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饭店,苏州河口的沧桑老人
2022-02-25张林凤
张林凤
不沉之船
上海开埠后建成的浦江饭店,饱经世事变迁,犹似一位仁厚睿智的老人,毫不张扬地记载欣赏北外滩的日新月异。我曾无数次地在黄浦路、北苏州河路、大名路、苏州河和黄浦江两河相交處行走游览,浦江饭店就静处在外白渡桥北堍,毗邻上海大厦。这是一方风水宝地,被誉为“苏州河口的不沉之船”。它打量着匆匆过客,见证周边“别人家”的故事,只有你走近它、欣赏它,才能读懂和感受它特有的华彩和经典。今日的浦江饭店,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似一首经典永流传的乐曲,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的优美弧线上,向着波涛滚滚的宽阔水域低吟浅唱、高歌豪放。
浦江饭店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黄浦路15号,前身即礼查饭店。1843年上海开埠,临江靠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吸引大批外国冒险家从世界各地汇集到这里。一时间,上海县城里高鼻梁蓝眼睛的西洋人越来越多,国内的商家巨贾也纷至沓来,他们在尚显荒芜的滩涂上忙碌奔波,实现着淘金梦想。码头变得繁忙了,街道开始拥挤了,而适合他们的住宿地却没有,有的只是传统的客栈小旅店。
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Astor House Richards)也是到上海冒险淘金者中的一员。礼查饭店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但它的创办人却鲜为人知。直到近年美国著名记者、报人鲍威尔先生的回忆录翻译出版,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家著名大饭店的老板居然是一位船长,一位在海上漂泊了大半生的船长。而且奇怪的是,在饭店创办初期的七八十年里,经理不知换了多少茬儿,但他们基本上都是船长。
再说慧眼独具的礼查,在上海的淘金中很善于发现商机,于1846年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礼查饭店(Richard’s Hotel),这就是上海最早的一家设备先进的专业旅馆。
1856年,苏州河上外白渡桥的前身“威尔斯桥”建成,苏州河南北变通途。礼查看好苏州河北岸的发展前景,翌年,他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桥北侧河边一块面积为22亩1分的荒地,也就是现今的黄浦路15号,建造了一幢二层楼外廊式西式饭店。3年后,他将礼查饭店从金陵东路外滩迁移到这里。
礼查饭店经营状况良好,外国游客逐年增多,于是在1903年,饭店进行改建。1906年上海制造电气公司获准在上海创办有轨电车,需铺设跨越苏州河的轨道,外白渡桥要重建,工部局要求礼查饭店让出部分土地,用于修建外白渡桥引桥。而此时,新造的汇中饭店在一河之隔的南京东路外滩傲然挺立,给礼查饭店经营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争夺游客,礼查饭店经营者忍痛拆除饭店,重新建造一幢更高档的旅馆,于1910年竣工开业。
新的第三代礼查饭店共设有客房200多套,是当时远东设备最现代化的豪华饭店之一。饭店上下可乘电梯,客房有电话,24小时供应热水,各式设施一应俱全;还设有阅览室、弹子房(即台球厅)、酒吧、理发室;并配有汽车、摩托车、马车出租,成为上海最舒适的入住宾馆。大凡重大的社交典礼、娱乐交际都在这里举行,国外的新鲜“玩意儿”和国内的时尚风气都在这里发端。新的礼查饭店客流量日趋递增,又于1920年增建了新楼,礼查饭店逐步形成现今的规模和格局。
礼查饭店除软件应用服务不胜枚举,其建筑风格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是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有1.57万平方米;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砖木结构,总共有6层。底层为券式门窗,二楼以上挑出阳台,三四层之间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建筑西侧转角处为半圆形,顶部有穹顶塔楼,以半圆形为底点,这幢建筑呈V字架构,凹凸有致的外立面立体感极强,显得典雅大气又威严庄重。
饭店的内部更具魅力:穿过主入口,有铁铸框架的大雨篷,即是饭店的大堂;矗立的爱奥尼克式立柱,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向你致意;柚木的护墙板以深褐色为主,折射出古典庄重的氛围。饭店内共有大小餐厅9个,其中孔雀厅最为高俊华美,拱形穹顶,每根柱子上有美丽的欧洲古典人体雕塑,法国风格的彩色玻璃折射出迷人的光彩,可以容纳500人同时用餐或者跳舞。老楼的中厅有着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复兴式旅馆建筑原貌,步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中世纪的欧洲古城堡。
数不尽的“第一”
礼查饭店能够名扬四海,并非仅靠颜值这么“肤浅”。我还是先为读者罗列其建成后创下的各种“之最”。
其一:“西侨”在上海创办最早的饭店。礼查饭店创建于1846年,是上海饭店行业的“大哥大”,中国豪华西式饭店的“鼻祖”,被誉为“远东第一酒店”。
其二:中国交谊舞的发祥地。1879年,时任上海署理道台的蔡钧,为庆祝慈禧太后寿辰,在礼查饭店的孔雀厅举办盛大交谊舞会。宾客如云,各国驻沪领事、旅沪外国商人,前来观赏的中外名流、佳媛挤满大厅。这次盛况空前的舞会,开创了交谊舞在上海的先河,由始交谊舞在上海盛行。
其三:上海第一批用上电话的饭店。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开通上海第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仅有20多家用户,其中大多数是外商银行、洋行、饭店,每部电话机的年租金为150银圆,礼查饭店是第一批用上电话的。及至1901年,上海第一本电话簿上礼查饭店的电话号码是“200”,是上海最早使用现代电话的。
其四:上海首次亮灯地之一。1882年,英商在虹口成立上海电光公司,7月26日准备了15盏弧光灯进行试燃,礼查饭店被分配到7盏,饭店里4盏、花园里3盏,2000瓦的钨丝灯泡亮起的一刻,众人啧啧称奇:“奇异的自来月。”第二天《申报》头版报道:电灯光灿,观灯者人流如织,无不万分诧异。
此后仅一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向租界供水,礼查饭店自然又是一马当先用上自来水。而早在1867年,礼查饭店已经开始使用由私营英商煤气公司向租界供应的煤气。如此,礼查饭店内的水电煤一应俱全,不但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客房内还24小时供应热水。
其五:首次在中国公映有声电影。1913年12月29日的报纸广告有一则名为《新到有声电影戏》的宣传:“美利坚博学士伊地臣(即爱迪生)创始电话及头等画片配置衬声机器,举凡滑稽、艳情、战争及世界时事均可传形传声,可谓出神入化,巧夺天工……”藉此礼查饭店的住客又增添一项乐趣,可以日夜观看来自美国的“有声”电影,票价有三档:头等2元,二等1元,三等5角。
东方魅力之窗
礼查饭店的豪华、舒适是无可挑剔的。在和平饭店耸起之前,它一直是上海甚至整个东方最有魅力的饭店。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礼查饭店成为了解近代西方文明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中外政要、社会名流、文化巨子的汇聚地,以及世界各地名人来到上海首选的下榻地。英国爱丁堡公爵、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将军、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夫妇等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上海城市进程中,大名鼎鼎的“祥生”汽车出租公司创办人周祥生,也与禮查饭店有深厚渊源。周祥生曾做过礼查饭店的侍应生,他聪明伶俐,勤勉好学,利用每次为洋人雇车的机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并熟悉了出租汽车业务,从而萌发自己创办汽车出租公司的愿望。机缘巧合,他用意外获得的一笔钱加上借款,买下一辆日制的“黑龙牌”旧汽车,开始经营汽车出租业务,开创了中国人经营出租汽车业的先例。
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当年的入住,更为礼查饭店增添了一道“红色景观”,成为后人学习党史的“打卡地”。
那是1973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陪同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上海,讲起这段数十年来从未提及的绝密往事。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遭到屠杀,周恩来被悬赏两万大洋,上海的中共组织被迫全部转入地下。几乎同时,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员亦遭遇大肆捕杀。此时,邓颖超因难产后身体没有恢复,住在广州的医院里。周恩来用“伍豪”化名登报找她,要她速来上海。在医护人员的掩护下,邓颖超连夜登上前往上海的轮船。
5月1日,邓颖超抵达上海。鉴于当时上海严酷的白色恐怖,根据党组织的决定,西装革履装扮的周恩来携身穿华贵旗袍的邓颖超,俨然一对富贵夫妇入住礼查饭店。
1973年到上海,邓颖超向陪同人员讲述了这段往事:“礼查饭店是一家高级饭店,当时住的都是外国人和高等华人。我们住进去后也要充阔佬,恩来穿的是西装革履,我身穿旗袍足蹬高跟鞋,冒充阔太太。”
周恩来、邓颖超当年居住在三楼拐角处的311室。如今,这间复原后的民国时期礼查饭店的老客房里,四壁是绿底金花的繁复纹样,镶有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语录,床边放着两个手提箱,装有乔装富商、富太太所穿的西装华服。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礼查饭店隐蔽的日子里,只能驻足窗前透透气,观望对面的苏联领事馆(现为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或眺望黄浦江上往来的船只。注视着附近通往世界的码头,心中激荡着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思绪。直到1927年5月中下旬的一个晚上,周恩来由一位交通员悄悄带到虹口的码头,化装后搭上英国轮船,隐身三等舱里前往武汉。两个多月后,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打响……
与上海所有著名建筑一样,礼查饭店也经历了百年沧桑。饭店的经营者、管理者换了一茬又一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英美人士闻风而逃,来不及逃走的大都被日本人关进了设在浦东的集中营,或是苏州河边的“大桥监狱”。礼查饭店被日本人占据,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收回。
1954年4月19日,礼查饭店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先后作为华东纺织管理局、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办公地点,以及海军家属、茶叶公司职工、棉纺公司职工的宿舍。1959年5月27日,礼查饭店更名为浦江饭店,重新对外营业,成为上海市政府下属的高级招待所,负责接待外宾和华侨旅客,各类重要会议也在此召开。
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也是在此挂牌的。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接手浦江饭店,其中的孔雀厅经过4个月的紧张装修,变身为证券交易大厅。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孔雀厅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值得见证的一个历史性时刻。这天,浦江饭店门前人群如潮涌,标志着上海证券市场的新生。当年的证券流通就达22亿元,浦江饭店也成为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历史见证。
如今,当人们再次踏访浦江饭店时,这里已是“中国证券博物馆”,但它依然不吝热情地接待来自各方的参观者,化身为上海一首经典悠扬的时代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