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读写结合”策略探析
2022-02-26江帆
江 帆
(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安徽 淮北 23500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中职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设置“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交流与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评价”等课程目标。重中之重,是通过中职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这些核心素养外化于基本的阅读、写作教学中,即学生能够自觉凭借对汉语语感及使用规律的把握,在自身实际生活和求职中,根据不同情境拥有正确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如今多数中职语文教学仍未能较好地将课标要求落到实处。
对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思考以何种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就此提出:“当下的写作教学,不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写的问题,缺失的正是方法指导。”目前,将“读写结合”理论引入中职教学中,俨然已是有志者的共识。“读写结合”便是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深入结合,并最终指导有效教学。而如何根据“以读促写”理论,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达到“学有定律,教有定法,以学定教”局面,还需具体探索、发现。
1 “读写结合”与中职语文教学
1.1 “读写结合”理论
“读写结合”是指将写作活动和阅读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其具体指的是借助阅读教学为实际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并以学生建构阅读知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实际上,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自行车的前轮,那么阅读是自行车的后轮,只有借助后轮驱动,前轮才能碰撞生命红线”[1]。
关于“读写结合”,唐代诗人杜甫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教育学来看,“以读促写”也是学习迁移,这既符合应激原理,也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阅读和写作之间有共同要素,写作活动受到阅读活动的影响,并且反作用于阅读活动;同时,写作活动是学习者在已掌握图式的基础上构建新图式[2]。
不得不提的是,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读、写的相关规律。如“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强调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他提出“读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读不写是不行的,其结果是眼高手低;只懂得写作理论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正像一个只懂得骑脚踏车理论却实际不会骑车的人一样,硬上去也是要摔下来。”[3]
1.2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职语文新课标强调,中职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有着基础性、育人性的地位性质。但正是因为其是基础性课程,加之学生无升学压力,使得中职语文变成了“副”课。久而久之,中职语文教学容易形成经验主义倾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察中职语文教材体系,目前所使用的是倪文锦主编的教材,以阅读主体为中心将经典篇目纳入其中,但写作教学无独立篇章,依附于阅读教学后。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安排了阅读却忽视了写作课程,大多在课上给学生写作模板,要求学生仿写。缺乏创意的写作教学,使得阅读与写作脱节,并且忽视了学生对文字的主观理解。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中职语文课程也会停滞不前。
2 中职语文“读写结合”策略探析
根据理论支撑,中职语文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兼顾阅读和写作,尤其要思考:学生如何拥有写作想法、兴趣(想写);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能写);如何结合实际展开训练(多写)。鉴于中职语文教学现状,需要思考完善教学策略。
2.1 创新阅读形式,激发写作欲望
2.1.1 创新阅读形式
叶圣陶提到,“生活本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4]。结合实际情况,中职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样化阅读,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生活阅读。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对话,学生便萌生写作灵感。课外时间,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必读书目,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另外,可以借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中等职业学校“创意写作”,即适时集体采风,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2.1.2 营造阅读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身临其境般处于体验氛围中,即为了激发写作欲望及读书的动力,需要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基于任务理论分析学情,如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时,教师通过前期预设环境,以学生故乡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性阅读,与学生已有回忆建立连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产生写作灵感。
2.1.3 注重阅读思考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中思考需要落实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据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主动思考、敢于思考,这是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的重要途径。树立这样的意识,学生就能够把握“读写结合”,最大化地发挥以读促写的功效。如在教学《赤壁赋》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文言文中心,推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并且及时进行复述、撰写文字作品。
2.2 深入化阅读,打下写作基础
2.2.1 积累写作素材
人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职学生知识存储量不大,面临着想写却不知写什么的困境。对此,教师需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实际上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环境的刺激,各科的学习、各样的信息,可以说,他们生活在素材的“矿山”里。面对“深处矿山却不知挖煤”的现状,需要让学生明确对素材要进行积累运用。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如“学雷锋”活动后引导学生撰写相关事件。
2.2.2 掌握写作技能
中职语文新课标强调,中职语文课程需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方法。而这些写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与阅读教学密切相连。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应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如在教授应用写作时,王荣生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很明显这样的应用便条使得“亲爱的”一眼明了内容,这是应用文的要求。但如果将其断开,“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这样则呈现了诗歌的建筑美。
2.2.3 避免写作误区
目前中职学生对于语文习作存在大量的误区。一是没有对事件亲身经历,没有朴实的真情实感,写文章强加感情;二是对于某些素材有刻板印象,如写到助人就会写“雷锋事迹”;三是学生作文的构思、框架十分相似,缺乏创意。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章,学习真实的语言,正是这些真实的细微之处蕴藏着魅力。
2.3 立足于阅读,展开写作训练
2.3.1 读后仿写
经历中考后,中职生初入学校时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尤其是传统应试作文与专升本的作文不同,对于专升本自学考试中的作文体裁——议论文,学生会不了解。对此,为了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开设关于专升本高分作文的讲座,从最基本的审题、立意、构思、创作一步步讲起。这种形式相当于以高分作文为蓝本让学生进行阅读,在学习后布置仿写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仿写便如临摹,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有效进行仿写,最终也一定由仿变成写。
2.3.2 单元主题写作
纵观倪文锦主编的教材,单元主体写作是最适宜的写作教学策略。教材的编者将同一主题的文章编写到同一单元内。例如,对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中《哦,香雪》《项链》《荷花淀》《棋王》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人物描写手法,教学结束后应加强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技能。再如,在《故都的秋》《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窗前的树》学习完后,以写景状物进行练习,让学生围绕该技巧进行相关知识建构,最终写下写景状物的文章。
2.3.3 圈点批注记要点
圈点批注记要点,又称读书笔记,是读者在阅读书籍遇到有体会的部分,以及值得自己识记的精彩片段时,及时将其记录下来。圈点批注一直是片段性的阅读与写作活动,也是相关考纲所强调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学习技能。如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时,在书本记录了如下的内容:“暗夜里一瞬光芒,冲破了寂静,这微弱的光呼唤着黎明的到来。”尽管这句话简短,但其中包括了比喻等手法,蕴含着象征意义,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3 结语
将“读写结合”理论引入中职语文教学中,能够让教师明确把握写作、阅读两大旗帜,并且在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从学生角度来说,探索“读写结合”策略有利于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希望该理论为中职语文课程保驾护航,以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