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最好的艺术书展
2022-02-26谭睆予
文|谭睆予
一个非专业图书策划机构做的一场艺术图书展,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这个市场。
2021年12月22日,当嘉德文库带着40多家国内外艺术出版机构、5000多个艺术图书品种和4个如同艺术品展般的藏书文化特展出现在王府井大街1号的嘉德艺术中心,习惯了传统书市、书展的出版界对这个从展陈设计到观展方式都大不相同的首届嘉德艺术图书展想必是耳目一新,而对于现场参展的出版机构而言,在零下的室外排队等待看展的观众,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书展的更多可能。
原定于12月26日闭幕,由于观众要求,书展一直延展到2022年1月3日。观展总人数近万,年轻观众占比约70%。
这次书展的主办单位之一嘉德文库,成立于2016年,与嘉德在拍卖界早已名声在外不同,此次书展之前,想必出版界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以拍卖闻名的嘉德,为什么要成立嘉德文库这样一个品牌来做书?嘉德文库与出版社之间是如何合作的?为什么要举办这次艺术书展?对嘉德文库和出版社而言,能从书展中得到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出版人》杂志专访了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总策划寇勤。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在大学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进入出版社工作的策划者,数十年的艺术品行业经验让寇勤对于艺术出版和艺术类书展这两件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外界看来,嘉德是一家以拍卖为主业的公司,为什么会成立嘉德文库,涉足图书领域?
嘉德在成立之后其实就有关于出版的强烈诉求。拍卖是一种交易方式,如何在拍卖前让更多人了解到拍卖的内容?最直观的就是拍卖图录,当然拍卖图录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出版物,它更像是一个说明书,但是和它相关的很多内容可以通过出版的方式传播或者留存。
做拍卖的节奏很紧,春拍结束还有秋拍,大拍小拍停不下来,过去我们很多重要的东西都只停留在符合拍卖要求,很难能够沉下心来对它进行进一步整理研究,让它进入到另外一个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另外,拍卖结束之后,我们也会有很多收藏家、专家、学者一起参与活动,会产生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包括他们的故事,这些东西也很有价值,但以往我们顾不上这些。
我一直认为出版是最有粘性的一种传播工具,只要是传播,就离不开出版,你想保存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必须要把它以文字或者图片方式结集出版。所以在嘉德艺术中心成立以后,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个出版品牌。严格意义上来说,嘉德文库应该是个工作室,一个定位比较专业的艺术图书出版工作室。
嘉德文库目前主要做了哪些艺术类图书?与其他艺术出版品牌或机构相比,嘉德文库有哪些独特优势?
嘉德文库成立之后,主要有三个做书方向:一个是艺术理论,比如嘉德讲堂系列,这是门面,也是保持一个出版品牌品位的重要方式;第二是重要的人和事件,我们做的《张宗宪的收藏江湖》,还有我们出品的坂本五郎自传都是这一类。这方面我们选取了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或事,比如坂本五郎,他通过数十年努力,将中国瓷器的价格推到了世界级;最后是关于艺术品的一些内容,嘉德这么多年做拍卖,积累了很多资源,其中“石渠宝笈”(清宫收藏的重要古代书画)由嘉德经手拍卖的就有近百件,嘉德文库成立以后,将这批东西重新进行整理、研究和分析,最终编辑成书。
说到优势,其实出版机构有很多好编辑,但是他们和某些艺术方面的连接没有我们深,包括对很多东西的敏感程度,可能也是我们更具优势。
比方说《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这本书,是我在美国访问翁同龢先生的后人时意外得到的选题。那是一批翁老先生和他夫人历时几十年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拍摄的照片,照片内容是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他们将这些照片作为资料来使用,并不认为有多大价值,我看到之后十分惊喜,就把它要过来在国内出版。如果不是我到翁先生家里去,老爷子走了以后,他一家子指不定就给扔了或者拍卖了,怎么还会有这套书。这套书出版以后,当年就被评为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
另外,对于特定市场的判断也是嘉德的一个优势。我们做《石渠宝笈》的时候,上下两卷,大概定价要到1000元,有同事觉得是不是有点太贵了?我看了以后说不行,还要做得更好,他们说那样就更卖不出去了。出版社也说,你这书做的这么讲究这么贵,能卖吗?我说不是的,这个事情到了一定程度是会发生变化的。最后这套书定价1300多元,总共印了1500册,一上市马上一抢而空。我们太了解了,收藏圈里头的人,对真正的好书,他怎么会在乎这几百块钱?他举一手,最少也得几万元,一口价加1000万的都有。
嘉德文库和出版社之间有哪些合作形式?嘉德能够为出版社带来什么?
我们和全国大部分优秀的艺术出版机构都有紧密联系,既有选题层面也有销售层面的合作。
选题方面,嘉德比较熟悉且有把握的领域,我们会一下做到底,最后出版社负责三审三校和出版发行,另外一种是从选题阶段开始合作,相当于出版社跟嘉德文库约稿的形式。
在整个艺术收藏市场,大家对于艺术出版物的需求非常强烈。所以嘉德文库下面我们还有一个嘉德书店,它有实体店,也有网上销售,后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书店不仅销售我们自己的书,也卖其他国内外出版机构出版的艺术类图书。嘉德有10万客户,这些全都是嘉德书店的潜在客户,在我们实体店,由于嘉德艺术中心每天都在举行各种艺术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流可以说都是书店的有效客流,书店只有一百平米左右,但有时一天的销售额就好几万。我们给艺术类图书提供了一个最有效抵达目标客户的渠道,所以出版社也很愿意让我们帮他销售。
首届嘉德国际艺术书展应该算是开拓了和出版社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书展总共邀请了40多家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出版机构,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了。书展最终总参观人数近万人,而且几乎全都是C端读者,对各个出版机构而言,不仅是一次针对潜在读者集中的形象和品牌展示,销售成绩也特别好,很多出版社带过来的书都卖空了。
谈到这次书展,跟出版业传统的书展相比,这次书展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展,嘉德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艺术书展?具体来说,和出版行业以往的书展都有哪些差异?
做嘉德文库后,我参观过很多书展,现有的书展当中,无论是艺术类图书的展陈推介,还是销售等等,我觉得都不是太理想。
我毫无贬低出版博览会、书市的意思,因为它太庞大、太综合了,也不可能有特别好的硬件。我认识的很多人,他们说这次嘉德艺术图书展是他在中国见过最好的艺术图书展,没有之一,谁能够拿出嘉德艺术中心这种地方,用这种设施、这样一种形式来做书展?没有。
各种不同的书,读者对象肯定不一样,既然你是艺术图书,读者一定是关注和喜爱艺术的人,这些人有他自己的消费心态,也有自己的各种诉求,他可能不愿意去到一个茫茫的一下看不到边、走得腿都快断了的书市,因为在那里找不到太多他想要看的东西。如何能够把艺术类图书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时段,进行很得体的展示?这是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实两年前我就想做这个事了,由于疫情原因没有能够马上实施,直到今年,时机比较成熟了。
和别的书展有什么不一样?我想最大的不同是嘉德艺术书展直接面对读者,传统书展面对的大部分还是出版行业人士;第二个不同是它的专业性,它聚焦很准确,就是艺术类图书。
此外,我们有别于其他书展的图书展销模式,把“藏书文化”引入到我们的展览上,整个展会变得既有图书展示功能,同时也能给大家传递藏书文化的很多精妙之处;还有书展的整个敞开式设计,效果特别好,让出版社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心态,就是大家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每个出版社都好讲究,他们把这当成是一次形象和品牌的展示,可能在一个特别大的综合性书展中,这一点就不突出。还有这次的展具,“世界最美的书”下面都是瓦楞纸做的书架子,和玻璃柜子、铁柜子相比,环保、亲切,还能多次使用。这些东西都非常有意思。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观众进来的时候,我们给每个人发了一双手套,对于很珍贵的艺术类图书,要求它们戴手套来翻阅,我们希望培养大家一种尊重书、爱书的习惯。这其实也是个态度,是出版人自身对艺术类出版的一种自我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对这个行业的尊重。
总之我觉得首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是一个尝试,一个非专业的图书策划机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切入这个市场,所以一定要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同的东西,否则大家都不会有兴趣来参与。
这次书展的参观总人数近万,在喜爱艺术图书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口碑也不错,除了直接销售图书,您认为它对于嘉德文库,对于参与其中的出版机构,还有哪些影响?
对嘉德和出版社,这次书展应该是一个双赢。书展之后,在中国出版界,尤其是艺术出版界,你现在要再说不知道嘉德文库恐怕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出版社觉得不可思议,嘉德居然做了这么好的一个艺术书展,嘉德文库在整个艺术出版圈子当中的影响力确实是扩大了。参展的这些出版社跟嘉德文库之间合作的默契和相互的理解,肯定也因此加深了很多。
书展不是简单的一个卖书平台,来的很多人,他本身就是学者,是艺术院校的老师或者学生,包括爱好者。书展第二天来了一个老太太,她不能够走路,是老伴推着她进了大楼大厅,因为展览的关系,直梯没有开。我问您是来看书展的吗?她说是,我赶紧叫人打开直梯把她送下去了,她和老伴都是科研机构的,看展看得非常认真。那天外面是零下的温度,但书展观众排队一直排到大楼外的角上去了。
现场一些出版社的朋友很吃惊,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冷的天大家排着队来看书展,而且是买票的——虽然这个钱不贵,但一般都恨不得你请大家免费来看。现在如果说跟哪个出版社合作,他对嘉德的了解,以及双方合作的紧密度应该会有很大的提升。
当然出版社也很开心,他获得了一个新的展示窗口,直接面对最重要的客户、读者,大家买不买、买多少其实就是在投票。为什么我把这个事一说出来,各个出版社都很激动,都愿意参加?嘉德不是出版界的领袖,但大家这次非常给面子,我相信大家有友好的一面,可更重要的是基于对你这块市场的期待。
一位来参观书展的国际学校董事长说,以前都不知道这些书在哪,比如这些“中国最美的书”,他说这书不是国内出的吗?但他没见到过。在我看来,想买的人不知道在哪买,卖的人不知道找谁去卖,所以这些书要不在出版社放着,要不在新华书店书架的某一个高栏搁着,它的整个销售体系和它的读者体系是错位的。我们的书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在这里各取所需。
另外,我觉得它对整个艺术图书的出版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善,对艺术文化的追求一定会深化,会继续提高。而大家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对市场各个要素的诉求都离不开艺术出版,它应该是一个相适应的发展过程。
这次的书展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换句话说,如果明年或者两年后再举办,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让书展变得更完美?
原来定的这个书展是以双年展的形式来举办,但现在很多参展出版社要求我们每年做一次,没有参展的也希望我们下次邀请他们参与进来。至于到底是做双年展还是年展,这在我们内部还是一个很大的争论,现在还没有想好。但关于下次书展,我们也从这次参展的观众中收到一些反馈,我觉得都是很好的意见。
首先就是设计类图书,大家觉得还可以再加强,因为这次基本上还是偏重美术古董这一类书,设计类的书可以在下一次继续加强。
另一个是海外原版书,大家希望能扩大原版书的规模。其实这块不是我们不愿意做大,确实是因为疫情期间很难,本来有些海外出版社想来,但他来不了,最后他们只能把书送过来,委托我们帮他们来做。我想下次书展的时候海外原版书这一块会有很大变化,甚至于我们可能会做一个原版书专区,拿半层楼或者是一层楼来做这个,也会有海外的出版机构参与进来。
还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比较集中,希望我们能开设一个关于儿童艺术类图书的专区,这次的情况是小朋友来了以后,他没法一个出版社一个出版社的展区去找书,如果说把儿童艺术类图书集中在一个展区,可能会更加受欢迎。
最后,这次大受欢迎也是最出圈的藏书文化特展,肯定每次都会有。“世界最美的书”不可能一年或两年以后再展,但是我们会有些其他的设计,比方说各种版本的书,中国最早的书、西方最早的书,你见没见过羊皮书?有没有看过摇篮本?这是一个方向。另一个展览方向就是关于装帧设计,特种书是一类,还有像插图、藏书票、海报等等,专门的图书设计板块完全可以做起来。甚至还有一些传统的出版工艺,都可以现场来做,我们可能会邀请一两个艺术家,现场来制作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