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2-02-26欧文姬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欧文姬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高校是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具体体现,亦是高校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前提与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笔者结合广东省某市(出于敏感原因对地名予以处理)17所高校1 56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现状和现实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主要路径。

1 研究意义与样本选取

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近代以来,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等更多是通过意识形态来表达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地位空前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应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实现价值感知、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的有机统一。

该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本次调查采用被访者集中填写的方式,由2~4名调查员在现场负责问卷派发和全部回收,从而能较好地保证调查的质量。从性别上看,1 563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52人(占比48.1%),女性811人(占比51.9%),性别分布基本均衡。从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218人(占比13.9%),共青团员1 101人(占比70.4%),群众244人(占比15.6%),能反映不同政治面貌的受访者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方面的差异。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本科学历699 人(占比44.7%),大专学历864人(占比55.3%),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比例较为均匀。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域,通过对17所高校1 563名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比较分析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的影响。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现状

价值认同在认同体系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决定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认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感知、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2.1 碎片化学习与片面化认知并存的价值感知

价值感知基于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而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基础。针对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了解程度”一题,6.8%的高校学生认为“十分了解”,45.7%认为“基本了解”,41%认为“了解一些”,6.5%认为“很不了解”。数据表明,超半数的学生自认为“基本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理论体系的认识不全面,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不成体系、一知半解等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这一问题,仅有27.9%的学生回答正确;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仅有48.9%的学生能完整选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能完整选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学生占总数的77.1%。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这一问题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有39.2%选择正确,其次为普通高等学校分校区的学生,答对率为33.2%,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为31.9%。本地职业技术学校答对率较低,只有15.1%。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认知存在明显的缺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程度影响着对理论的认同度,这也将直接体现于价值选择。高职院校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学习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

2.2 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观交织的价值选择

当前高校学生面对积极价值观认同情况,40.2%的学生非常赞同“现代人应该乐于助人”,有39.8%表示“赞同”;对于“人应该竭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观点,有34.8%表示“非常赞同”,有36.9%表示“赞同”;对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有29.2%表示“非常赞同”,有36.9%表示“赞同”。然而,针对消极价值观认同情况,69.9%的学生赞同“人生在世应该及时行乐”,57.9%的学生赞同“现在最大的追求是挣更多的钱”,68.9%的学生赞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对高校学生的价值排序结果显示,84%的学生选择家庭优先,其次是事业、学业,再者是理想与信仰。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尚未健全,仍存在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价值观认同与价值选择不一致的问题,意味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意志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蚀。

2.3 主观需求与客观要求并进的价值实践

高校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培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作用和价值,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做到价值观认同、价值选择与价值实践相统一。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生活和发展的帮助作用”一题中,49.3%的党员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共青团员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31.8%,群众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26.9%。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作用”的回答,76.1%的党员学生认为“非常大”,持这一观点的共青团员学生比例为59.7%,群众学生比例为55.6%。结果显示,党员学生对于正面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表现出党员学生群体思想认知方面的先进性。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存在一定的主观需求,然而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群体,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仍是值得高校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面临的挑战

3.1 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依然存在

高校是多元社会思潮交锋、交融的前沿阵地。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比较容易受“享乐主义”“奢侈主义”“拜金主义”影响,且学生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更加明显感觉到这些思想对校园大学生的影响。66.5%的学生认为在校学生容易受“享乐主义”影响,69.6%的学生认为在校学生容易受“奢侈主义”影响,52%的学生认为在校学生容易受“拜金主义”影响。影响力排名其次的是“新自由主义”(38.4%的学生选择)、“宗教信仰”(22.4%的学生选择)、“宗族伦理”(22.4%的学生选择)。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66.8%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渗透“就在身边”,22.6%的学生感觉“比较远”。西方文化的渗透、“享乐主义”“奢侈主义”“拜金主义”等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蔓延,既有西方敌对势力的战略图谋,也有西方“输入性”社会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通过抹杀中国与西方国家主体及历史的差异性、民族性特征,试图以西方模式“修正”中国发展方向[2],这些思想上的渗透对高校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主渠道,高校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体现了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教育的效果。调查数据显示,对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进行总体评价,有56.6%的学生认为“比较好”,有14.9%认为“非常好”,但也有接近三成的学生认为“一般”。总体而言,七成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较好。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进行评价,46.9%的学生认为“一般”,34.8%认为“比较大”。在“教师掌握思想政治工作技巧的程度”方面,有8.6%的学生认为“非常熟练”,49.7%认为“比较熟练”,39.7%认为掌握情况“一般”。这表明,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根据调查,有50.7%的学生表示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政务新媒体来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通过网络自媒体的占30.9%,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占33.9%,通过境外媒体的占2.9%。网络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78.1%的学生希望以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9%选择“学习强国”等学习软件,49.2%选择思想政治理论教材。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更多地考虑当今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媒介偏好与现实需求,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3 全员育人的格局仍未完全形成

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教师日常生活中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包括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数据显示,教师群体中,辅导员在了解学生需求,理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方面发挥作用较大。根据学生的评价,对于学校辅导员对学生需要的了解程度,13.6%的学生认为“完全能了解学生需要”,63.6%的学生表示“一般能了解学生需要”,16.7%表示“较少能了解学生需要”。而对于思政课教师,41.3%的学生表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偶尔会讨论与交换意见”,33%表示师生之间“能够经常讨论,坦诚地交换意见”,14.2%表示“教师会主动找学生交流,但学生极少与教师认真交换看法”,还有9.8%表示“双方极少沟通”。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52.7%的学生表示“有个别教师偶尔会谈到”,15.2%表示“多数教师偶尔谈到”,11.8%表示“有个别教师经常谈到”。高校教师大部分有与学生积极交流沟通的意愿,但多停留在偶尔讨论与交换意见的浅层面,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深层次沟通有待加强,各部门分工与协调联动方面尚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3.4 网络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高校的思想宣传主阵地从传统领域向新媒体平台延伸,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动占领网络空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数据显示,对校园网络(自媒体、公众号)的风险防控评价方面,51.4%的民办普通高校被访者认为学校做得“很好”,开放大学的为65.3%,高校分校区的为70.6%。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高校论坛讲座从线下转至线上举办,在风险防控方面,仅有56.6%的开放大学被访者认为自己学校做得“很好”,高职院校为67.1%,高校分校区为67.8%。在校园广播的风险防控方面,仅有52%的开放大学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学校做得“很好”,民办普高为57.1%,高职院校为60.8%。在校园社团的风险防控方面,仅有48.6%的民办高校被访者认为学校做得“很好”,开放大学为52.6%,高校分校区为60.1%。综上可见,在各类型院校中,民办高校、开放大学、高校分校区在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防控方面相对而言存在更多风险。其中,校园网络(自媒体、公众号)、校园广播与校园社团方面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在论坛讲座、校园广播方面也相对存在较高的风险。

4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主要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与灵魂,是统一思想的理论基础,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强有力的“黏合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1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前提是理论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一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实现,包括思想宣传、课堂教学、日常交流等形式。具体而言,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灌输论不等同于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学,强调 “理论体系的教育、学习、运用的自觉性,而非自发性”[4]。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感知层面、价值选择层面、价值实践层面的获得,从知识的获得感到情感获得感、认同获得感,再到价值实现获得感。二是要注重灌输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通俗易懂,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更要结合学生理论基础、专业特点开展,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育,贯穿于各种思想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达到内在规定性与形式实效性统一。三是结合微时代的特点,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以短视频、H5、AR、微课等形式,增强话语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

4.2 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技能学习、能力培养和管理服务,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63.7%的大学生希望学校教师能“引导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加强党情、国情、社情、校情教育,立足学生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时代特点,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注重在专业课程、社情、校情中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实现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辅导员等群体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互通、教研科研的交叉互联、教学资源的共享互融。

4.3 加强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域为网络空间,一是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坚持突出主旋律、坚持先进性,积极构建立体多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矩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传统线下宣传平台的“生活化”与新媒体的“时代化”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高校从校领导到教师,要自上而下提升网络素养,真正做到用网、知网、懂网,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当代的青年学生。应将高校学生经常在网络上的“吐槽”“疑问”“求助”作为高校关注的重点,与学生加强线上互动、发现现实关切、收集意见建议,对网络舆情开展动态预测、分析和监管,把握舆情发展的潜在风险和矛盾。三是构建自上而下全覆盖的管理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使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党团干部主动参与到话题中,实现有效发声,以去伪存真、澄清事实来引导舆情发展态势。通过构建一支专门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流化发展的“意见领袖”,扩大公共话语的影响力。

4.4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转化

价值体系要融入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实践中切实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让人们真正获得实惠、利益和幸福,才能使人们更好地感知、领悟、认同[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问题更多是来自意识形态之外的民生问题。调查显示,高校学生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心理、学业方面,表现为就业焦虑、遇到挫折时心理的调适、对人生目标和理想的迷茫,而他们寻求的帮助对象首先是学校的教师及辅导员。74.7%的学生希望教师“在就业时给予指导”,70.9%希望“遇到挫折时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59.3%希望能“解决同学间的纠纷”,49.5%希望能“给予情感上的关怀”,46%希望能“在学习上给予辅导”,39.5%希望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经济问题)。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相一致,要着眼于关注民生,更需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舆论生态,采取提升高校科学治理水平等举措,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维护。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和前途命运。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层级的利益格局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应对各种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严峻挑战,依旧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