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2-02-25王秀芬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让所有课程都与思政课相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是“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认同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对影响“课程思政”的要素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建立育人体系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让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本文通过阐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的意义,分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总体思路,进而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学创新
引言: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怎样能够将思想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研究的议题。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将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他学科是当前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当然这不是要放弃必修的思想政治课程,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以正规的思政课为主体,其他课程思政为辅助渠道,让思政教育不断的在学生的理念中强化,最终实现全程教育的目的。当然由于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还在不断摸索,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处理,各大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式,让“课程思政”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1.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的意义
1.1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导入能够实现高校课程育人资源的有机整合
高职教育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专业课和公共课划分开,可谓是泾渭分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样的趋势下成为了高职教育的“孤岛”,几乎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关联,思政教师只能单打独斗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摸索,因为与自己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上来看单纯的依靠课堂中的理论教学无法达到预计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稳步推进极大的拓宽了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的课程思政和传统的思政课程相融合,充分的调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形成全学科共同育人的趋势。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转变教学角色,从课堂中的主体变成课堂中引领者,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学生能取得多好的成绩,而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得到兼备且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在课程思政化的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需要与思政教师沟通,提升自身思政教学的水平和理论素养,思政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也应该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挖掘本专业中的思政要素和德育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授,实现价值观的引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有利于将各个学科的人力、物力、财力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分配,将之前学科的“孤岛”成功的连接起来。
1.2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导入能够实现育人与育才、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
高校是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力资源的重要责任,在大学期间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一所高校都需要面临的问题,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就是从根本上解释了这个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高校把育人的重心放在了专业教育的层面,渐渐的把学生的立德树人的培养宗旨边缘化。从一定层面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远大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被淡化会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强大的理念作为支撑。课程思政完美的实现了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专业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也能够围绕立德树人的理念,实现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导入让教育的过程变得隐形,不是采用学生抵触的耳提面命的教学方式,而是创新育人新模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认知,专业课中的思政思想的引入能够更好的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结合,保证了人才教育的质量。
1.3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导入能够强化专业课的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技术性比较强,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于专业课程的共鸣。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指引下,专业课教师需要在课程中增加思想政治的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意识到学习的价值,让学生知道现在学习的专业技能是未来走上社会的筹码,自觉的在课堂内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课的授课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升。另外,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还能够增进学生对专业课吸收效果。课程思政不是用思想政治的内容去替代专业课内容,而是在专业课中去挖掘能够育人的要素,让专业课更加的多元,让学生对专业课程更加感兴趣。例如,在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课中可以多融入地域文化,本地优秀的营销企业家等,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来对课程引入,这就会让专业课更加的与学生的生活相契合,增加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的联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中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保证了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要求专业课教师既需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还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总体思路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环境也日新月异,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是符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在摸索这条全新的思政教育之路的过程中要坚持 课程的标准化,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真实的教学效果。
2.1树立系统的育人理念,构建“一核四层、四维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全面分析每个思政教育环节,整合课程内容、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学校建立统一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所有岗位人员责任制,提高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教学能力。为了将学习融入线上线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系统的双线整合理念。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院系、专专业和教研机构对思想政治課程的实施进行科学的规划。学校高层负责总体规划、院系负责中间衔接和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定思想政治实施计划、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规范,教育研究室应组织课程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系统的设计能够让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更加彻底的贯彻下去。
2.2搭建多元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载体,建设课程思政教师共同体
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需要更多的平台为其教学系统保驾护航,一般来说需要以课程建设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辅助和补充,从而完善整个教学体系。具体实践上学校需要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领导的小组,全面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改革。学校设置了相关课程设置,组织教师专项培训、交流讨论、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竞赛,提高教师的课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对所有专业课的育人功能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从新生入学到专业实习,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思政教学内容,在专业课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思政要素的融入也不断的升级。这样多平台的支撑,能够让学生的人格完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3课程思政的贯彻实施需要创建奖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评价系统
课程思政的贯彻实施需要建立课程的思想政治激励机制和奖惩分明的适度机制。具体来说将课程和教学资源结构的思想政治特性融入学校质量保证技术建设工程,优先开展教学绩效政策评价、岗位说明书推广、奖品评优等工作。建立起恢复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过程控制机制,对课程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和完善性的反馈,更加动态的适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课程中的渗透,创造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
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3.1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
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输出渠道。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讲授的两课和形势与政策都是显性教育。隐形教育的实施一般在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课程的层面。这种联动就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典型了基础。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既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有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灵活的方式展开。首先学校要组织课程开发的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专家团队先将思政教育的宏观理念梳理清楚,专业教师先从自己所讲授的学科出发,找到适合挖掘的思政要素,思政教师则用更为专业的视角对专业教师找到的思政要素进行深化,将不规范的语言转变成为专业的思政语言。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也需要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在最终成绩评定的时候,除了在专业课技能操作上根据表现给与一定的成绩外,还需要给与学生德育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除了有专业领域的收获,还有德育方面的幸福感。其次,学校也应该为课程思政的落地执行体型保障性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课程思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逐渐展开的过程中师资培训、人才交流等方面都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对课堂教学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定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学校评优等环节,对课程思政教学表现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就会有动力,也保证了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从而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3.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打造课程思想的精品项目品牌
实践育人平台的搭建一般需要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向上着手。校内的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平台需要全面的落实实践育人的教学改革,整合能够利用到的教学资源,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课程思政的框架机构。具体来说,学校在课堂的主渠道授课外,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将社团表现和志愿服务表现纳入到学生的考评机制中来,在期末评优的环节中第二课堂的表现也成为考评的重要因素。校外的实践项目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布置的方式来给学生强化“育人”的内涵,专业技术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通过项目将理论和实践串联起来,打造精品的课程思政项目,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就会成为良性的循环,为接下来的课程思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課程思政的育人体系构建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信息的敏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形的教育体系,不管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教师都不应该把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思政的理念融入进去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果。具体来说,目前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几乎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的,所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天然的敏感性,尤其是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涉及到未来的就业和生活,大学生的关注度就会更高。专业课教师不能闭门造车,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与学生有更好的交流。高校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来提升和改善自己的教师队伍,让学校的师资力量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专业教师也需要具备思想育人的能力,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思想政治育人的关键点和影响要素,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教育。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加强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机制,调动全校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最终营造出良好的思政育人的教学环境。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利用专业课程实现全面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摒弃掉固化的教育思维,坚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目前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探究[J]科技视界.2019(13):139-141.
[2]顾晶.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思想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析 [J]青年与社会. 2019(03):176-176.
[3]马春影.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02):106-109.
[4]宋艳萍.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3):92-93.
作者简介:王秀芬(1979.02)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一核四层、四维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批准号:2021JXY124)、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项教学课题——抗“疫”育人元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ZJXHSZ2021Y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