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视域下数据异化的发展与反思

2022-02-26刘熙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摘要】 大数据的产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当大数据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社会基础设施中的一部分,当理性的科技数据遇到感性的人类,我们应当如何在数据时代中找到哲学支持,如何回应人与数据的关系问题。本文将从本体论、历史观、矛盾论、认识论、运动观等哲学视角对大数据技术异化的本质进行分析并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 数据异化;数据本位主义;哲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53-03

一、大数据与人类社会

信息时代为人类世界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原子能、航空航天、遗传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推动着信息的井喷与爆炸,大数据的产生为人类找到了一个管理信息的方式。大数据概念首见于1998年《科学》(Science)中的《大数据的管理者》(A Handler for Big Data)一文。大数据(big data),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企业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经营决策的资讯。从自身维度看,大数据是数据科学。从支撑维度看,大数据是技术平台。从工具维度看,大数据是研究方法。从价值维度看,大数据是潜在资源。大数据是一种新的经验表现形式,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类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数据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开始具备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大数据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资源,科技性的企业开始研究和使用大数据管理信息,国与国之间的大数据战争也成为新式战争中的一环。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16种安全,其中科技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成为国家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被提上国家战略部署。大数据已经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科技设想,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作用于我们的社会,从智能手机到卫星发型,从商品购物到民生规划,大数据展现出它强大的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但正如每一个科技产品无法规避的弊端一般,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垃圾,隐私泄露,资本垄断的问题,在互联网将人与人分解为每一个个数据时,数据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被时代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二、大数据与数据异化

大数据技术本身的独特性导致了唯数据主义与数据独裁,这是大数据技术异化的独特根源。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体说来,异化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一)人的異化

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人的生命被生命政治化和简化成为人口统计学上的数据,这意味着唯有当我们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数据、变成在平台上交流的数字资本的时候, 我们的生命才具有意义。在数据的统治下,连接数据的设备成为人社会化属性的延展,只有连接到互联网,只有连接到数据,人们才得以生活和生存,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不再享受自由,而成为数据的傀儡。在商品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的自然属性所替代,由此产生的商品拜物教逐步衍生出数字拜物教,随着资本入侵的不仅仅是商品的物质冲击,随之而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都在不断分解着人的独立性。

大数字时代下,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数据,这种生产要素并不完全来自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占有,从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的维度,数据时代为人主体性的复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复归只是一种外部的表象,究其原因,数据异化的产生的全球化背景,资本逐利的目的,个体在使用数据时的局限性都表明了数据不能为人的解放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当人的本质异化为数据后,便可通过数据的分类让人本身进行分类,数据将取代物的表形式转化为数据形态存在于人的标签属性中,物实际上只是充当了真正作为支配性概念的数据的外壳。人类将由对金钱物质的追求转化为对数据的追求,数据将成为人们新的指向和生活目标。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也不再是道德与社会评价,而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指标,一切理性与感性的产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量化成为标准化的数据形式。

(二)数字资本主义与劳动异化

私有制下劳动产品的异化难以回避的,由互联网产生的互联网用户随着时代的兴起成为数字劳动者,劳动产品包括了物质产品与情感、交往等非物质产品。当数据成为人们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时,它便会以新的形式成为人对人造成压迫的新工具,而且这样的工具更加隐晦,且更难以反抗。数字资本是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之后的第三种起支配性作用的资本样态, 数字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同样带来了新的政治和生活形态的变革。数字资本的核心并没有在实质上原理资本的含义,其目的仍然是通过对一般数据的攫取和占有,从中牟取大量的利益,数字资本主义强化了资本的掌控力。

作为一种新型劳动形式, 数字劳动没有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互联网科技是有行业壁垒的,“晚期从众者”对于新技术的了解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此间的时间差异,行业规范的滞后,伦理道德的滞后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提供了机会又造成了行业的混乱,拥有技术垄断的投机者们对于新技术运用的话语权,对于大数据的技术的滥用,对于使用者而言自身的利益是难以保障的,更直接的是当人们发现世界已经变为数据化的世界时,自己也只有成为数据化的自我才能被社会所接纳时,使用数据与不使用数据是否会存在歧视与偏见,在数据入侵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会转化成为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或者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在大数据成为社会方式,社会基础设施一般的时候,控制技术的少数群体将成为控制社会的实际操作者,至此数据从人类的生产工具转变为异化于人类的劳动异化。

三、数据异化与哲学反思

(一)本体论

数据异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如果当数据异化到数据成为世界的本质,那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将难以回答。唯物主义者需要面对人的本质却出现了虚拟性的表达,是否还能以物质作为世界的本源,是否成为历史社会的新式的唯心主义的本体论。数据本体论将人看作唯数据主义的机器,因为“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其本质是一种庸俗化的唯物主义。

人类面临着丧失自由成为数据的趋势,人的本质也被全面“异化”的风险。历史唯物主义也将受到质疑。数据资本的逐利性必定迫使参与其中的个人尽可能地将自身及其社会关系标准化、机械化,以达到高效率获取利润的目的,而人的情感、意识、态度及所有行为在被数据分析时,人本身却是无法被数据化的,这是数据本体论者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数据世界多么的强大,但无可避免地需要触碰到现实的边界。在现实的领域,数据无法找到自己的合理地位。数据时社会强加于人的属性,为了迎合数据化的时代,人们必须采用设备连接自我,那么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角度上来说,人本身已经不再是人的生理性表达,只有当他连接了各种设备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人的本质已经完全异化了。

(二)认识论

数据异化同样会给人类的认识问题带来全新的挑战。数据本身是虚拟的表达,人却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这样的分裂对于人的认识何以发生,人的认识能力的产生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数据异化的世界中对于实践的理解将会有所区别,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当万物数据化,虚拟化,脱离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中就成为人的认识来源,但本质上虚拟的认识论仍然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函的动力和目的,实践不发展认识也不会发展,同样的数据时代和数据异化,让人们不在实践、主客体的交互中去检验认识,而只是在数据分类归纳总结中得出结论,这样的认识论也是不完整且唯心的。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大数据技术的无限性间的矛盾关系揭示了数据认识论的壁垒。

大数据改变了对知识的定义,除了创造新价值,还是人们获得新认知的源泉。博伊德和克莱夫特在《大数据批判问题》中提出,“大数据在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数据构建了关于知识构成、研究过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信息以及显示的本质和分类等关键问题”,知识的不确定性取代知识的确定性;知识观念由真信念转变为可靠性。所以,大数据引发了一系列认识论革命。人何以通过虚拟的世界,间接的经验得到关于世界的真实的认识将成为认识论的新问题。

(三)价值观与伦理危机

对于现阶段的人类社会而言,价值冲击和伦理危机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紧要的问题。数据异化正如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一般,扩展了我们所在的世界,但数据作为一种价值只有依赖人类才能发挥其作用,数据就如寄生者必须依附于人类社会对他的价值认同,价值依附。

资源具有消耗性,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数据具有不可消耗性,可以被重复应用。数据时代“数据为王”,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着市场控制权。大数据时代,流量为王,大数据正在改变和重塑人类的价值观,引发人类价值尺度的变化,导致主体价值多元化。在大数据时代,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是可以被引导与创造甚至是控制的,你所接触到的就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极容易影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递,数据经济创造的虚拟的繁荣与经济价值会损害实体经济。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构造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法律滞后与伦理失范则加重了数据风险。目前国际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对相关的数据生态进行规范,在庞大的数据世界中并没有引入过多的人类规范,法律制度尚未建立起,人类的伦理道德文明还无法适应高速运转和接踵而来的新兴事物。

四、数据异化与人文主义的反抗

(一)人文主义的反抗

传统人文主义以“人”為核心建立世界观和价值秩序,而“数据主义”以数据为核心建立世界观和价值秩序;大数据时代给个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人们只能被迫接受大数据时代,这对于被排在外的非智能化的人们等同于排除在世界发展之外,这引起了人文主义者的反对。万事万物只有通过数据才可能被认识,世界的本原是数据,数据主义成为智能化时代新的“宗教”。

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认为数据等工具应该为人服务,为人所用,为人掌控,而不是由数据去主导人,事实上,数据本身是不会有善恶观念,它的运用在于使用者本身,数据的异化正如世界贫富差距一般,它的弊端是进一步扩大了这样的差距,最终成为人压迫人的手段。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人类而言的,由人来制定万物的评价标准。

除此之外,隐私利用是社会的一大痛点。大数据的广泛使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隐私泄露,共享和贩卖,在数据时代中人是透明的,违背了长久以来对于人的权利的公共价值的追求。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讲,数据主义是一种科学主义或者技术主义,用数据来表征人类生存境况和人类命运,这是对技术发展的人文主义立场的背离。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应该关注人性,关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命运,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统一。

必须承认的是,人文主义者的反抗虽然具备一定的反思社会的力量,但是无法本质上的动摇数字异化的经济基础,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谈及“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解决数字异化难题提供物质基础。相较于人文主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更关注劳动者本身,站在价值生成的本源和人的社会矛盾关系的角度,主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去解决和探究包括数字劳动等新的劳动形式在内的私有制劳动形式下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自由的理论可行性,其理论更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二)数据异化的逻辑缺陷

数据异化如同人类物化一般是一种违背人类类本质的异化。大数据技术还没有完全为我们所掌控,数字鸿沟的出现只是促使了大数据技术异化进一步发展。

数据即使存在着新的属性和特征,依旧不能脱离虚拟事物的特征。大数据作为管理的工具,如同人类历史上所发明的工具一般,本质上依旧是生产工具。但与传统的物质性工具不同,大数据的特征标志着它比传统的工具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大。人类社会有自我的驯服能力,当一件事物开始成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时,受益者和覆盖面的增多会促使自身的推动。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数据作为人的使用工具,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与超越的局限性。我们不必对其过度地依赖和恐慌,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数据主义预设了数据技术可以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其实它并非客观的,并不能解决世上所有问题。

数据化无法处理人性和自然。当数据时代,网络世界的虚幻和不可捉摸必定会引起人们对于传统的,原始的感情的渴望,人们会去追逐更珍贵的,让人能体验变幻无常的生活中感受到永恒的东西。数据科技如同理性一般,你可以一秒钟处理数亿次的计算,可以输入数字就转化为应用程序,却无法解释爱,艺术,哲学与意义。人是复杂的,仅仅想用数据去演化生命的进程,只会走入非生命的死胡同,这同样解释了为何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如90年代的人们所设想那样突飞猛进,这是由于人本身对自己的探索还停留在某个阶段,科学技术实践亦是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检验标准。

在这反思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于数据的认识会进一步的增加,数据异化是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阵痛,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只是一次让人越发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们需要从数据的异化中挖掘更深的内涵用以反思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对于数据我们应该大胆地去开发,同时也需要明白任何一种工具的使用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需要提前去设想、规避,不断地去规范、创新、学习、修补,为零散的数据修缮一条宽阔有序的公路。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伦理和道德的发展,适当放缓脚步去关注人的发展,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

參考文献:

[1]闫坤如.数据主义的哲学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4):188-193.

[2]张喻,王雪慧.大数据技术异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J].现代交际,2021,(03):210-212.

[3]陈仕伟.大数据技术异化的伦理治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1):46-50.

[4]蓝江.数字异化与一般数据: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序曲[J].山东社会科学,2017,(08):5-13.

[5]蓝江.数字资本、一般数据与数字异化——数字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4):37-44.

[6]陈仕伟.大数据技术异化的伦理治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1):46-50.

作者简介:

刘熙,女,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