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融八姓的流变及其与晋南的关系

2022-02-25王静

寻根 2022年1期
关键词:祝融国语一带

王静

祝融八姓是上古时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部族,也是楚人的祖先。祝融集团自颛顼、帝喾之世迅速壮大,至尧、舜、禹之世,已发展分化为多个部族集团,并在华夏部落联盟中担任职务。《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可知祝融后裔彭祖是受尧帝倚重的重要部落首领。《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国语·周语》载:“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由此可見,祝融部落与夏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祝融八姓对夏朝立国给予了强大的帮助,在夏王朝兴起之时,依附于夏族。

《国语·郑语》中记载有祝融八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末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姓,邬、郐、路、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大戴礼记·帝系》:“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氏产六子;孕而不粥(育),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国语》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帝系》记载其后有六姓,《史记·楚世家》基本承袭了《帝系》的记载。据韦昭注解,祝融八姓中秃姓是彭姓之别封,斟姓则是由曹姓分化而出,那么也就明确了《帝系》记载的六姓转变到《国语》记载之八姓的原因。

随着近些年考古资料的不断刊布,与祝融八姓相关的资料也越来越多。李学勤先生通过对楚公逆等铭文的考证,指出祝融八姓绝非捏造,并在周代普遍流行。徐少华先生根据对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考证,认为楚人为祝融之后的内容不误,他根据湖北荆门出土的包山楚简之卜筮祭祷简文指出,在东周至秦汉时期,楚族的起源和流变是较为清楚的。文献中关于楚人与祝融集团的渊源关系基本可信。祝融八姓分别为己、董、彭、秃、、曹、斟、芈。据《国语》记载,西周末年时祝融八姓只剩四姓,己姓被夏朝所灭,彭姓被商朝所灭,秃姓被周所灭,斟姓则无后。

祝融氏最初活动在豫中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墟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汉书·地理志》载:“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代,河南新郑附近仍有祝融氏后人的国族,如《国语·郑语》中提到的姓郐国及其所别封的鄢、己姓昆吾等。祝融八姓中的每一个姓氏,原本作为一个方国居于一地,后来又分封出其他的国。以昆吾为例,后之别封者有苏、顾、温、董。《国语·郑语》载其“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我们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可以看到祝融八姓的迁徙和繁衍。

己姓。己姓昆吾曾为夏朝的方伯,是当时强大的诸侯国,也是夏朝立国的强大支柱之一。《墨子·耕柱篇》载:“昔者夏后开(启)使蜚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由此可知,昆吾在夏朝开辟江山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了楚灵王的话:“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楚灵王称昆吾为“皇祖伯父”,昆吾之祖樊与楚人之祖季连是兄弟,这里所说的“旧许”,李学勤先生说其在河南许昌,后迁至今濮阳东二十五里,是正确的。

己姓之嗣围绕今河南新郑、许昌一带活动。苏、顾、温、董,皆为昆吾之后别封者。苏国是商王朝的重要封国。《国语·晋语》中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喜女焉,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儿亡夏。”韦昭注:“有苏,己姓之国,妲己,其女也。”武王伐商,苏忿生为司寇,受封于温,苏即是温,温在今河南温县。己姓顾与昆吾一样,也为夏代诸侯,《诗经·商颂·长发》载:“韦顾既伐。”顾在今濮阳东北的范县。己姓蓼国也在今濮阳一带。己姓昆吾之后,早期主要活动于黄河中游两岸。

董姓。《左传》文公六年载:“晋改于董。”郦道元认为即山西闻喜县之董泽,杜预则认为是临汾县之董亭,两说孰是难以分辨,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己姓之分支的董姓,活动于山西南部一带。祝融后裔之董姓有二:一为己姓之分支,另一支则为八姓之一的大支。唐嘉弘言其为封于川的豢龙,此说恐将两支董姓相混淆。侯哲安也认为作为己姓之分支的董姓,在今山西一带。由此可见,昆吾从河南中部向北迁徙,其后裔由濮阳分至山东、晋南、河南北部一带。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昔有叔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川,夷氏其后也。”可知,董姓为帝舜赐姓,叔安之后,董姓国先有豢龙,后有夷。豢龙亡于夏末之时,夷被成汤伐灭。李学勤先生考证其地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当是。

彭姓。彭姓始封为大彭,地在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大彭的别封豕韦,简称韦。《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矣。”豕韦也为商伯,其地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或言其灭于商汤,或言其灭于周。彭姓的另一别封诸稽,李学勤先生认为应在南方,具体位置不知。

秃姓。秃姓舟人,也为彭姓分支。《国语·郑语》载:“秃即舟人。”韦昭曰:“秃为彭之别封。”秃姓舟人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姓。姓分为邬、郐、路、阳四支。邬,《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王取邬刘之田于郑。”《左传》庄公二十年载:“王及郑伯入于邬。”可见邬在河南新郑一带。郐亦作桧,李学勤先生称其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北五十里。阳可能被晋灭亡。《左传》襄公十年载:“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于……遂灭阳。”阳在山东峄县南部。姓郐人长期立国于祝融故墟新郑西北一带,徐少华先生考证,姓郐人春秋初年为郑所灭;鄢在新郑东南的古鄢陵一带,与郐同时灭于郑,阳几经迁徙,春秋晚期一度灭于晋,后又复国,作为附庸长期存于楚境。路姓则无考。由此可知,姓的大部在河南新郑一带,有少数分支迁徙到山东西部。

曹姓。曹姓又分邾、莒两支。据李学勤先生考证,邾姓原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一百二十一里,后迁至山东邹县东南二十六里,是非常正确的。《世本·三皇世系》载:“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生六子,……五曰安,是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可知邾国为曹姓,出自陆终。《公羊传》隐公元年载:“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曹姓之邾在周初受封于东土,后在西周中后期分衍出小邾,活动于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一带。近年来,小邾国的考古材料不断刊布,其族源也更加清晰。小邾国受封于西周晚期,活动于今山东枣庄市一带,后灭于楚。曹姓之莒在今山东莒县,很可能被楚国所灭。

斟姓。斟姓亦为曹姓之分支,韦昭注其“无后”。

芈姓。芈姓分为夔、越两支,均为楚国所分封。《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耐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楚为芈姓,其王族是祝融八姓之一的季连之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并“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楚之远祖也……夔,楚之别封,故亦世绍其祀。”可见,楚人视祝融为自己的先祖。夔、越二地均在今湖北秭归一带。

综上所述,祝融八姓大部分分布于今豫中、鲁西、鄂北一带,形成环处中原的局面。八姓在繁衍、分化、發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迁徙情况,例如己姓昆吾从河南中部向北迁徙,其后裔又从濮阳分居到山东西部及晋南地区。姓的中心在新郑一带,一部分迁移到山东西部。从地域分布来看,祝融八姓中其居住地与晋南相关的,只有己姓昆吾的支系。

从以上论述来看,祝融八姓中只有己姓昆吾在晋南一带发展过。但是八姓中的个别部族,仍与晋南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一,晋南是夏朝的起源地。郭沫若先生曾指出:“夏人的中心活动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和其他的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而考古和相关文献资料也证实,山西汾水流域南部附近是夏族建国前后的发祥地,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伊洛河流域则是夏建立王朝直至夏被商汤灭国的中心地区。张光直先生也曾说过:“三代中第一个朝代于晋南崛起,以及后来商、周的发展趋势都与此有关。”昆吾作为夏的方伯,早期跟随夏族活动,自然于晋南一带发展壮大。

其二,晋南一带是一个富有战略性资源的地区,不仅拥有铜矿资源,还有华北地区最为丰富的盐矿。钱穆曾考证,中国古史传说中黄帝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尤于涿鹿,两地均在山西解县盐池附近。商王武丁时期曾频繁征伐晋陕高原的敌对方国亘方、土方、工方、基方等,大多是为争夺晋南一带的铜矿资源。晋南一带虽多山,但汾水、沁水在此穿过,适宜耕种,便于生存和繁衍。

其三,祝融氏部族具有戎狄鬼方氏的血统,而鬼方的活动范围在晋南一带。《大戴礼记·帝系》:“吴回生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氏产六子;孕而不粥(育),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陆终是祝融八姓之祖,娶了鬼方氏之妹女。女,当是来自戎狄之族的鬼方氏,属于姓女子。王国维先生认为,“《世本》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帝系》及《水经注·洧水》条所引作女,《汉书·古今人表》作女溃,而《史记·楚世家》索隐与《路史·后纪》所引皆作女,鬼、贵同声,故字亦通作馈,则女、女疑亦女、女隗之变……、二字其音与、隗绝近,其形亦与、隗二字变化相同,或殷周间之鬼方已以为姓,作《世本》者因传之上古也。”由此可知,女即女,当为姓戎人之女。

鬼方是上古时期北方地区的一个狄族,其为姓之族或“姓的方国”。“”,文献多作“”。《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杜预注:“咎如,赤狄之别种也,隗姓。”《史记·晋世家》“狄伐咎如”句下裴《集解》引贾逵亦曰:“赤狄之别,隗姓。”《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曰:“北有……潞、洛、泉、徐蒲。”韦昭注:“皆赤狄,隗姓也。”王国维认为“春秋隗姓,诸狄之祖也。原其国姓之名,皆出于古之鬼方。按《左传》‘凡狄女称隗氏’,而见于古金文中,则皆作”。商代的鬼方,主要活动在山西省南部、东南部一带。周代的姓国族,自王国维以来,学者多认为其源自商代的“鬼方”。陈也认为“赤狄,隗姓。姓即鬼方、猃狁之后”。“女()”当来自戎狄之族的鬼方氏,至于是鬼方氏的哪一支,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索。

祝融氏族人与鬼方通婚,表明其居住地与晋南相距不远。上文提到,祝融之墟在今河南新郑,也就是豫中一带,与晋南隔河相望,往来便利,通婚联姻是极为方便的。此外,作为鬼方后裔的怀姓九宗,也分布在晋国都城周围。随着晋南一带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近年来新发现的国、霸国,很可能同为鬼方支系及后裔。这也表示,商周时期姓族人虽经过迁徙分化,但其活动范围仍处于今山西南部、东南部,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陆终与姓鬼方之女存在姻亲关系,那么祝融八姓身上自然带有一定的鬼方氏血统。张正明先生认为:“鬼方是西北民族,后世有隗姓戎人,隗通,女即隗姓戎人之女。由此可知陆终部落联盟是同鬼方部落联盟通婚而繁衍起来的。”可见祝融部族与鬼方部族之间是存在密切关联的。据《史记·楚世家》载,吴回与陆终是黄帝集团中祝融氏的代表人物,这也说明早在帝喾时期,鬼方与中原的重要部落就存在联姻关系。据徐少华先生考证,“作为陆终(祝融)后人,也是楚人之祖的芈姓季连氏,其母族为鬼方氏大隗(),季连一系较祝融八姓中其他族人具有更为浓厚的戎狄鬼方氏血统”。这也说明芈姓楚人的族源及文化内涵与鬼方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祝融八姓及其后裔分布广泛,北及晋南、豫北,南及江汉,东及鲁西,西至秭归,延续到商周之时。祝融八姓的后裔具有一定的戎狄鬼方氏血统,其族源与晋南地区关系密切。八姓中以楚最为兴旺,《楚居》中记载季连初降于山,山即鬼方氏族人大隗()支系居住、活动的地方。楚人远祖陆终所娶的鬼方氏之妹女(),就是来自(隗)山一带的大隗族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博物总馆

猜你喜欢

祝融国语一带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喜贺祝融车登上火星
祝融胜共工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妈,你好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