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轧钢工,千锤百炼证此身
2022-02-25韩爽爽
韩爽爽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2/03/25/qkimagesddgrddgr202203ddgr20220308-1-l.jpg)
出头鸟
2021年4月27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动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郭鹏站在参会的人群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灯光照在他胸前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折射出熠熠光芒。
25年,郭鹏从一名技校生,走上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领奖台,在质疑声中走到了行业最顶尖的位置。这一刻,时光逆流,记忆回转。
1996年,18岁的郭鹏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本钢技校毕业进入本钢板材热连轧厂,成了一名一线轧钢操作工。入厂第一天,郭鹏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见到了厂里的大牛人时速德。
“时师傅是厂里第一个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人,在我心里,他就是神,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那时就想,以后要能达到他一半的高度,就心满意足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在年轻的郭鹏心中生根发芽。
1997年,是郭鹏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一年,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至此,中国钢铁业开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此时,18岁的郭鹏还没意识到,他的职业梦想将在板材热连轧厂这个平台上,在中国实现钢铁强国梦的时代大背景下,一步步实现。
时速德要收徒的消息,像一枚深水炸弹,在厂里炸开了。想拜师的人,能从车间排到厂门口。时速德挑选徒弟的标准非常严苛,首要的条件就是要能吃苦。厂里盛传他培养徒弟的方式堪比魔鬼式训练,所以不少人心里渴望,却顾虑重重。郭鹏则毫不犹豫地做了“出头鸟”,在他看来,高标准严要求更像是考验,如果没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如何走到想去的终点?
刚拜师的那段日子,郭鹏每天过得胆战心惊。“师傅要求太严格了,操作上犯错,一点儿情面都不留。我们操作时,他就站在旁边看,一犯错,大手一下子就打在我们手背上。20多岁的大小伙子,当众被师傅打,眼泪真就搁眼睛里转,也不敢吱声儿。”郭鹏说,那时,他们常一边操作一边偷瞄师傅,師傅脸色没变,就说明干对了。要是一回头,师傅两眼瞪得溜圆,那就是离挨揍不远了。如今,郭鹏站在徒弟们的身后,看着一个个偷偷瞟过来的眼神,不禁会想起当年的自己。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钢铁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中国钢铁产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高精尖产品稀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各大钢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开始大规模改造,本钢热轧生产线也不例外。
技术升级改造给郭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当时,计算机还未普及,厂里会计算机的没几个,郭鹏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出色的计算机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郭鹏很快受到厂里的重视,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各种优质资源、发展机遇都向他一股脑儿地飞来。就在他飘得有点儿找不着北时,却意外发现,年近50岁的时师傅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甚至还很快掌握了英文的计算机操作界面。这像一个重重的巴掌,拍在了郭鹏的脸上,“一下子就把我打醒了,在技术钻研上,永远不能满足,你觉得自己很牛了,其实只要稍微停顿一下,别人就把你超过了。”这个道理,郭鹏始终铭记。
美国学艺
1979年,本钢在本溪太子河畔建起了一片新厂房,板材热连轧厂1700生产线自此诞生。那年,刚满一周岁的郭鹏,第一次被母亲抱进本钢厂区。挤在人流如潮的上班大军中,路过正在建设中的热轧1700生产线,他被送进了热连轧厂的保育室。自此,他的整个童年都在工厂大院里度过。
在郭鹏的童年记忆中,热连轧厂职工多、效益好,生产线壮观、漂亮、无可匹敌。直到参加工作后,他才知道,其实这条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生产线,由于建设时设备不配套、技术不完善,存在很多技术缺陷,而升级改造的重任就落在了他这代人身上。
2001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钢与德国SMS公司、美国GE公司等厂商合作,对1700生产线实施大规模设备现代化升级改造。
与外企合作,就要先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派谁去学?作为年轻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郭鹏被选中了。
消息一出,引发了很多质疑。“他上班才三年,还是个技校毕业的,凭什么是他?”“他能行吗,去了能学会吗?”议论声纷至沓来,连郭鹏自己都迟疑了。这时,父亲的一番话点醒了他:“你管不了别人怎么说,只有把工作干好了,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让人无话可说。”
就这样,21岁生日当天,郭鹏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虽然是第一次出国,却丝毫没有出游的兴奋,郭鹏清楚,作为本钢派出的唯一一名卷取工艺及人机交互界面操作的培训人员,他不仅自己要把技术学精学透,还担负着回国后对厂内操作工的培训任务,他如果学错了,整个厂就全错了。
“那种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要是回来设备转不起来,我怎么和大家交代?”培训的近一个月里,郭鹏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心扑在技术钻研上。课程全部是英文教学,恰逢随行的翻译又突然病了,上课时,郭鹏只能硬着头皮,用不太熟练的英文和老师交流,一边说一边比画,出了不少洋相。可郭鹏丝毫不在意,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设备能按预期运转,他出多少洋相都行。就这样,短短三周,郭鹏瘦了一大圈,随身带的英汉词典都被翻烂了。
回到本钢后,郭鹏不敢耽搁,立刻投入到操作工的培训工作中。2001年,1700生产线完成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实现了由人工半自动控制到自动信息化生产模式的转变。站在火红的1700生产线旁,郭鹏有些出神。“我和这条生产线一样,有点儿固执,不肯认输,越是不被看好越要证明自己。”
“顺风耳”绝技
“参加工作后,我坚持半工半读11年,就感觉自己不念书不行,如果理论跟不上,就不能真正掌握生产奥秘。”回忆起那些24小时学校、工厂轮转的日子,郭鹏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坚持。
为了跟上生产线的快速发展,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郭鹏就报考了东北大学计算机专科函授班,白天上课,晚上上班,几乎24小时连轴转。与此同时,本钢板材热连轧厂也由1700一条生产线扩充到了1880、2300三条生产线。生产线新建一条他跟踪一条,难题出现一个他攻克一个,日积月累,练就了一个“顺风耳”的绝技。
2019年12月的一个晚上,时任轧钢首席操作的郭鹏,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值夜班。“咚、咚、咚……”远处生产现场轧机运行的声音像鼓点一样有节奏地传来,他立刻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抄起电话打给轧机中控室的操作员:“喂!轧机怎么了?是不是出现问题了?”
“精轧机组运转正常。”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对,马上全线停轧,去粗轧机现场看看!”放下电话,郭鹏抄起对讲机和手电就往现场跑。
“R2下支承輥啃辊了。”先跑到现场的操作人员反馈,经过检查,他们发现R2粗轧机传动侧辊箱轴承“研死”,差点酿成大祸。“幸亏发现得早,温度还没有升高,再轧制两块钢,不仅整个轴承箱要报废,生产线都要停了。”郭鹏同样惊出一身冷汗。
“你在办公室咋知道现场有问题的?神了啊!”一旁的工人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郭鹏却淡淡一笑,没有答话。他与生产线朝夕相处了20多年,对这位老朋友的了解,可能比他对自己的了解还要深刻。
如今的本钢板材热连轧厂,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远销国内外,而郭鹏,也已成长为行业顶尖的技能人才。可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不如企业职工队伍整体能力强。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技能人才后,郭鹏反而觉得找不到方向了。
“热连轧厂成立30多年了,积累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得有人总结,让宝贵的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厂领导的一句话打开了郭鹏的心结。2011年,以郭鹏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有8名驻站大师,个个都是通过辽宁省冶金行业技能大赛过关斩将历练过来的,郭鹏说:“我们有共同的愿望,就是通过工作站发掘职工中的人才,帮助他们快速提升。”
工作站内每个月都会开展培训活动,为了把技术经验传递到最一线,让职工们学习到真本领,郭鹏带领驻站大师们费尽心思研究培训内容,还自行编程设计了一套模拟一线生产操作HMI系统,把生产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逐一讲解。
“师傅是我心中的‘天花板’,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去了很快就能找到症结。我要是能有他一半厉害,这辈子就算没白干。”徒弟栾崧琳毫不掩饰对郭鹏的崇拜,就像18岁时郭鹏对时速德那样。25年,郭鹏终究凭着一颗匠心,活成了自己最初期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