为确保毛竹的健康生长,为其提供更好的环境,林内作业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通过科学营林、建立预警机制,再辅以生物、物理、药剂防治等方式,以此提高毛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