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重的文化底蕴,隽永的哲理意味

2022-02-25樊星

书屋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陂教育家中华

樊星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作为民国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出资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与民国时湖北第一所由教育部获准注册的大学,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华大学创办人陈宣恺(1847—1917)、陈时(1891—1953)父子倾家兴学,尤其是辛亥志士陈时倾注毕生心血,非议不予理睬,困难不改其志,官禄不动其心,办学时间之长,在海内外影响之大,为近世所罕见,享有“具有民族气节的清苦教育家”之盛誉。

只是,中华大学本应留下的,寄存在宜昌的六百余件档案与物品,在烽火岁月西迁的过程中,被日军炸毁而残缺不全;再加上武昌校区的档案也遭到战乱与动乱的焚毁,给历史留下了诸多遗憾。好在教师出身的作家裴高才先生,为追寻陈时这位杏坛巨匠的历史足迹,多次穿梭于海峡两岸多个省市,打捞“死档案”、抢救“活档案”,发掘了一批稀见史料,还借鉴了其他方家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由此形成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再现了陈时倾家办学并治校传奇的全貌。是作经台北《传记文学》长篇连载,在海内外引起了共鸣。旅住澳洲墨尔本的华人史学家与作家郭存孝先生读后致函《传记文学》云:“裴先生挖掘史料有功,为现代杏坛巨匠谱写新传,稀见史料纷呈,可感可叹!”继而,高才兄与陈齐博士又在连载稿基础上,补充、完善形成了《中华大学校长陈时》。

千年古邑黄陂,是一座文化富矿,也是孕育教育家的摇篮。从这里飞出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又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多年来,高才兄在努力发掘乡贤文化、钩沉本土名人行状方面不遗余力,成果丰硕。从古代教育家传记《程颢程颐传》到当代海外华人教育家传奇《田长霖传》,从《首义大都督黎元洪》《为民喉舌·范熙壬传》《“铸剑”先驱·蔡以忱》《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那样的名人传记系列,到乡贤文化“史记”《无陂不成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木兰传说》那样的民风研究成果,都为武汉历史文化与悠悠荆楚文化研究,乃至中国教育史平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常言道:“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那里的“九老十八匠”为求生浪迹四方,也把黄陂人吃苦耐劳、凭手艺到处创业的精神带去了各地。然而,黄陂人的厉害不止于此。那里古有花木兰传奇,后有黎元洪、蔡济民等为民国开国建立奇功,是黄陂人尚武精神的体现;那里还有儒学大师程颢、程颐留下的足迹,也是科学家、教育家田長霖,文化名人胡秋原,诗人曾卓、绿原的故乡,汇聚了黄陂人崇文的灵气,一直回荡不息。在这些黄陂人身上,集中了“惟楚有才”的心劲、建功立业的实力。“黄陂文化”因此显得元气充沛、活力四射。现在,高才兄联手陈齐历时数年,三易其稿,写成了这部文史交融的巨著《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为黄陂、为湖北文化史新添了一页,可喜可贺!

开卷所见,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先生生逢乱世,曾留学日本,后投身武昌首义,弘扬了尚武精神。民国建立以后转向教育兴国,在其父创办的“中华学堂”基础上办起了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惨淡经营、成就辉煌,一直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在长达四十年的动荡岁月中,培养出经济学家王亚南,革命家恽代英、林育南、陈潭秋、陈昌浩,文学家张光年、书法家王遐举等英才俊彦,谱写出楚魂新篇,享有“南陈(时)北张(伯苓)”之誉,真了不起!

由此联想到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裔及亚裔大学校长的科学家田长霖,还有曾任复旦大学与暨南大学教授的胡秋原,可以看出黄陂人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热忱,与教书育人事业的深厚缘分。

我也由此想到了“有教无类”的孔夫子、修复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行乞兴学的武训、创办过多种实业和多所学堂的张之洞,还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这一缕各行各业人都注重教育的心力,从古到今,延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绵绵不绝,令人深深感动。

主人公在战乱年代里办学,其艰难万苦,可想而知!到了现代化兴旺发达的今天,那些教育家前辈育才的远见与能耐,才大放异彩。他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他们的道路,值得研究。

关于陈时先生的事功,我们知道得太少太少。读了《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这部传记文学作品后,我看到了那条老一辈教育家走过的不平凡之路——从小受家教熏陶,心田中洒下程颢、程颐的精神雨露已见前缘;加上作者对黄陂历代先贤办学传统的爬梳,又理出地缘文化精神的脉络。于是,家教与乡学为教育家(还有其他英才)的成长打好了基础。在时代的巨变中,又接受了新学的滋养,并得留学机缘,负笈东瀛,这也是那个年代许多志士仁人的共同选择。

传主拥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有西学的新知,更加革命风云的影响,以及与众多志同道合人士的各种交往,一切因缘际会,归结为创业的雄心壮志。尤其是对于日本现代教育的情有独钟,使主人公在多元的格局中选择了献身教育。这便是大时代中的个性选择了。作者写出了历史背景的深远、历史机缘的巧合,也就写出了教育家成长的偶然与必然。于是,一部名人传记也就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有隽永的哲理意味。

办学不易,一如办实业、闹革命,都不易。是作披露,民国肇始,陈时目睹政坛上的种种乱象后,决定弃政从教,矢志办学,他一度因此受到亲友的误解,乃至黑暗势力的诽谤中伤,但他毫不动摇!那股倔强是许多成就事业者的基本心理素质。从不惜倾尽家产筹措办学经费,到四方延揽名师、殚精竭虑拉赞助,脚踏实地一点点积聚着人气,终于逐渐产生了影响,得到社会认可;再经几度风雨硝烟,仍然矢志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办学方针,走出了中国私立大学的独特道路,可谓“八面来风吹不动”“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现代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围绕着传主的这一主线,作者在海内外查阅了大量史料,在记录办学历程的同时,也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光影——从教授的收入多少到那些趣闻,诸如语言学大师黄侃受聘中华大学期间,讲课常常忘了下课时间;从教育家关心教职员工的特殊细节,又如传主每年为全校员工制作肖像铜版,并装在嵌有员工肖像与名字的木盒内分赠,到他办学报《光华学报》遭遇的坎坷……由此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五味俱全的浓厚生活气息。

由此可见,这本传记文学作品,不仅通过陈时这位教育家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彰显了主人公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楚魂(这也是荆楚文化之魂、黄陂的民魂吧),而且,因为重现了一个时代的乱云飞渡、生活质感,而成为了解那个过去时代的一扇窗口。

也因此,尽管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已经隐遁在了历史的烟云中,但传主排除万难、鞠躬尽瘁重教兴学的精神却留在了天地间,并在后来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道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

机缘巧合,我童年曾经在黄陂的军营中生活过,后来在武汉,又在汉口黎黄陂路住过几年。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我在华中师范大学求学、任教,长达十四年,因此对黄陂文化、母校的历史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一口气读完高才兄主创的这本传记文学作品时,我也觉得有一种因缘际会的欣喜感,一气呵成写了这篇感言。我也希望有缘读到此书的朋友能够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种感人的热忱、汲取为了事业努力打拼的力量。特别是在这个民间办学之风再度归来、各种私立学校已经遍地开花结果的年代,这本书对于有志于办学的人们,颇有激励与启迪的作用。

黄陂作为传统中国的缩影,文化底蕴深厚,作者从千年古邑写到武汉新城,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一批丰硕成果。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与文学艺术家像本文作者一样,关注人文乡土生态,不断涌现出更多研究黄陂文化、武汉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佳作!

猜你喜欢

黄陂教育家中华
教育家与儿童
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索——以武汉市黄陂河道治理工程为例
Aspi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iligence
一部城乡文化交融发展的乐章
津派教育家成长
传说的语言结构分析——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