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
——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镜鉴
2022-02-26李剑富
杨 兰 李剑富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在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越发紧要。为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早日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国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工匠精神”历史悠久。进入新时期,我国对“工匠精神”更加重视,政府文件也数次提到要加大弘扬工匠精神的力度,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1 工匠精神培养的历史传承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为适应所处时代,工匠精神“追求经世致用”,或讲究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或“抨击奇技淫巧”[1]。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提到,“智者”创造了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器物,“巧者”记录下制作过程,秉持此制作传统的人被称为工匠,工匠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亦称之为圣人,可见古代人们将工匠的地位提高到了与圣人比肩的高度。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大众与官家对制造技术的高度重视,华夏儿女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与向往。“工匠精神”的发展,从战国时期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可见一斑,庖丁从无数次的宰牛、多次重复的实践操作中,探究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更加驾轻就熟。清代魏源则主张从技发展到艺,再从艺发展到道,追求的是极致的技艺。
1.2 工匠精神培养的历史传统
1.2.1 工匠精神的萌芽
工匠精神的萌芽是从原始社会中的人类学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开始的。纵观我国古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其陶俑技艺高超,蕴含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震惊世界;巍峨的万里长城易守难攻,不仅外形雄壮,其军事价值更为重要,为我国抵御了无数次外敌的入侵;河姆渡遗址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等等,都凝聚了匠人的智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留存了古时候工匠的精湛技艺,也让工匠精神应运而生。
1.2.2 传统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是在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于手工作坊或商铺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师傅培训指导学徒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行业道德等,是古代技术和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模式。
传统学徒制在我国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这个时期的学徒制还局限于家庭,父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向子女传授基本生活技能,并不外传。例如《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就提到著名的造车匠人轮扁想要将造车轮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却因为传授不了儿子精髓,因此七十多岁还在独自做车轮。这个时期的轮扁,未曾产生过将技艺传授给除儿子以外的人的想法。
在对学徒进行培训期间,徒弟和师傅同吃同住,情同父子,师傅“手把手”地指导徒弟学习传统手艺相关的知识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得到的经验等,还包括对学徒道德方面的教育,如尊师重道、惟精惟一、童叟无欺等,让学徒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学会各种行业道德和做人的基本准则。
1.2.3 职业教育学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社会需要大批实用技术人才。而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对生产的需要。针对现状,一批爱国志士呼吁、提倡大力推行新式教育。这些爱国人士积极参与新型学校的建设和新教育理念的推广,希望能探索教育救国、振兴之路。例如,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敬业乐群至今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深受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影响的王达三先生提出了“艺徒制”,注重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南京主持“国立第一职业学校”的徐良裘先生奋斗一生,旨在为国家培养爱国工匠。
这一时期的工匠精神,不仅被增加了实现个性发展、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意义,更与国家的救亡图存、繁荣富强息息相关。
1.2.4 现代学徒制
2014年2月,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发展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国家提出尽快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结合学校和企业两者的优势,在继承传统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学校教育,分别以“校企合作”、学生、课程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的基础、核心和连接的纽带,以师傅对徒弟的深度指导为中心,优化了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新时代的工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是各行各业甚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不再是“传统作坊里的伙计”[2]。
“现代学徒制”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主要接受理论教育,通过教师教授、影视资料、讲座、参观工厂公司和学习大国工匠事迹等培养工匠精神;在企业通过近距离接触“师傅”,陶冶情操,学习工匠精神。
1.3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
关于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张俊认为没有匠心就没有匠品,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工匠的大成之作都是秉承匠心的彰显[3]。朱华伟提到“工匠精神”应包括: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精益求精;在个人品质上,要拥有创造性思维和笃定执着[4]。魏钦将工匠精神总结为匠德、匠心和匠技[5]。彭琳琳将工匠精神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匠术”“匠心”和“匠德”,“匠术”代表专业知识,“匠心”对应品质部分,“匠德”对应伦理部分[6]。
笔者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概括为匠德、匠技与匠心三个层面。匠德是一名技术技能人员成为大国工匠的基础。从匠德来看,首先,工匠精神的首要要素是责任担当,技术技能人员大到要对国家负责,小到应对从事的行业甚至“生产的零件”负责,无论是技艺高超的大师还是新入门的学徒,热爱国家是首要的。其次是黄炎培先生所提到的“敬业乐群”,我们今天也常说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方能长久。最后,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还包括合作意识、契约精神以及传承技艺、传承工匠精神的意识。
从匠技来看,工匠精神包括学习并熟练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专业技能的能力、攻坚克难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匠技是工匠精神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成为一名“大国工匠”的基本要素。在行业里踏实肯干,勤奋进取,不断创新,争取早日实现中国制造是对当代技术技能人员的一贯要求。
从匠心来看,工匠精神包括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克服自身职业倦怠的精神。作为一名技术技能人员,无论是打磨零件还是焊接,都需要操作成百上千遍,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因此,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只有吃苦耐劳,克服自身困难,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代工匠。
2 工匠精神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镜鉴
工匠精神在匠德层面注重培养责任担当、爱岗敬业、契约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在匠技层面注重培养熟练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专业技能的能力和攻坚克难、敢于创新的能力等;在匠心层面注重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克服自身职业倦怠的精神。新时代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乡村振兴、解决就业问题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工匠精神与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相符合,在职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2.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面对中国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社会消费层次不断增长,人民群众更加追求优质服务,对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来指导人才培育,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应树立戒骄戒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正确的职业观。工匠精神所涵括的精妙高超的专业技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等诸多要素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职业教育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主体,将工匠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引导技术技能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2.2 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中,职业院校应着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等,为社会主义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各职业院校应根据学校所在区域和学科优势,设置专门的工匠精神相关课程,制定切合学校现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等。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全过程,确保工匠精神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将“1+X”证书的培训与工匠精神链接,工匠精神涵括的职业行业道德、专业技艺以及工匠的个人品质应融入培训中。聘请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坚持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职业院校要重视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积极营造涵盖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2.3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国工匠”
新时代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教育内容与各行业的要求精准对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课程体系,探索契合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坚持产教融合,加强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联系,引导技术人才迈向“大国工匠”行列。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内容与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相关联,促进以工匠精神的职业观为引导,以就业为终极目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时代职业教育应坚持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联合企业搭建校企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以培育大国工匠为目标,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与发展。
3 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时代职业教育应着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爱岗敬业、勤奋进取、追求卓越的工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3.1 从培养目标看: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必须始终坚持和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培养“有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都是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7]。新时期,“创新”被认为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国家迫切需要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智造”,人民群众呼吁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培育爱岗敬业的工匠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优势战略资源,早日实现“中国智造”的保障。
3.2 从培养内容看:突出适应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
新时代,我国各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双师型”教师和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打破了以往职业教育领域师资普遍存在的“偏学历”现象,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专业技能,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提倡技术人才在校学习期间除获得常规的学历证书外,要积极考取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增强人才就业创业本领,缓解我国目前就业矛盾的主要方法[8]。
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在职业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以创新为核心的复合型、智能型能力[9]。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鼓励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3.3 从培养过程看:突出产教融合
相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再只是校企之间简单的外部合作,而是两者更深层次的合作,更加注重一体化的融合[10]。产教融合是为了解决现今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三者衔接不足,提高教育质量,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交互、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从大方向出发注重产业与教育对接,注重院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政、校、企并重,通过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达到“共赢”的局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