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粉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观察
2022-02-26汪梅林赵修芬张桂荣林翊群许品洁徐丽萍
汪梅林,赵修芬,张桂荣,林翊群,许品洁,徐丽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入院后第1天便秘发生率为33%,第2天为40%,如患者长期卧床少活动,便秘发生率为90%[1]。便秘患者因排便过度用力致使颅内压增高,可加重损害患者的脑功能,甚至造成脑出血,导致卒中复发[2]。便秘还可引起腹内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血管破裂等表现,影响疾病治疗,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巨大挑战,严重时可危及其生命。临床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或灌肠缓解便秘,立效性虽明显,但远期疗效不能巩固,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出现未知的不良反应,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在临床运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中医治疗便秘主要有中药、针灸、穴位按摩等[3],治疗中风后便秘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疗效持久等特点,但却存在服药不便及难以接受针刺疼痛的问题,使中医药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院为了缓解中风患者便秘症状寻求安全有效简便的中医外治方法,采用大黄粉穴位贴敷(神阙)联合艾灸(天枢、足三里)的中医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4]中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便秘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容包括:排便时间延长,2 d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中风恢复期的患者;③便秘继发于中风之后;④年龄60~80岁;⑤生命体征稳定;⑥无听力障碍、失语等;⑦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由于各种原因需禁食者;②合并有心、肺、肝、肾严重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③合并有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和/或慢性便秘、腹泻者;④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⑤近期使用影响发生便秘药物或治疗方法者;⑥局部有皮肤损伤或疤痕,不适宜穴位贴敷和艾灸者;⑦中药大黄或艾灸过敏者。
1.4 剔除及脱落标准 ①未能坚持全程治疗或未按实验要求服药治疗,影响实验结果;②自行中断随访者,影响实验评估;③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④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者;⑤实验过程中病情发生恶化者;⑥因各种原因,最终临床试验资料未收集完整、影响最终实验结果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于福建中医药大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中风后便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3岁,平均(53.6±6.9)岁;病程(4.0±1.1)年;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19例,出血性卒中11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82岁,平均(51.5±7.2)岁;病程(4.0±1.3)年;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17例,出血性卒中1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和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在疾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风后便秘的常规护理,包括:①患者排便时无论卧位、坐位都予床栏遮挡,保持病室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干扰。卧床患者尤其应做好解释和指导,告知卧床排便的可行性,从而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②每日晨起饮温水或淡盐水,及时补充身体代谢丢失水分;③每天饮水量要在1 500 mL以上,多进食粗纤维和富含维生素、水分的食物,少食油腻和精细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④在排空膀胱后,做腹部顺时针环行按摩,于饭后1 h及排便前进行;⑤做好心理护理,防止因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负性情绪影响正常排便;⑥讲解便秘原因、症状及不良后果,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⑦根据中风不同阶段,协助相应康复运动,避免胃肠蠕动减弱;⑧患者一有便意立即协助排便;⑨严重便秘给予开塞露塞肛,必要时给予生理盐水灌肠治疗。
2.1.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大黄粉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大黄贴制作方法:由本院将大黄(安微省亳州市永刚影片厂有限公司)研细制成粉末,取1.5 g大黄粉末,用食用白醋适量调配均匀,再均铺于直径为3 cm的圆形穴位贴敷贴上,制成醋制大黄贴。艾灸操作:将患者置舒适体位,室温保持20~24℃,将艾条(南阳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点燃,垂直于天枢、足三里穴位上方约2~3 cm处施温和灸,患者感到温热无灼痛为度,每天上午9时进行,时间为15~30 min。大黄粉操作:实施艾灸操作完毕,将制备好的大黄贴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时间为4 h,结束后取掉。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便秘症状积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便秘症状积分标准,主要包括主要症状和兼证,主要症状根据程度计分,采用三级四分法,兼证出现1个计0.5分,未出现计0分。
2.2.2 便秘临床评分量表 采用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7]对便秘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排便不尽感、腹痛、排便时间、排便不成功次数、是否需要协助排便及病程8个方面进行评分,分值范围0~30分,分值越高表示便秘情况越严重。
2.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定。①治愈:在进行治疗2 d内患者排便,其便质转润,排便时通畅,且伴随的症状消失;②显效:在进行治疗2 d内患者排便,其便质转润,但排便欠畅,伴随的症状明显缓解;③有效:在进行治疗的3 d以内患者排便,其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的症状有所缓解;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无改善。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3.2 2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治疗后10.43±2.511)5.04±1.751)2)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0 30治疗前17.29±3.56 17.87±3.12
3.3 2组治疗前后CC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CCS评分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CC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腹痛2.68±0.58 1.72±0.581)2.72±0.56 1.12±0.741)2)总分18.57±2.94 14.05±2.831)18.62±2.36 10.28±2.081)2)组别对照组例数30观察组30组别对照组例数30观察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排便频率2.72±0.61 2.25±0.641)2.79±0.65 1.65±0.761)2)排便时间/min 2.29±0.63 2.15±0.70 2.20±0.68 1.39±0.661)2)排便困难程度3.19±0.66 2.27±0.611)3.11±0.60 1.80±0.611)2)每天排便不成功次数2.26±0.83 1.26±0.631)2.36±0.79 1.13±0.581)排便不尽感3.25±0.56 2.21±0.751)3.20±0.62 1.86±0.701)2)协助排便1.27±0.55 0.88±0.541)1.25±0.51 0.71±0.421)
4 讨论
中风后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排便反射虽然可以由骶尾神经中枢传至大脑,但是大脑不能识别排便反射,排便反射不能正常进行。还可能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能引起有效的排便反射,盆底肌群活动受到影响,脑肠轴功能受损,同时中风本身影响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中枢,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造成吞咽困难、胃肠排空延迟和结肠、直肠功能失调等,使粪便不能正常排出引起便秘。中医学认为腑气不通、传导失司是便秘发生的主要机制[8]。中风后便秘的病位在脑与大肠,脑为调控主管人体的精神活动的元神之府,五脏六腑的活动也受之管控,当脑损伤时,大肠的运化传导功能受损,导致便秘的产生。
发生便秘往往由于肠腑传导不顺,严重可导致肠梗阻,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临床应用的口服通便药物长期服用可影响胃肠功能,发生腹泻、腹痛、恶心及厌食等不良反应,甚至影响肠神经系统,产生依赖性,加重便秘[9]。而穴位贴敷及艾灸都是中医外治的一种方法,可通过特定的穴位,让药物作用于皮下通过经脉运行缓解便秘症状。对中风后便秘患者应用穴位贴敷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在穴位进行吸收[10-11],起到疏经通络、调节脏腑、促进胃肠蠕动的功效[12]。艾灸可起到调节阴阳、温通经络、补益脏腑精气的作用[13]。穴位贴敷及艾灸通过刺激腹部局部的穴位和大肠相关的穴位,提高大脑识别排便反射的能力,恢复脑肠轴功能。
神阙位于脐部中央,为十二经之根本,为任脉之要穴,与督脉命门相对应,是全身经络之总枢。由于脐部血运丰富,刺激该穴能通过经络循行直接荡涤肠胃、温经散寒、舒筋通络,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14]。大黄气清香,泻下攻积,清胃肠,同时兼有活血化瘀解毒功效。大黄作用于脐中之神阙,能通过任督二脉气血阴阳运行,联络五脏六腑,调达脏器,推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作用。张辉等[15]认为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为大肠经气所聚集处,气机运行之枢机,具有升降气机、调中健脾、通畅腑气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要穴,本身就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肠的作用,能有效缓解便秘。艾灸天枢及足三里穴可滋润胃肠,促进运化,调节脏腑气血,增强胃动力,增加肠的良性蠕动,缓解排便困难。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及CC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艾灸及穴位贴敷均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但艾灸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引起烫伤、烧灼皮肤等不良反应。穴位贴敷容易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或过敏反应,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艾灸及穴位贴敷操作方便,并能减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患者容易接受。通过大黄粉联合艾灸在中风后便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今后研究中风后便秘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