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 那个一直在高考路上的唐?吉诃德
2022-02-25
唐尚珺,1988年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以种甘蔗为生,父亲前几年因病去世,母亲现在也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而已经33岁的唐尚珺,还是一名高中生。
看过纪录片《高十》的朋友都知道,2021年6月的高考,已经是唐尚珺人生中的第十二次高考了。
12年,从技校到“985”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却只有372分,只能上南宁的技校。父母希望他珍惜这次机会,所以虽然家境不富裕,但依然筹钱给了他学费。
但是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唐尚珺并不甘心,他偷偷地带着父母给他的学费去钦州二中复读了,自此拉开了复读的序幕。
在不断的努力下,唐尚珺的高考成绩也节节攀升,由不够本科线到超过一本线,也考上了一些好大学,考上的学校中不乏“985”或“211”这样的知名高校。比如,2014年他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考上了吉林大学,2016年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考上了广西大学,2019年考上了重庆大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令很多普通学生向往的院校,唐尚珺都选择了放弃,一直征战在复读和高考的路上。
唐尚珺的高考路:
2010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没有达到本科线;
2011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分数略超三本线;
2012年第三次参加高考,成绩刚好过二本线;
2013年第四次参加高考,过二本线几十分但没报好志愿;
2014年第五次参加高考,过一本线,考上西南政法大学;
2015年第六次参加高考,考上吉林大学,但不接受专业调剂;
2016年第七次参加高考,成绩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因家庭变故放弃;
2017年第八次参加高考,成绩只有570分,考砸了;
2018年第九次参加高考,成绩619分,继续复读;
2019年第十次参加高考,成绩646分,放弃重庆大学;
2020年,继续复读;
2021年,高考成绩591分。
他也因此被网友称为“高考钉子户”“高考专业户”。
虽然唐尚珺的毅力令人钦佩,但我们也很好奇他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复读,毕竟他考上过很好的学校。
唐尚珺复读的原因
认知的局限
唐尚珺一直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状况,因为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太苦了,并且父辈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走出农村,拥有更好的生活。
但在长辈的认知里,世界似乎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大学。
而唐尚珺的父亲也在他心中种下了“要想有出息,还是要去北京这种地方读书”的观念。
于是,唐尚珺将读北京的名校当成了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但因为自己的能力与北京的名校不匹配,所以他没向别人透露过心声。
对于自己曾经走的路,唐尚珺也有反思,他说:“如今看来,这是很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为所想,付出多一点,心甘情愿,但接触到的东西太少,认知太狭隘。”
性格偏执拗
据《高十》导演何汉立,也就是唐尚珺的初中好友回忆,初中时他和唐尚珺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们从早上7点开始走,一直走到了没有人烟的野外,当时已是中午12点。何汉立不愿再往前走了,如果就地返回,他们还能在天黑前返校,但是唐尚珺还想一直走下去。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同的性格,两个亲密的朋友后来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
何汉立上了所二本院校,毕业后幸运地留在广西电视台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过上了世俗意义上的好日子。但是唐尚珺一直闷头走在高考复读的路上,像唐·吉诃德一样,33岁了还是一名高中生。
逃避现实,迷失于复读学校开出的诱人奖金
很多人都很好奇,复读是需要学费和生活费的,唐尚珺是怎么做到十几年都在复读的?
其实唐尚珺2014年过了一本线后,学费就全免了,每月还能领到400元的伙食费。而到了暑假,他也会出去打工赚点钱。
2016年,唐尚珺考了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是父亲生病了。看到南宁某中学600分以上复读奖励10万元,第二年考上清华大学再奖励60万元的宣传后,他心动了。
唐尚珺在南宁某中学入读之后,学校在清明节之后如约打给了他10万元。另外,学校每个月还给他2000元的生活费,并为他配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公寓是和老师一样的待遇。
2019年,他又去了百色某中學。学校奖励了他5万元,他吃饭不要钱,而且每个月的生活费是1500元。此外,他还能报销回家的车票。
此后,复读就成了唐尚珺唯一的选择。他逃避现实,迷失于复读学校的奖励。
唐尚珺,到底想要什么?
唐尚珺学的是理科,2021年他考了591分,志愿填了广西大学,但他仍然放弃了。
虽然追逐梦想势必要付出代价,但是青春年华不应该只有高考,眼睛不应该只看到复读学校的那点奖金,做人不能如此固执、自私!人生,可以有很多追求。
唐尚珺的确很努力,也很聪明,但高考成绩还与天赋有关,如果一个人考了十几年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是不是也从另一面证明了他的天赋和极限已经在这里了呢?
高考的确是寒门学子通往成功的阶梯,但不是唯一的阶梯。已过而立之年的唐尚珺如果还把自己当成一个高中生,不愿意走出舒适圈,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未来的路,也将越走越窄,那么坚持复读的意义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