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千古事 愁思各不同

2022-02-26高秋兰马金龙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异同李煜李清照

高秋兰 马金龙

【摘要】 同为婉约派词人的李煜与李清照皆擅长写愁情词,两人有相似的时代命运,在风格上相近,善用白描手法,直抒“愁情”。但因身份地位及思想文化的不同导致两人所愁的内容、愁的表现方式及言愁手法上各具特色。本文将联系李煜的《虞美人》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首具体作品,对两人的愁情异同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 李煜;李清照;愁情;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28-04

李煜与李清照都为婉约派词人,因善写愁情词著称。前人对两位词人极其推崇,对两位词人的共论也由来已久。唐圭璋先生在《李后主评传》中就写到说女词人李易安,其词的情调类似后主。由此可见两位词人有许多可比之处。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都是愁情词中的杰出作品,笔者将联系两首具体词作对两位词人笔下的愁情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及成因。

一、《虞美人》与《声声慢》“愁情”的相似之处

李煜与李清照两人的生活都经历了由欢乐到悲苦的生活变故,生活变故在两人作品中体现为相同的心理状态,也有相似的艺术表现。在由盛转衰的时代命运下,《虞美人》与《声声慢》皆抒发愁情,两首词风格相似,都以白描为主,直抒“愁情”。

(一)由盛转衰的时代命运

“震撼的特殊经历,往往深刻地影响或改变人们的心理状态。” ①生活变故往往影响作家的心理状态及艺术表现。李煜与李清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由盛转衰的时代命运,两人都经历了生活平静、岁月静好再到政治变革、社会动荡、国破家亡的生活变故。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受父亲影响,他本一心潜没于诗词书画的文学艺术深海里,却造化弄人,因封建制度中的继承制和兄长李弘冀的意外离世被迫登上皇位。“没有政治长才,但有文学修养;不谙兵戎之道,但通文艺之业;是一个不合格的帝王,但確是一个出色的文学艺术家” ②“不合格的帝王”最终因治国无方,兵败降宋,国家不复存在,自己也沦为阶下囚,与原先《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中描写的富贵奢靡的帝王生活天差地别。《虞美人》便是在这种生活突变的情况下所写。

李清照生于崇文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弟子,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善诗词,文学修养高。受家庭影响,李清照也是一代才女,“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③18岁与赵明诚结为夫妇,琴瑟和弦,婚后生活虽清贫,但两人志趣相投,“与夫同志,相亲相爱之极” ④,本是生活平静美满,但生活突变。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土崩瓦解,史称“靖康之变”。李清照从此流离失所,家破夫亡,后因误信他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当亡国之恨、颠沛流离、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这一连串打击凝聚心头难以排解时,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

《虞美人》与《声声慢》是两位词人后期作品,这时两人生活都发生变故,词人命运相似,心理状态上都是悲观自伤的,艺术表现上皆是回忆与苦痛,词表达的情感也皆是浓浓的愁情。

(二)白描为主,直抒“愁情”。

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说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⑤“当行本色”的解释为“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当行者,所用之典,所使之字,无不恰如提分,未有支离灭裂,操未续颠。” ⑥由此可知,二李的词“当行本色”,平易浅显,不加雕饰,主要以白描为主,读起来质朴自然,又直抒“愁情”情真意切。

李煜的词作风格可以以公元975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虞美人》这首词作于后期,此时李煜词作风格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周济在《介存斋词杂著》中也写道:“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发矣。” ⑦虽然李煜的词在修饰、格律等方面远不及温庭筠、韦庄等人,但其词浑然天成,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即使不搂金错彩,也文采动人,大放光彩,正所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虞美人》由春风吹起对故国的思念,宫中的所有东西都在,只是物是人非换了另外一些人了,而词人的哀愁也如大江流水一般滔滔不绝。全词表达忧愁所用语句如“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等都非常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雕饰,质朴自然,但读完却深刻体会到词人无穷无尽如江水般的忧愁,感受到词人心中无法穷尽的痛苦。《虞美人》上片春花秋月引起过往的许多事,但身在囚屋的词人却无法回望故国,下片“雕栏玉砌”都还在,却改朝换代不再是南唐。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更是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字字血泪,将亡国之恨与物是人非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也评价到:“后主之词,真所谓血书者也。” ⑧

再看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句所描写的“淡酒”“雁过”“黄花”“梧桐”“细雨”都是非常常见且很多词人常写的事物,这些事物逐一说来,近乎口语,朴素清新不加修饰。还有词中许多语句如“凄凄惨惨戚戚”“最难”“正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都直接表达内心的忧愁,最后一句更是直接抒发“愁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浅俗之句结尾,尽显一代词宗不假雕饰的本色。虽近乎口语,不假雕饰,但读完全词便知字字是情,句句是愁,仍深深感受到词人内心愁之深,愁之多。词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直抒胸臆表达出满腔愁情,情感真挚,清楚感受到李清照无处不在的忧愁,感染力强,读后久之依然沉浸其忧愁中。

二、《虞美人》与《声声慢》“愁情”的不同之处

《虞美人》与《声声慢》在风格上相近,但细究两首词,发现两首词中所愁之事各不相同。《虞美人》是在诉说李煜作为一国之君失去国家之后的怀念与悔恨,《声声慢》是将国破家亡的愁、百姓疾苦的愁和个人凄惨经历结合一起的愁。两首词中的愁的表现方式各异,《虞美人》将愁形象化为线性的“水”,《声声慢》通过营造凄凉氛围说愁。《虞美人》与《声声慢》的言愁手法也各有特色。《虞美人》多采用比兴手法言愁,而《声声慢》主要采用赋的手法。

(一)所愁之事不同

从表层来看,两首诗虽都写愁,但两个词人所愁之事不尽相同。李煜因皇权继承制被推上皇位,在位十五年享尽荣华富贵,一直过着奢靡荒废的日子,极少认真打理朝政。这可从《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看出,太阳高升,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宫女们一个接一个往金炉里添加檀香,因为从昨晚开始的舞乐狂欢还在继续。史书也提到李煜:“性骄侈,好声色,由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⑨正因其不理朝政,沉迷于舞乐狂欢中,南唐最后毁于宋朝,大军攻破南唐金陵,李煜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也沦为阶下囚。因自己的不作为导致国破家亡,他始终对自己的国家有愧疚,所以后期词作所愁之事更多是对故国的思念与悔恨之情。这可从李煜亡国之时写下的《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体会到。《虞美人》这首后期词,由东风起勾出对故国的思念,“雕栏玉砌应犹在”想到故国的一切都还在,“只是朱颜改”南唐不复存在,一切物是人非不堪回首。李煜所愁的是亡国,对亡国之愁犹如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但他更多是站在自己是一国之君这个立场上表达对亡国的哀愁,少了一份百姓疾苦的哀愁,没有战火中百姓的身影,只有“雕栏玉砌”,只记得“朱颜改”。

而李清照晚期时所作《声声慢》相比于《虞美人》更加丰富,其词突破个人命运的狭隘,将国破家亡的愁、百姓疾苦的愁和个人凄惨经历结合在一起。“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上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的。” ⑩李清照虽也是出生于官宦家庭,享有富贵生活。但写《声声慢》时的她经历了靖康之变,国破家亡,琴瑟和弦的丈夫也离世,自己颠沛流离,后又经历了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她亲身经历了便更知道政治变革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且她的颠沛流离并非自身原因,是当朝者管理政务不力造成,是社会动荡导致。所以李清照与李煜两人所愁之事并不相同。《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一个迷茫寻找又失落的形象,再写到天气“乍暖还寒”“梧桐”“细雨”,这些皆是平常意象,在这些意象渲染下,可以看出国破家亡带给词人的迷茫与忧愁,通过词人个人形象又看到了平民百姓的现状。

(二)愁的表现方式各异

两位词人都善写愁,愁本是抽象的情绪,但在两位词人笔下却可感可知有迹可循。《虞美人》与《声声慢》两首词都是写愁,词人把愁写得形象生動可感可知,但是两位词人表现愁的方式各异。李煜的愁是用线性“水”这个喻体形象化描写,使愁有深度、广度。而李清照的愁是通过营造氛围,众多愁绪重重叠加,给愁以重量及力度。

李煜的《虞美人》通过回忆故国的情景勾起愁,最后把这满腔哀愁比喻成“一江春水”,江水滔滔不绝一望无垠又奔流而下波涛汹涌,这不仅表现出愁的悠长深远,更表现出愁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愁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愁本是抽象的,是难以名状的东西,但李煜化抽象的愁为具体的江水意象,使人一读此词便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李煜其他词句《相见欢》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中“世事漫随流水”《浪淘沙令》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都可看到用“水”这个喻体来表现愁,使愁具有深度和广度。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营造出凄凉环境,又描写到“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等景色,表现出多层次的愁。到最后无以复加,不知该如何形容,更难以表达时,简单直白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愁已无法形容了,只能化多为少,仅用一个简单的“愁”字概括。这看似戛然而止于一个“愁”字,此词不了了之,实则耐人寻味,读后更觉神妙,有“欲说还休”之势,具有重量和力度的愁情也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再看李清照其他词句,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开始把离愁别绪搬到船上。这些愁绪如此沉重,连船都载不动了,可见这愁的重量与力度。

(三)言愁手法各具特色

两首诗主题一致,同在说愁,但细品之下,两首诗表现愁绪的手法是不同的。《虞美人》是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及强烈对比突出愁情,主要用比兴手法。而《声声慢》是通过描写所见所闻道出多重愁绪,愁绪又层层叠加积聚在一起,以此抒发浓浓的愁情,主要采用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手法。

李煜的《虞美人》以问起兴,运用了对比,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而又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如“一江春水”般的愁情。以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起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希望,却反而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这些都勾起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惆怅,跌衬出词人的囚居异乡之愁,词人由曾经尊贵的一国之君沦为现在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呼之欲出,如此真切又如此深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回忆宫殿中的东西,但“朱颜改”。以上六句,词人把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巧妙融为一体进行对比,实际是将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进行强烈对比,把蕴含于胸的悔恨与忧愁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最后凝为一句引人深思的设问,通过问己“问君能有几多愁?”自问自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点明自己的愁,把这愁比喻成春水,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悠远又强劲的愁情。

而李清照的《声声慢》由十四个字的叠字起头,“寻寻觅觅”词人不知道在寻找什么,“凄凄惨惨”是内心浅层的伤感忧愁,再到“戚戚”是内心更深层的悲伤,十四个叠字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朦胧迷茫的失落感,词人沉浸于失落感中无处可寻又无法自拔。后面词句转到“乍暖还寒”的天气上,由“风”字进行空间转换,描写场景由狭窄孤独的住所转到了外面的天空上。天空上看到“旧时相识”的雁飞过,风送雁声,又平添思乡的惆怅,加重了悲伤。下片又由秋日高空转回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却又“无人堪摘”,暗示自己的青春消逝,人老珠黄好似这落地的黄花,无可奈何再添忧愁。本想着回到房间不再看雁飞过,不看这些落花,“守着窗儿”等天黑吧,却是“独自怎生得黑”,国破家亡,现如今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加上黄昏天黑之前的衬托更显凄凉。“梧桐更兼细雨”秋雨梧桐,本就是古诗词中代表忧愁的意象,再加上“到黄昏”这个时候了,天渐渐暗下来,而这声音又是“点点滴滴”,突出秋雨打在梧桐上的过程。“点点滴滴”这个听觉上的刺激不知何时结束,无休无止。这也正好与开头十四字的叠字首尾呼应,情感上做层次性的推进。写到这里以上众多层次的愁绪无以复加,无处可说了,词人最后归结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将重重叠叠的愁绪集中在“愁”字上,这在内容到形式上,情绪到话语上,都达到了高度统一,水乳交融。全词一句一泪,通过“赋”的手法,直接铺陈叙述词人所见所闻所感,抓住内心心绪和外界事物的矛盾关系,一句紧扣一句,一事沾连一事,愁绪一层叠加一层,“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将词人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愁情差异形成原因

李煜与李清照由盛转衰生活变故导致词作风格有相似之处,表现出异代同抒的特点。但是两人身份地位不同,李煜为一国之君,李清照却因战争颠沛流离。另外两人受不同的思想文化熏陶,李煜信奉佛教,而李清照遵行儒家思想。这导致两人有不同人生看法及态度,两人词作也有所差异。

(一)身份差异

后主李煜是一国之君,在位时贪图享乐,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不理朝政,所以很难对社会现实及平民百姓的生活有深刻体会。而南唐被攻破关在宋朝狭小的庭院中,成了阶下囚,基本与世隔绝,更难体会到故国的民生现状了。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李煜词作更多是在悔恨与怀旧,表现面更加局限。而李清照虽早年局限在小小的闺房中,但“靖康之变”后她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亲身经历了社会的苦难,目睹了百姓的疾苦。视野的开阔及经历的丰富使她的词作有了更深刻的意义,笔触伸向社会现实,其词作含义更丰富,境界更高。

(二)思想文化差异

再者两人所受思想文化不同,也造成词作的差异。李煜出生于信佛的帝王之家,南唐烈祖、中主皆遵守佛教,精通佛道。国运衰危之时,李煜的信佛奉佛之举尤其多。“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⑪李煜想要借佛教达到自由通达的境界,但作为一国之君又无法抛弃子民无拘无束,由此国破家亡后陷入“一江春水”一般的忧愁中。而李清照生于宋代的官宦家庭,宋代奉行理学思想,父亲等人都是官场人员,自然履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家庭及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也影响着李清照,她也遵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如《乌江》(生当作人杰)通过诗歌抒发儒家崇尚济世救民的美好愿景。后期词作中词人对社会现实,平民百姓的关注也是儒家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

总而言之,李煜与李清照虽同在说愁,但这愁又同中有异,此愁非彼愁,正所谓“文章千古事,愁思各不同”。两位词人的愁皆是时代及人生悲剧的产物,“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正因为时代与两人悲惨的经历才有这流传千古,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不朽篇章。从不同角度探究两首词的异同,让我们对于李煜与李清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注重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此研究于我国诗词及婉约词派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也利于我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注释:

①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②陈鸿祥:《人间词话 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③徐建伟、刘铮:《李清照词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02页。

④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第一版)》,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⑤唐圭璋:《词学论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00页。

⑥张葆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页。

⑦黄拔荆:《中国词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⑧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1页。

⑨欧阳修:《新五代史》,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页。

⑩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5页。

⑪王静安:《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学论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鸿祥.人间词话 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徐建伟,刘铮.李清照词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

2007.

[5]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张葆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黄拔荆.中国词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汪常春.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的异同及成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0):48-49.

[10]孙鑫.李煜与李清照词之异同比较——以《虞美人》和《声声慢》为例[J].戏剧之家,2020,(20):214.

[11]彭宇佳.李煜《虞美人》愁情解读[J].文学教育(上),2021,(08):65-67.

[12]薛繁洪.李清照南渡后婉约词“愁情”之表现[J].文教资料,2018,(11):3-4+10.

[13]孙绍振.无处可寻、无处不在、无可奈何的忧愁——读李清照《声声慢》[J].语文建设,2008,(02):41-43.

作者简介:

高秋兰,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教育硕士,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學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异同李煜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点绛唇
如梦令
误做皇帝的李煜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