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措施探析

2022-02-25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天气污染物管控

鞠 琳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山东 济南 25003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特别是重污染天气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空气污染会随着气温的降低变得更加严重,给居民的生产及生活都带来了不便。因此,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持续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都有重要意义。

1 重污染天气产生的原因

1.1 污染排放

目前,细颗粒物(PM2.5)是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不管是从超标城市的数量、污染超标的程度分析,PM2.5的影响都远远大于其他污染物。在冬季采暖季,燃煤污染物对京津冀地区和其他区域大气环境PM2.5污染物的作用尤为突出,PM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硫酸钠等的含量均与燃煤污染物直接相关。环境监测资料和有关调查研究都证实,自2013年“大气十条”执行至今,国家的重污染气象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次性废物(SO2、NO2及一次性粒子等)的含量明显减少。但是微粒物中的二次元素变化明显慢于一级物质,高排放时期环境PM2.5的爆发性上升通常与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元素迅猛增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除SO2、NOx等气状前体物质分别转变为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成分外,这些化学组分间还产生了强相互作用,如NO2促进了SO2加速转变为硫酸钠,从而形成了1+1>2的重污染天气生成效应。这种机理在大气污染物生成中发挥怎样的功能,对重点污染物预报预警、多污染物协同调控方法的建立都非常重要[1]。

1.2 气象条件

恶劣的天气条件是重污染天气产生的重要因素,在低温、高湿等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也正因为如此,在2016年的秋冬季,我国又一次遭遇极为恶劣的重污染气象条件,特别是北方地区冷空气力量较弱、风力小,气温显著偏高。另外,由于重污染天气与气象传播的过程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当重污染天气累积到一定阶段,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如硫酸盐、黑炭和有机组分等)对辐射层发生了显著作用,会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大气传播性能下降,并加重污染。另外,重污染天气的产生也深受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的制约,针对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间已经形成了一定共识[2]。

1.3 区域传输

一般情况下,城市间的天气区域传输占比大约是20%~30%,而在重污染天气时,区域的天气传输占比会达到35%~50%。重污染天气会导致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天气相互影响,本地污染物排放较多不仅影响本地的天气,还会对区域内的其他城市产生严重影响。

2 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污染天气的危害

2.1.1 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已经确认,重污染天气下的PM2.5污染,可增加居民患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

2.1.2 影响交通出行

重污染天气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道路运输等产生影响。重污染天气会出现交通运输延期,航班延误等情况,对航班的安全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重污染天气能见度较低,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

2.2 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我国已经在重污染天气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等领域完成了多方面环境规章制度的建设,主要内容涉及总量控制政策、污染许可管理政策、重污染天气环境评估与管理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规章制度,以及环保公益投诉规章制度等。虽然建立健全了环境治理的基本标准,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仍遇到一定阻力。如缺少对运行的监管,使得法律的执行成效不突出。此外,在环保公益诉讼机制层面,实际管理人员对环境管理领域的界定不清晰,使得立法在实际执行层面存在问题。

2.2.2 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不到位

由于部分环境执法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环境监督制度执行困难,在制度的实践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形式化的现象。由于地区环境综合执法组织建设不健全,人员训练不足,使得在开展环境污染源检测时工作效率较低,出现了污染处置设备落后,处置效果不达标的现象。而且环境综合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使得源头处置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从而严重影响了环境治理工作的效果[2]。

2.2.3 监测智能化水平较低

在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部分大气环境监测方法已很难适应现实需要,但很多监测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监测手段,不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利用大气环境智能监测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积极查找污染源,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 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策略

3.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重污染天气管控的各环节进行监督,明确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管理责任,将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效果作为工作人员的考核标准;对企业主要的部门负责人予以适当告知与督促,帮助员工将企业效益与重污染天气应急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使得职工对重污染天气有正确认知;辅助报送的监督检查主体单位应完善质量风险排查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

3.2 加强队伍建设

重污染天气管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想要保证重污染天气管控的质量,就需要充分发挥监督人员的作用,强化岗位人员的职责管理,同时要严格把关大气污染防治队伍,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正确的理念和导向会为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提供保障,同时可以促进重污染天气治理效果的提升。加强队伍建设,对于实现重污染天气风险评估与提高管控效率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者需要对重污染天气进行风险分析,对监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工作风险、任务情况以及内部人员工作状况有充分的认识,同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寻找可行的处理方法,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可以不断学习,更新技能,不断提升重污染天气风险控制效果。此外,还要做好对重污染天气的风险判断和对管控现场的精准判断,以及时发现重大问题并迅速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避免重污染天气风险与管控事故的发生[3]。

3.3 加大学习宣传力度

在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有效的计划,组织企业就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了解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利的案例。在重污染天气风险评估与管控过程中,需要提高管控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化人员监督,提高企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先进事迹的宣传,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激情;同时利用广播、电视节目、短视频、新闻专栏等载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4 建立健全资料及气体标准管理制度

监测数据的存储也是整个重污染气象环境监测的关键,监测人员在不同阶段开展环境监测必须做好记录,把相应的信息和数据加以存储,确保后期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得到重要资料的保障。另外,监测人员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关的管理制度,对物质、气体指标、数据控制等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分析报告的实际性、准确性。

3.5 加强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的后勤保障管理

由于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同时也对污染源检验设备等要求较高,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重污染天气风险评估与控制时,需要注重对检验设备的管理,保证可以准时、准确地进行检验及对重污染天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查。此外,专业人员在进行检验时,需要具备专业素养,掌握相应技能,保证整个检验过程的安全性。想要重污染天气风险评估设备高效运行,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维修制度,实现实验室规范化管理。(1)需要对重污染天气风险评估所用到的试剂建立管理制度,保证所有物品以及设备的使用具有严格规范,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重污染天气中大气污染源的种类以及污染物比例。(2)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及监测室的管理,保证工作人员有规范的工作流程,能够第一时间分析重污染天气产生的原因,从而及时进行干预。(3)需要注重对设备、系统的定时检测和维修,保证设备使用正常,在设备以及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解决,保证重污染天气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工作效率[4]。

3.6 针对风险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要从污染物排放这个内因出发,针对排放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治理,仍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重中之重。

3.6.1 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

相关部门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应该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避免重污染天气工业应急响应“一刀切”的情况,做好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分级管控工作。在进行风险管控时,需要针对重点企业进行严格管理,要求重点企业邀请专家在企业运行现场进行再次审核评定。现场审核组应深入企业勘察污染治理现场,从各个实际生产环节审查企业真实运行状况,对标指南再次进行确认,现场反馈企业评级存在的问题,完善防控措施。

3.6.2 加强宣教,引导企业主动配合

在进行重污染天气的控制时,可以通过严防及减排措施降低重污染天气的污染源输出,并通过对工业企业进行绿色能源使用以及污染治理的培训,实现工业生产的绿色环保改革,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同时,还应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宣教和培训,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坚决杜绝“一放松就反弹”的情况发生。

3.6.3 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针对不利于扩散且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天气条件,气象部门应该提前发出不利天气状况预警,再由相关部门会商如何应对该天气情况,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做好即将形成重污染天气的预处理,可以有效避免重污染天气的形成或持续。相关部门需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深度合作,及时研判污染物传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全力做好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落实协调好各个部门的联动。

区域传输因素加重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尤其是地形结构导致的本市周边城市群之间区域传输相互影响程度较大,以及污染联防联控区域的各城市,在污染时段规律上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十分突出。相关部门应加强区域会商联动,提高预报预警能力。上级部门可协调周边区域进行会商,保障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不增加本市发电负荷,从而有效保障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3.6.4 研究成因机理,实现精准预警

相关部门还需立项专门研究城市群重污染天气的成因机理、污染过程,通过上级组织的有效联动及会商,实现预报预警的精准性,为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以及有效落实应急减排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4 结语

当前,重污染天气作为危害环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相关部门在认真研究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提升风险评价和控制的法治化水平,并针对实际问题加强相应的法律规范。企业开展对重污染天气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时必须选择适当的管理方式,研发合乎环保要求的生产工艺,为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评估与管控提供保障。此外,相关部门还必须积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强化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监管,确保环境治理法规的有效执行。

猜你喜欢

天气污染物管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