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久然:“玉米团长” 久久为功
2022-02-25宋丽群
宋丽群
赵久然,男,汉族,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先进个人、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玉米团长”是赵久然的微信和微博昵称。“我是研究玉米的,‘团长’就是带领一个团队做好玉米科技创新工作。”他笑着说。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0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从事玉米科研工作30多年,赵久然带领团队为实现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中国饭碗里装满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子,作出了重要贡献。
守好中国农业的中国“芯”
1986年,赵久然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工作。刚到所里,他就主动提出到京郊玉米主要产地延庆蹲点搞科研。6年间,赵久然跑遍了延庆20多个乡镇,与技术人员、农民一道在田间播种、除草、浇水、收获。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他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切身体会:农民迫切需要良种。“‘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用了优良品种,不需要增加投入,也不需要改良种植习惯,就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赵久然说。1993年,回到院里后,他把研究方向从玉米栽培转向了育种。
1997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立玉米研究中心,赵久然被聘为主任。“我们近乎从零起步,没经费就借钱买设备,没有固定的育种基地就临时租了一块地。”赵久然说,那时候,为了搜集玉米种子,简直着了魔。一次,他去国外考察,看到广场上有人用玉米喂鸽子,就抓了一把带回来作为种质材料研究。
本世纪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种业公司纷纷参与中国市场竞争。国外某种业巨头的玉米品种凭借着资金和技术优势来势凶猛,迅速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市场,播种面积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的育种人员开始跟随和模仿国外的品种,”赵久然认为,“模仿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长此以往会形成对‘洋种子’的依赖。”“绝不让能让‘粮袋子’受制于人!”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想赶超,实现领跑,首先就必须探索出一个新的杂优模式,选育出新的突破性品种,这才有可能超过别人。”赵久然说。
玉米育种工作是辛苦的。节假日时别人休息,赵久然和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是在玉米田里度过的:查看玉米长势、选取优良的育种材料。
7月、8月是玉米授粉期,赵久然和团队成员早晨7点多到地里,晚上7点多才收工,每天走上几万步是常态。“‘桑拿天’时,玉米地青纱帐里又闷又热,我们下地还要穿着‘长大褂’,”赵久然指着身上的工作服对记者说,“育种试验时,授粉全部由人工完成,穿‘长大褂’可以防止身体被玉米叶划伤。”在玉米地里走一圈,里里外外的衣服全都湿透了,有时还会中暑。
10年劳苦,育种功成。2011年,赵久然团队选育的“京科968”杂交玉米品种正式通过国家审定。从2011年到2021年,又一个10年,“京科968”杂交玉米品种的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在产量、品质、抗性、适應性、易制种等方面全面超过了国外品种,成为春播玉米面积最大的主导大品种。
“农民的需求就是研究方向。”赵久然团队培育的很多品种都受到农民的欢迎:“京科糯2000”成为我国种植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还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京农科728”是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的品种……
2022年1月20日,北京下起了2022年的第一场雪。瑞雪兆丰年,玉米研究中心温室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倚锄望,春叶青青处处俏。看着试验玉米枝叶繁茂、长势喜人的样子,赵久然坚定地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守好中国农业的中国‘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起6万多个玉米品种的DNA指纹库
赵久然早前在延庆蹲点时看到有的农民买到了假劣种子,辛辛苦苦耕种一年,却颗粒无收,投进去的资金打了水漂。市场上的种子品种越来越多,从外表看没有太大差别,不仅农民无法分别,就是品种管理部门、育种专家也很难分清。“要是能有一种技术方法,在农民播种之前就能够快速识别出种子的真伪该有多好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调查研究,赵久然有了初步的设想:“给市面上的每个玉米品种做一个‘身份证’,任何品种只需与身份证比对一下,就能鉴定出真假。”
“后来,我们单位来了一个研究蜜蜂的专家,一次聊天时他提到了用同工酶生化技术鉴定蜜蜂。受他的启发,我们把这个方法用在了玉米种子鉴别上。”赵久然带领团队,自1993年起,从同工酶技术起步,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最终建立了快速、准确、稳定的检测技术体系,并构建了有10万多个样品、全球数量最大的中国玉米标准SSR-DNA指纹库。中国玉米标准SSR-DNA指纹库为6万多品种办成了具有唯一性的“分子身份证”,涵盖了我国目前主要的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为我国的玉米品种审定、品种真伪鉴定以及维护农民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往鉴定种子,要种到地里长出来看真伪,需要一个生长季甚至一年时间。如今有了分子指纹鉴定技术和指纹库,一天就能出结果!”赵久然说。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春天,赵久然到密云区新城子镇苏家峪村给农民讲授玉米栽培技术。会议室变成了追星现场,玉米种植户们兴高采烈地和赵久然聊起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家去年种了100亩‘京科968’,每亩收了1300多斤,一亩地增产300多斤。”“这种子好啊,抗旱、抗风、秆硬,病虫害少。”“‘京科968’籽粒厚,能多打粮食,我去年多收入了1万多块钱。”
这样的场景在赵久然所到之处经常出现。
从2014年开始,玉米研究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合作建立了300多个“京科968”小科技示范园,当地农户口口相传“京科968”品种的优良特性。“京科968”的推广面积在内蒙古自治区迅速扩大,仅通辽市每年的种植面积就超过1000万亩。和之前种植的其他品种相比,“京科968”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2020年,河北省涞源县种植了赵久然团队选育的“农科糯336”鲜食玉米200多亩,每亩地头现金收入3000多元,相比种植普通玉米,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9年,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冬季反季节种植500多亩“农科糯336”鲜食玉米,每亩玉米一季的地头收入可达4000多元。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赵久然带领团队研发出特色玉米品种,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让众多农户节本增效、增产增收,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普通党员,能够多出好品种、好技术,让亿万农民增产增收,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这样的人生特别有意义。”赵久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