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初探
2022-02-26杨静
杨 静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党史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从摆脱屈辱、反抗压迫,到建立新中国,再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各个时期的史实,它是中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是一门普遍开设的人文素质课,在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切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赋予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使命。
1 加强高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2]。
青年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对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厘清思路、坚定信念,把握历史大势,总结历史规律,明辨社会现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救亡图存、自立自强的奋斗史。自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废除汉字、全盘西化”,种种救国方案各显身手,但无一例外,全都失败。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才有了正确的方向。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最终扭转乾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发展的格局。
在青年学生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青年学生只有从思想上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 强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党的百年历史中,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新中国建设时期,他们殚精竭虑,不畏艰险,忘我工作,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最终才有了繁荣强大的中国。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空前繁荣、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的时代,他们充满朝气但普遍缺乏艰难困苦的考验,缺乏革命先辈那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不可能一路平坦。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让他们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史中去汲取智慧,去迸发力量,去锐意进取,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3 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抵制错误思潮
青年学生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技术,包裹着所谓“独立思考”“民主自由”的外衣,正在侵害我们的青年学生。可以说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等错误思想都冲击着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清代龚自珍曾经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校园传播和蔓延,时常有人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进行所谓的“解密”。比如“飞夺泸定桥”一直是体现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经典战例,但近年来却有人质疑,宣称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再比如对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革命先烈的污蔑,这都给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因此,高校亟待加强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理性态度看待时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主义思维去明辨网络上、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加强学习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从而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
2 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资源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人文素质课,但在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它更是一门职业技能课,它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具备独立应用写作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有更好的发展[3]。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这一性质,加之应用文本身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所以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师往往都将重点放在讲授应用文文种的格式、结构等“术”的层面,但这种“纯技术”性教学有两大弊端:一方面,写作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如果只注重“术”的培养,而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做指导、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学生只会根据教材给出的写作模板“填空”,最终沦为毫无灵魂的“填空机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应用文写作强调理性思维,其情感性和兴趣性稍弱,当课堂教学仅停留在纯技术层面时,学生很难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快乐,进而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也是一些学生认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枯燥无趣的主要原因。党史中蕴藏着丰富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资源,利用党史给课程注入新的活力,是解决这两大教学弊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宣传教育及组织建设,而这都离不开应用文这个工具。很多党的领导人都是应用文写作大师,他们的写作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活动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百年来一些优秀的应用文和无数令人动容、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都是本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2.1 毛泽东的写作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同时还是杰出的写作理论家和实践者。他一生留下了大量振聋发聩的文章,这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毛泽东选集》收录了很多应用文,这些文章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过重要作用,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党八股》等。毛泽东非常重视写作,他认为写作“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4],更是将改进文风提升到了整顿党风的高度。毛泽东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章中阐述过他的写作思想,这些对今天的应用文写作及教学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1.1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就曾经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分析中国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本身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指出,写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主张社会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泉,写文章一定要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分析、研究,然后才能开始写作,他尖锐地指出:“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4]。应用文的写作都因事而起,相较于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而青年学生缺少人生历练,理论知识单薄,这是制约他们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锐度,进而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心中始终装着读者
不同于文学作品,应用文因事而作,所以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应用文写作开始之前,它的读者就是明确的,所以在写作中,应该时刻将读者装在心中。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嘛!”“要想到别人的心理状态”[5]。作者的写作视角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面貌,心中有读者的写作态度对于应用文的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初学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文章的主旨立意、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努力将文章本身打造得尽善尽美,因而很容易忽视文章的读者。这样写出的文章可能从文章本身来说没有问题,但却很难达到应用文以文行事的目的。
2.2 精选优秀例文,体悟党的思想
在党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应用文,它们对于推动中国的革命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选优秀的党政公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以及党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调查报告这一文种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文。它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之一,在写作之前,毛泽东经历了32天的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然后才正式开始写作。学习本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的意识,并体会写作者如何正确处理调查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以及材料的取舍,语言的运用等写作知识。
在领悟文章写作思想和写作方法的同时,学生也必然需要了解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同志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当时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同志在文中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民各个阶层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阐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群众路线也成了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3 党史故事增加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
应用文写作强调理性思维,强调格式的规范和语言的平实准确,所以在趣味和情感方面较其他人文类课程要弱一些,在课堂中穿插一点党史故事,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比如“借条”和“欠条”是“条据”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用国家偿还70年前八路军借条的故事来引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诚信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体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欠条、借条这一类条据的凭证性作用有一个比较具体且深刻的认识。
3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策略探析
在应用文写作课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实施“三全育人”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该依托课程专业知识,将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实效。
3.1 改进现有教材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南,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知识获取。目前大多数应用文写作教材几乎都是将重点放在文种的概念、特点、格式、结构、适用范围、写作技巧、写作练习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具性,但对各应用文文种的内在逻辑和思想内涵较少涉及,思政及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更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今“三全育人”的时代要求。所以我们应该着手改进并不断完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每个具体文种为切入点,深挖其背后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使教材成为具体而生动的育人载体。
3.2 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工作经验,还需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和党史知识的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与思政课教师合作,提高对思政教育以及党史的敏锐度,推动整个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3.3 创新课堂教学
近年来,应用文写作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但由于对应用文写作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挖掘得不够充分,党史学习教育和课堂专业知识的融合略显生硬,导致应用文写作课堂要么变成党政公文的阅读、赏析课,要么直接变成思政课、历史课。应用文写作课的根本在于写作,如果偏离这一根本,课堂教学将变成无根的浮萍,无所归依,课程的育人目标也就无从谈起。[7]所以必须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润物细无声中去影响、教育学生,打造有思想、有温度且立体生动的应用文写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