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
2022-02-25徐建英
徐建英
马三愚是北邙山脚的马家坡人,祖上“下斗”。
他爷是掌眼,哪朝的墓,墓室在哪,入口往哪,但凡他掌过的,不差分离。可惜他爷走得早,一次探明墓,铲头触动机关,墓室坍塌,他爷再也没上来。
马三愚的爹也下斗,用他爷留下的平头铲。但大多时候,他爹在铁匠铺里,勒紧肚子,在一阵连一阵的呱呱声中大锤错小锤。
他爹找墓时,会教他踩点,教他怎么观草色,察泥痕,怎样用铲打眼,从铲上掰土看断碴儿,认死土活土。只是他爹的铲头常拖空,偶尔得些老罐老器,一家人连着半月脸上冒油。
如何让铲子轻巧,探入时不触动墓室机关,拖出时又能带上土呢?
马三愚带着这个困扰着几代人的问题,接过他爹交给他的大锤小锤。在此后的岁月更迭中,他娶妻生子,儿子又生儿子,到他头发斑白,他家的铁匠铺成了铁艺厂,孙子马小甲也大学毕业了。
五年一次的中外考古探测比赛在洛阳举行。双方在涧河以西锁定了一片约三公里的地,找到古墓的一方获胜。中方代表队中,有头发花白的马三愚。
外国专家拿出了各样最新探测仪。
轮到中方代表队了。须发斑白的马三愚手里拿着一杆奇特的小铲,铲形呈瓦筒状,宽二寸,金属半圆头,杆长约三米。后面是他的孙子马小甲。马小甲学考古,毕业后进了国家考古队。此时他的手里拿着一杆钢锥、一柄小锤。
外国代表队看到祖孙俩,特别是当马三愚介绍自己研制的洛阳铲时,都笑了。
马三愚不理会他们,背手沿圈地走了一周后,对孙子说:“小甲,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此处北枕邙山,南蹬洛水,藏风聚气最宜置坟。再看这背靠的两座山,风水上称作二龙戏珠,你以此山中轴为线,自东纵南开孔……”
马小甲在马三愚的指点下,用手中的钢锥定了二十来个孔位,马三愚左手拿起洛阳铲,右手的小锤时而如雨点骤密,时而若雾气轻盈,每敲十数下,便停下来,然后慢慢地轻轻地抽出洛阳铲,再从铲头上取出土,贴着土看,或贴着铲头看,或撮土在手里捏。
“小甲,这是翻动过的回填土。转!”
转向另一处,重新把洛阳铲探入地下,轻敲,取土,揉捏,偶尔放在鼻头闻:“底下的土触感夯实,似墙壁类……起!”马小甲在纸上写写画画。
连取十几孔土后,马三愚又在一处小干洼下铲了。
他的脸色越来越严肃,每次拉出瓦筒形铲夹上的土,他都放在鼻头上闻了又闻,闻过之后,又把洛阳铲一点一点往下探。马小甲在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
“小甲,升杆。”
马小甲依言,放下纸笔,把洛阳铲柄加长。
祖孙俩敲敲捣捣,你闻我嗅,马小甲在紙上写写画画后,祖孙俩同时点头。
“是汉墓,下六米左右可能是墓口!”马三愚说。
外国专家不信,他们用最先进的探测仪在此处扫过。这祖孙俩凭一杆洛阳铲不但找到了墓,还勾勒出墓室的形状图,标清了墓门、墓墙、墓棺大概的位置,可能吗?为了证实,这处干洼被挖开,向下挖了六米后,出现一个长方形的土坑,从一侧的土洞掏,横穴式的墓圹,砌筑的空心砖,赫然是西汉墓特征啊!
“汉墓,大型汉墓!”专家们惊呼。
马三愚只是笑笑,抖了抖身上的灰土,随地盘坐清理那洛阳铲上的土坷子。
中外考古探测比赛,中方获胜。马三愚也引起中外媒体的关注,有记者问他:“老爷子,牛啊!您一柄小铲就把国外专家的探测仪器比下去了。”
马三愚淡淡一笑:“不是我牛,这柄小铲经过了无数代工匠的技术改良,是下地问路的钥匙。还有,这下墓也要讲究‘望闻问切’,就说那‘望’吧,就跟风水学有关,老祖宗留下的《易经》中有记载的,这些国外专家能懂?他们是输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上,输得不冤枉!”
“的确是。老爷子,您并不忌讳提祖辈下墓……”
“那,叫下斗!现在,叫下墓考古!”
“对,下斗。从前下斗,和现在下墓,有什么不同?”
“以前是吃不饱,问地要吃的。现在吃穿不愁,腿脚能动能跑,跟着走走,顺便也想探知墓下的历史真相。”
马三愚说完,把手中整理干净的洛阳铲,递给了一旁的孙子马小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