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述评❋
2022-02-25张洪岐
张洪岐,马 冲,刘 颖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近年来,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从病机、病证、单味药研究、艾滋病相关疾病、抗病毒疗法所致不良反应、中药筛选与新药研发、中药与化药联合治疗等方向逐步从多方面、全方位完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明确病机演变过程,依据不同疾病阶段的病机,制定相应的中医治法,完善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制订规范化的诊疗标准和治疗方案。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试点逐渐增加,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的研究逐步深入,同时中西医协同治疗艾滋病专家共识的发布,促进了治疗的标准化。
1 艾滋病中医药防治研究现状
1.1 艾滋病中医病机、病证研究
艾滋病属于“疫毒”之邪,侵入人体不断耗损正气,具有潜伏期长、部位深、毒性强、致病广等特点,与温病“伏气”相近。有学者提出“肾虚伏气”的基本病机[1]。高国建[2]等认为在艾滋病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到艾滋病期的过程中,属于“火郁”病机者居多,治以“清透”疗法,因势利导祛除艾滋病“疫毒”之邪。徐立然[3]认为疫毒之邪致病湿热留于机体,创立柴藿达原饮和解少阳、清利湿热;李静茹[4]研究发现,艾滋病患者病位主要集中在脾、胃、肝、胆及表,病位差异与正气强弱有关。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显示,HIV感染者病位在脾,以脾气虚为主,最常见的证型为气血两亏、肝郁气滞火旺、气阴两虚证;AIDS患者病位在肾,以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气虚血瘀证型最为常见,以脾肾阳虚为主[5]。许前磊等[6]提出中医病、症、证结合模式,系统研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临床水平。
1.2 单味药研究
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雷公藤抗HIV-1活性成分包括萨拉子酸、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甲素等[7]。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针对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力低下患者有效,天花粉、丹参、灵芝、黄芩、紫草、金银花能够拮抗或抑制AIDS活性,抑制病毒复制,提高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8-10]。对台湾地区HIV患者使用中药治疗研究发现,黄芩、延胡索、桔梗是最常用的单味药[11],体外细胞培养中,丹参可抑制HIV-1病毒逆转录酶和HIVp24抗原,对SIV感染导致的病毒血症同样有抑制作用[12]。传统中药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样,明确单味有效药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艾滋病选药、用药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1.3 中药成分与新药开发的研究
传统中药成分多样、毒性低、来源广,作用靶点多,具有广谱作用,抗HIV机制尚需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生物碱、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类、萜类、鞣质类等成分具有抗HIV-1的活性[10]。中药复方制剂益艾康胶囊、艾克扶正片、祛毒增宁胶囊、艾伏平胶囊等用于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唐草片是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药新药,用于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已经有10多年[5]。扶正抗毒丸(胶囊)和康爱保生丸(胶囊)可使艾滋病患者体内CD4+T细胞水平阶段性地保持稳定或提高,使用治疗3年以上,患者病毒载量保持稳定或下降[13]。现代药理证实,黄芪和冬虫夏草能够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活性,提升CD4+/CD8+比值,提高AIDS患者的CD4+水平[14]。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中药筛选以及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中,明确中药复方制剂有效成分在患者体内代谢物质药理、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通过中药筛选、有效成分等途径探索艾滋病中药新药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4 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皮肤病、胃肠道疾病的辨证治疗,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症状。荷芩止痒搽剂可缓解HIV/AIDS的皮肤瘙痒症状[15],乌蛇止痒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可有效治疗脾虚湿蕴、湿热浸淫证患者的相关皮肤病[16-17],口服裸花紫珠颗粒可降低HIV/AIDS伴肛管-肛周尖锐湿疣的复发率[18],泻痢康胶囊可提升HIV患者肠道SIg A水平,重建肠道黏膜屏障[19];对于腹泻患者,采用隔姜灸神阙穴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效果好[20];肠道免疫器官在艾滋病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治疗可调节HIV感染所致肠道免疫异常状态,补益类中药(党参、茯苓、白术)、葛根芩连汤、清肠汤等调理肠道菌群平衡,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修复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减少机体微生物感染的机会[21]。
1.5 中医药治疗抗病毒疗法所致不良反应的研究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可将HIV病毒载量控制在低水平,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治疗时间长、机体耐药性增加、出现不良反应增多等情况,尤以肝肾毒性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为主。中医药治疗毒副作用小、作用靶点多,能有效改善AID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温胆安寐汤加味[22]治疗艾滋病ART所致失眠症(痰湿中阻型)治疗组有效率达91.49%;中药三七超微颗粒能有效降低克力芝的血脂代谢异常,早期干预后能够改善TC、TG、LDL-C等相关血脂指标[23]。
1.6 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证型研究相关分子水平以及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通过中药配方制剂对不同中医证型差异基因、差异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HIV/AIDS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肺肾不足,经自拟调节免疫颗粒治疗患者CD3+、CD4+和IFN-γ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24]。中药复方提取物湘A-1号方可增加SIV感染恒河猴的胸腺输出初始型CD4+T细胞[25];张淼[26]等筛选出HIV/AIDS属于肺脾气虚证患者8个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发现锌-α-2-糖蛋白和载脂蛋白B表达下调,载脂蛋白A-Ⅱ表达上调;李亚果[27]等对HIV/AIDS肺脾气虚患者研究发现,DARC、PTAFR上调,TIGIT、IRF7、BCL2、CCL3L1、C3AR1等基因下调。益气健脾颗粒可影响TLR活化,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28];HIV/AIDS患者气阴两虚证的炎症机制与CXCL1、GNAI3、PPBP、IL8、CXCR4、CCR2等9个差异表达基因有关[29]。
2 中西医协同防治艾滋病研究
2.1 中药联合抗病毒研究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扶正抗毒丸、太芪培元颗粒、小柴胡汤、益艾康胶囊、补气培元方、扶正排毒方、扶正抑艾汤、复方芪术汤、唐草片等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可提升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30-39]。复方芪术汤联合ART治疗脾虚型患者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0];扶正抗毒丸联合ART治疗后观察组CD4+、CD8+、CD4+CD45RA+T淋巴细胞计数提升[30];艾速康口服液联合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能减少药物所致肝肾功能损害[41];贞芪扶正胶囊治疗可提升Th1和Th2水平,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42]。参灵扶正胶囊可提升CD4+T淋巴细胞数量,并且在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恢复性提升[43,44]。
2.2 中草药与化药相互作用研究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在减少化药治疗的副作用方面有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草药成分非常复杂,中药对化药有效性、安全性以及HIV耐药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中草药的一些成分与化药代谢途径相似,一些化药来源于中草药的提取成分,因此中草药与化学药物之间具有潜在的相互作用[45]。中草药蛋白质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药物的血药浓度、CYP450酶、转运体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46-47]。艾复康胶囊或艾可清颗粒联合ART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虽在抗病毒、提高CD4+T细胞计数方面无协同或拮抗作用[48],但深入研究细胞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明确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复方与抗病毒化学药物治疗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对临床用药提高抗病毒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
3 发展趋势及展望
3.1 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规模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覆盖率仍有不足,需积极探索、多方合作,结合地区特色普及中医药知识,大力开展中医抗艾知识宣教,扩大中医药治疗覆盖率。并始终贯穿着学(立足高校、联合医院、培养人才)、研(引入技术、跟踪前沿、创新学术)、用(临床应用、艾防工作)联合的指导方针,立足于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最终形成多极化、多样化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队伍。同时需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成体系、有目标地推进中医药参与防治艾滋病工作,健全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机制[49]。中医药治疗艾滋病30余年,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制定中西医诊疗方案,发挥中医优势减轻不良反应,从“治未病”思想开展耐药研究、重视人体正气,延长患者生存期仍任重道远[50]。
3.2 构建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目前,已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多方面的研究,但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临床研究样本量小,有必要扩大样本,多中心联动深入开展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形成完善的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以及治则治法方药。ART后免疫重建不全作为当前艾滋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亦是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重要切入点。咸庆飞等从免疫重建的角度,认为机体免疫平衡与阴阳平衡、正气(卫气、元气)、肺脾肾重要免疫器官有关[51]。针对ART后免疫重建不全,制定成熟、有效、可进行临床推广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成为目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重要目标。开展对ART治疗后艾滋病患者相关疾病、合并病、不良反应的基础性研究,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医诊疗体系,筛选有效方药,制定中医诊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3.3 寻找艾滋病中医证型潜在生物标志物
通过扩大样本量,从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方面研究艾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存在的差异代谢物,寻找中药制剂对差异蛋白以及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对探究中药干预治疗艾滋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医证候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4 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方案的研究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疗法对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能有效改善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计数,提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提升患者免疫功能,促进免疫重建。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针对前期研究中治疗艾滋病不同病期疗效较好的中药进行重点研究,探索制定中西医协同治疗的标准化方案,从一方面辅助提升抗病毒治疗的质量,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特色,从另一方面缓解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发病。
4 结语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全球主题为“终结不平等,终结艾滋病,终结大流行”,在全球抗击艾滋病战役的形势下,我国AIDS发病率逐年降低,接受治疗比例不断增加,在AIDS防控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未来在艾滋病防控和治疗研究上,仍需广大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制定新方案。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治疗具有广谱性、多靶点的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增加样本量,扩大治疗规模,从多学科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作用机制,促进中医标准化、科学化;同时,加强艾滋病诊疗能力和医疗队伍的建设,探索规范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