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阳巨石猴崇拜释商甲骨文“”及夏文化
2022-02-25孙保瑞
孙保瑞
(南阳理工学院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一 南阳巨石猴场域的分布
(一)石人坡巨石猴
石人坡巨石猴位于南召县石门乡石人沟自然村。在一个长约400米的浅山坡上,分布着密集的巨石崇拜遗存,以石人坡山顶巨石猴为主体,周围环绕有巨石排列组合、龟背纹石壁、祭坛、生殖崇拜图腾、中原凹穴岩画、石龟、巨石蚕及石蚕蛹等,这些巨石依次分布在山坡上,排列有序、主次分明,展现出古人在精神层面的社会需求。
石人坡为南北走向,从南边往坡上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圆形祭坛,直径2.5米,用一块岩石雕刻而成。祭坛侧面经过修整。坛面雕刻有中原凹穴岩画。旁边摆放有石蚕,长度4米,由6节经过雕刻的石头拼接而成,造型准确(见图1)。
图1 石人坡石蚕
在祭坛上方约100米处,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巨石蚕,长度15米,胸廓高约1.6米,头东尾西,横卧于山坡,巨石蚕由原生石、移动石组合搭配成形,蚕结构分两个门齿、胸廓、腹节、尾部等。两个门齿由高1米、宽1.5米、厚50厘米的移动石头摆放而成,其中右侧门齿风化严重。胸廓结构为原生石雕刻,高1.6米、宽1.5米,顶部削平,可能是在祭祀时胸廓顶部放置祭品所用。巨石蚕腹节和尾部均是原生石,尾部位置是裸露地面的片岩,没有蚕尾的形状,古人就在片岩上刻出一个长三角形的蚕尾,刻线宽约5厘米、深3厘米,蚕尾形状清晰(见图2)。
图2 石人坡巨石蚕
石人坡半山腰处,有巨石龟,长约2米、宽1.5米、高1米。巨石龟为整块石头雕刻,方法是先把石头雕刻打磨成龟形状,然后在头与龟背处切割成牛轭状,头顶削低,头部缩在轭状背甲里,这种手法简洁、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见图3)。
图3 石人坡巨石龟
石人坡山顶为中心区,依次分布着生殖崇拜祭坛、刻有龟背纹的石壁、8块巨石排列的环形结构和被巨石环绕在中间的巨石猴。
从南坡登至山顶,迎面摆放一组生殖崇拜祭坛,祭坛雕刻在一块巨石上,由祭坛顶面和男根组合而成。总高约3米,其中,祭坛顶面距离地面2米、宽3.5米,祭坛主体是男根,高出祭坛面1米,男根底部周围有25厘米宽的小路供环绕行走。祭祀时,人需要从左侧攀登至坛面,才能围绕男根祭祀,该祭坛与生殖崇拜内涵有关(见图4)。
图4 石人坡生殖崇拜祭坛
生殖崇拜祭坛后面是一块竖立的雕刻有龟背纹的巨石壁,石壁高于祭坛,这种形制有点像今天的照壁,龟背纹石壁轮廓经过修整,顶部呈尖状,形似火炬,很具有标志意味。
龟背纹石壁后面是开阔的山顶,山顶右侧山坡上按顺序竖起8块石头,左侧也横卧有巨石,形成半圆形巨石阵,巨石平均高1.5米左右,将一个高约5.5米的巨石猴环绕在中央,使巨石猴主体位置更加突出。巨石猴由头部和躯干组成,头部刻画出了眼眶、耳朵、发际线、面颊等几个大的结构,头顶挽有发簪。猴头是雕刻后摆放在躯干上面的。躯干由胸廓、肩膀、胳膊、腹部、脐空构成,两臂形状经雕刻打磨,特别是两个前臂、手形状结构清晰,两手捧腹,体态肥胖,沉稳大气。巨石猴呈仰视角度,凝视东南方向的梦山(见图5至图7)。
图5 石人坡巨石猴正面
图6 石人坡巨石猴背面
图7 石人坡巨石猴效果图
(二)二郎船村巨石猴
二郎船村位于南召县四棵树乡,该村住户分散于多个山坳中,山坳中水源充足,梯田纵横,是理想的宜居之地。村落周围,保留着巨石猴、生殖崇拜、石室和中原凹穴岩画等。
巨石猴位于山坳间的田地旁,高约3.5米,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头部宽阔,毛发垂至前胸,脸部较小,眉弓突出,眼眶深陷,鼻子、嘴巴结构清晰,胸廓饱满,体格健壮,雄性特征明显(见图8)。
图8 二郎船村巨石猴
二郎船村生殖崇拜图腾为一对,其中,男根造型高约4.5米、直径约2米,刻有龟头、尿道等。旁边有形似桃子的巨石,高2.5米、宽4米,人工修饰明显,中间裂开,左右对称,表面抛光打磨,象征女阴。该组生殖崇拜竖于二郎船村对面山顶,方圆数里都能看到它的存在,是伏牛山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男根图腾(见图9)。
图9 二郎船村生殖崇拜图腾
山上还分布有中原凹穴岩画,在半山腰路旁,12个凹穴符号雕刻在一块竖立的岩石上,格外醒目,该石顶部还刻有约30个单凹穴,这些单凹穴由5根沟槽线串联,山脊也分布有4组约60个凹穴符号组合(见图10)。
图10 竖起的石头上雕刻的中原凹穴岩画
石室雕刻于二郎船山口岩壁之上,下临河床,河水湍急,洞口直径1.3米,洞内高1.6米,宽和深各2米,洞口距离水面1.8米,需攀岩方能弯腰入洞,洞内顶部和墙面上雕刻有12个直径8厘米的凹穴岩画。从石室所凿悬崖位置和洞内岩画看,石室并非普通人生活之居所,更像是远古“智者”在此凿洞隐居的福地,即使今天的人们,仍形象地称它为“神仙洞”或“神仙崖”。
(三)灵山巨石猴
灵山位于方城县独树镇,山上分布着巨石猴图腾、生殖崇拜、祭坛、巨石龟、石室、中原岩画等文化遗存。
沿山路往上走。离公路不远处,有块巨大岩石,长约15米,顶部平整,上面雕刻有数组中原凹穴岩画,岩石陡面挖凿有石室,石室门口为长方形。门边框挖凿有圆拱形门槽,用于扣置大门。石室内部呈长方形,制作规整,高2. 5米、宽3米、深5米,墙壁上有整齐的斜纹雕刻痕迹,右侧墙壁刻有凹穴岩画。石室不远处有圆形祭坛,直径约2米、高度60厘米,中间竖有男根造型,这与生殖崇拜和祭祀有关。石室上端山坡有一蚕图腾,长约8米,背部隆起,用一块白色花岗岩雕刻,耀眼醒目。
灵山半腰处分布有巨石猴、生殖崇拜、巨石龟、中原凹穴岩画等。
巨石猴高约4米,最宽处约5米。分头部和躯干两部分。头部造型生动,眼睛微闭,呈睡眠状态。躯干由肩膀、胸廓、腹部、肚脐构成,重心后移,似背靠于山坡。肋骨位置凿有6个大凹穴,胸前刻有数条衣纹,翻转起伏,似身穿披风,显得庄重威仪。
考察发现,巨石猴的头和身体在色泽、节理方面均相同,这表明它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古人是站在脚手架上面工作,先把头部与躯干凿开,然后随头部形状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及面部结构。头部雕成后,为避免头和躯干组合呆板,于是就对猴头位置进行偏移,从背后看,移动位置30多厘米,从而使观赏面的视角完美(见图11和图12)。
图11 灵山巨石猴正面
图12 灵山巨石猴背面
巨石猴附近有生殖崇拜组合(见图13),由石男根和一个开裂桃子状的岩石组成,这种生殖崇拜组合与皇后乡发现的生殖崇拜(见图14)以及前面已经介绍过的二郎船的生殖崇拜为同一类型,它们都蕴含着对生命繁衍的渴求。附近另有巨石龟,长度约3米,由龟甲、龟头及龟爪组成。整个灵山周围分布着密集的中原凹穴岩画,单体凹穴数量达350余个。
图13 灵山生殖崇拜图腾
图14 皇后乡生殖崇拜图腾
(四)悬天楼巨石猴
该巨石猴位于潦河坡镇沟口村一个叫悬天楼的山顶上,因山顶有一个宽2.7米、厚1.5米的悬空岩石,被另块石头巧妙支撑,该石看上去随时要滑落悬崖,令人心悬而得名悬天楼。悬石顶部有打磨平整的台面,1米见方,用于祭祀(见图15)。
图15 悬天楼巨石
以悬石为中心,西边相拥3块巨石组合,平均高度2.7米、宽度2至4米不等。三块巨石上面均雕刻有1至2条刻线,其制作方法是:首先是在准备破开的巨石上刻出双阴线,以固定破口位置,然后剔掉双线内的岩石,所剔宽度5厘米、深度2厘米,形成凹槽,然后在凹槽内向下挖凿,可能限于工具长度,所凿深度最多8至10厘米,且外宽里窄,这些属于半成品的凹槽线使人感到,古人是想用此种方法将这几块巨石破开。在山顶破巨石没有实用功能,应该是某种原始宗教活动遗存(见图16)。
图16 三块巨石上面的刻线痕迹
悬石东侧便是巨石猴。巨石猴头部为一块稍扁的岩石雕刻,高1米、长1.3米,身体为一倾斜臂膀,高约2.3米,面部结构由眼睛、鼻子、嘴巴、颧骨、口腔构成,脑颅部分有额骨、顶骨、枕骨构成,造型生动,比例准确,结构清晰,是上述发现的几个巨石猴中最写实的图腾。该石猴的精彩之处是对于五官的刻画,巨石猴上眼睑饱满,双眼微闭,鼻梁凸起,鼻孔、嘴巴闭合,口腔像鼓满空气在呼吸,憨态可掬。巨石猴表面呈现浅淡的灰绿色,这是因为黏附着一种生长缓慢的地衣植物。巨石猴被固定在4块巨石的中间,最大的巨石高3米、宽2米。从东面观巨石猴是最佳角度,从该角度看巨石猴很像是从头到臂膀被挤压在石中,动弹不得。巨石猴南面的岩石最大,站在南面仔细观察,该石被人工破开,裂缝长度2米,最宽处50厘米。从缝隙看,巨石猴就像被挤压在石缝里面,将欲蹦出,非常生动(见图17)。
图17 悬天楼巨石猴的正面和侧面
悬天楼半山腰处有祭坛(见图18),腰间宽阔,形似一个大鼓,高度2.3米,顶部直径70厘米,上面挖凿有可容纳脚宽的台阶,旋转而上至坛顶。同时,该处中原凹穴岩画数量众多,分布于山顶、山坳间。这就形成了以巨石猴崇拜为主体,伴有悬石、祭坛、中原凹穴岩画的远古巨石崇拜场域。
图18 悬天楼祭坛
二 南阳巨石猴与商甲骨文 “”(夏)或为同宗崇拜的不同描述
史料记载,南阳与夏人关系密切,章太炎《中华民国解》认为:“夏,以夏水(即汉水)而得名。因为夏族居住在夏水,所以成为族名。”[4]南阳位于中原地区,又居汉水上游,章太炎所说夏水实指南阳地域。有的金文 “夏”字,文体形似屋室,宋玉《招魂》载:“冬有穾厦,夏室寒些。”穾厦意思是结构深邃、不受外间寒气侵袭的大屋。王逸注:“穾,复室也,厦,大屋也。”《说文》说:“廈,屋也。从广夏聲。”广者,“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5]李殿元认为:“这是把广屋比作山崖壁上适合人居住的壁穴,即石室。”[6]南阳发现的十多个石室,选址考究、制作精细,室内有石台阶、凹穴岩画等,石室主人选址已超出普通生活需要,而更多地关注文化层面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或许,远古智者就是居住石室里观察、整合那个时代的典型符号,把它们临摹下来而演变为象形文字。《史记·货殖列传》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班固《汉书·地理志》也说:“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尚忠,其蔽鄙朴。”颍川为古代郡名,以颍水得名,在今天禹州市,南阳在伏牛山南麓。在地图上若把两地用线连接起来,连线正好贯穿于古三鸦路,也就是著名的夏路。上述的几处巨石猴场域就分布于该路南阳段东西两侧数十里范围内的浅山丘陵地区。南阳属唐河、白河冲积平原,《国语·郑语》记载了郑桓公与史伯的一段对话:“谢西之九州,何如?对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文中所指“谢”在唐河境内,唐河的西边有“九州”,说明南阳盆地在当时是沼泽湖泊,湖泊中有几个岛屿。从卫星地图观看南阳盆地,有多个条形“岛屿”分布于中央,至今“岛屿”轮廓仍清晰,说明先秦时期记载的南阳“九州”地貌是存在的。对此,顾颉刚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在河南省的西部和陕西省的东南部,有个姜姓民族的居住地,唤作九州。”[7]那时的人们主要生活在浅山丘陵地区,在那里可以躲避洪水,稳定生活。巨石猴场域都雕刻有中原凹穴岩画、动物崇拜、生殖崇拜、祭坛、日晷、祭祀坑等结构。站在那里,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祭祀场景,巨石猴场域是远古的社会形态遗存,释放出那个时期人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映像,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