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水稻种植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基于安徽省沿淮三县的典型调查

2022-02-25周洲

作物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户水稻农业

周洲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1403)

安徽不仅是农业大省,还是我国的水稻优势产区,水稻种植面积高达220 万hm2,居全国前列,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为了了解安徽省水稻的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及农户种植水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调研组于2019 年12 月赴安徽省沿淮河一带的阜南县、颍上县和寿县的水稻种植区域进行调研,对农户水稻种植的成本收益情况以及在农业生产和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1 基本概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总面积13.94 万km2。安徽全省有耕地422 万hm2、林地329 万hm2、水面105 万hm2[2]。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境内,将安徽省划分为沿淮、江淮和沿江3 个区域,加上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共5 个稻作区。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的水稻主产省,安徽常年水稻播种面积超过200 万hm2,居全国第4 位,是重要的商品粮调出省[3]。安徽省的年平均气温高于10 ℃,积温为4 600~5 300 ℃,就其热量条件而言,全省各地都能满足水稻种植的要求,而且能够实行麦稻或油稻一年两熟种植,但大部分地区种植双季稻热量不足[1]。另外,水稻的实际分布不仅取决于热量条件,还受到区域内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条件以及土壤结构的影响,各稻区的多种生态类型决定了稻作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安徽省形成了以一季稻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约占90%),双季早、晚稻和一季中、晚稻并存,籼粳兼有的特色[4-5]。安徽约220 万hm2的水稻面积中,籼稻面积为168 万hm2,粳稻面积为52 万hm2。安徽省淮北平原农区的主要作物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等;江淮丘陵农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沿江平原农区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皖南和大别山区以水稻和油菜为主,坡地种植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

2 水稻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为了了解农户水稻种植的真实成本收益情况,需保证调研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根据阜南县、颍上县和寿县不同区域的水稻种植情况,分别选取阜南县的龙王乡、鹿城镇、洪河桥镇,颍上县的润河镇、半岗镇、谢桥镇以及寿县的涧沟镇、寿春镇和正阳关镇部分村的水稻种植户进行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调研样本142 份。

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142 份水稻种植户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种植户的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农户水稻种植的平均成本和收益情况。根据调查,农户的水稻平均种植规模为6.95 hm2/户,水稻平均单产为9 234.75 kg/hm2,稻谷平均出售价格为2.31元/kg,平均每公顷收益为21 332.27元。在生产成本方面,一季稻谷平均每公顷的土地流转费用为6 000.00元,整地费用为1 239.75 元,用种成本为1 502.25元,插秧成本为1 596.00 元,施用化肥和农药的费用分别为2 012.25 元和1 095.75 元,施用除草剂的费用为700.50 元,收割成本为1 043.25 元,保险费用为85.50 元/hm2,水费和灌溉用电费用为617.25 元,水稻生产总成本为15 892.50 元,单位面积获得的净利润为5 439.77元/hm2。

从单个农户田间管理的投入情况来看(表1),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水稻生产要素投入差异较大。比如很多农户的种子、化肥、农药的投入每公顷达到了3 000~4 000 元,甚至更高,而有的农户的投入仅200~300 元,甚至更低。不可否认,田间管理投入的多少受到土壤肥力、种植模式、气候条件、病虫害程度、作物生长状况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也不排除农户在田间管理的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的原因。如调查数据中安徽阜南县的常规水稻种植户A 的水稻种子投入为900 元/hm2,肥料投入为1 500 元/hm2,除草剂投入为300 元/hm2,农药投入为1 500 元/hm2,水稻产量达12 000 kg/hm2。而与A 同一乡镇的常规水稻种植户B 的种子投入为1 500 元/hm2,肥料投入为1 800 元/hm2,除草剂投入为300 元/hm2,农药投入为1 200 元/hm2,水稻产量仅为6 500 kg/hm2。说明在加强农户种田技术培训的同时,也要在农民中积极挖掘和培育一些种田技术能手,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积极鼓励种田技术薄弱的农户向他们请教和学习。

表1 水稻种植户田间管理投入Table 1 Field management input of rice growers 元·hm-2

3 水稻种植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水稻生产成本较高,种植净利润低

根据调查,2019 年安徽虽然存在旱情,但总体气候条件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低,2019年的水稻产量普遍较高,平均单产为9 600 kg/hm2左右,稻谷价格普遍集中在2.2~2.4 元/kg。然而即使是丰收年,水稻种植户获得的净利润也较低。通过调研访谈发现,一些小农户种植水稻用的是自家的承包地,没有雇佣劳动力,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水电费用以及耕种收割等机械服务费,每公顷收益可达7 500~9 000 元。很多小农户的耕地面积不足0.67 hm2,最大不超过1.34 hm2,如果以水稻播种面积1.34 hm2、每公顷净利润9 000 元来算,那么一季水稻也只能净赚12 000 元。为了增加收入,很多小农户会在农闲期间打零工贴补家用,兼业现象普遍存在。例如调研的颍上县农户A,拥有1.34 hm2耕地,种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一年的农业生产净利润为1.9 万元,但在农闲时打零工可赚2 万元。对于水稻种植大户来说,由于整个生产环节都需要雇佣劳动力,人工成本较高,再加上土地承包费用,水稻生产成本较小农户高,因此每公顷收益约3 000~4 500元,但是由于拥有规模优势,总体收益较小农户高。如颍上县的种粮大户B,种植水稻284 hm2,以每公顷净利润3 000 元计算,种水稻一年净收益85 万元。总体上来看,由于持续低迷的水稻市场收购价格和不断上涨的粮食生产成本,农户水稻种植净利润较低。

3.2 农户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缺乏,粮食流通渠道有待完善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户的学历为初中和小学,并且年龄较大,50 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久,经验丰富,但是对新的先进的种田技术和方法掌握不足,且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比较普遍的表现是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比较随意,田间管理比较粗放,农产品销售的品牌意识不够。稻虾共作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复合耕作模式,近几年在安徽省发展迅速[6]。一般来说,稻虾共作模式在生产中采用绿色生态的技术方式,生产的稻米绿色健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契合当前人们对绿色生态健康食物的需求,从而可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然而调研中发现,有很多进行稻虾共作模式生产的农户按照普通稻谷的价格出售虾稻谷,且多数都卖给了粮食经纪人,这也是绝大多数农户出售稻谷的渠道,因此没能实现优质优价。调研中也发现,有的农户通过出售稻谷加工后的大米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也有的农户选择将稻谷卖给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收入。然而调研中也发现,受当地粮食生产规模和市场的限制,很多地方并没有粮食加工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稻谷的价格。总之,稻米没能实现优质优价,除了当地粮食市场发育程度不够、粮食流通渠道单一等客观因素外,同时也存在农户市场意识不强、品牌意识薄弱、开拓市场能力不够等主观因素。

3.3 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户节水意识缺乏

2019 年是安徽比较干旱的一年,旱情比较严重。往年水稻只需要灌溉4~5 次就行,2019 年水稻普遍灌溉的次数和频率较往年明显增多,在旱地种植的旱稻灌溉次数则更多。根据调研访谈,有的农户由于耕地比较缺水,容易遭受干旱,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共灌溉了30 余次。采用稻虾共生模式的种植户由于需水量更多,几乎每天都要抽水,投入了较多的水电费和燃油费。有的农户因为需灌溉的田块离水源地较远或是没有充分的水源进行灌溉,导致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由于农户在干旱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了抗旱灌溉,因此旱情对当年水稻生产的影响不是很大,普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旱年农户灌溉频繁反映了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户的农业用水节约意识不强,田间管理不够精细,较为粗放。

3.4 农户对种田的技术掌握不够,传统经验惯性较强

调查发现,农户和农户之间在生产投入环节差别较大。由于农业用水不花钱或是水费固定,农户普遍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大多数农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化肥投入过多的现象,田间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不仅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增加了不必要的农业生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增加。有很多农户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也有很多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反映技术培训对自己的帮助有限。调研中发现,很多50~60 岁的农民基本上都有30 年左右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这些农户习惯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水稻种植和田间管理。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对农户的种养技术要求较高,但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农户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同时,绝大多数农户偏于保守,偏向于规避风险,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采纳意愿较低。

3.5 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农业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调查发现,每个镇上都有土地转入较多、种植规模较大的大户,小的种植面积10 hm2左右,大的60~70 hm2。承包人大多年富力强,年龄为40~50 岁。调查中也发现,承包人中有的水稻种植经验较少,有的是在外面打工,近一两年才回乡承包土地进行水稻种植。对于承包了大量土地进行粮食生产的大户来说,虽然规模大的可以采用机械化耕种,但在水稻插秧、施肥、施药、收获等环节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并且土地的承包费用也较高,粮食生产净利润比较低,只能凭借规模优势增加收益。同时,绝大多数农户的农业补贴很少,或是不清楚有没有农业补贴,有的农业补贴只补给原先承包地的农户,而流转土地的经营者拿不到,而不少农户也不知道自己的农业补贴类型。由于缺乏针对性以及农户对补贴的了解不足,导致农业补贴对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激励作用不大。

3.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亟待加强

调查发现,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年龄较大,50~60 岁的居多,且学历多为小学或初中,甚至很多在家种地的老年人未上过学,老龄化、低学历化问题突出。承包大量耕地的种植大户学历也多为初中,很少有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家种田。近年来,陆续有年轻人返乡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基本上都是种粮大户。这些年轻人年富力强、敢于冒风险,也富有干劲,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缺乏或是管理经验不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也经常会遇到问题和面临损失。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稻米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农户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因地制宜建立和扶持当地相关粮食加工企业和农业企业的发展,培育粮食流通市场,拓宽粮食流通渠道和粮食产业链条,推动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宣传

应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培养农户节水、节肥和节药意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阶梯型农业用水价格,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户对农业用水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4.3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当地农技部门应为不同规模和不同经营模式的农户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培训,通过科学引导和种田技术知识的传授逐步扭转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模式,培养农户科学种田的意识和促进农户的自觉行动。

4.4 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降低粮食生产者的种粮成本,增加粮食生产收益,让广大的粮食生产者有利可图,才能增强农户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应进一步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5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养越来越多的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应优化和提升当地的营农环境和整体的农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对农户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和农业技术的培训,培养善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猜你喜欢

农户水稻农业
什么是海水稻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一季水稻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