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导向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路径探索
2022-02-24王冠
王 冠
市场需求导向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路径探索
王 冠
(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当前阶段,高校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面临各类问题,为促进工程造价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实效,并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人才需求,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工程造价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为方向,从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评估体系等角度入手,提出在落实产教融合的基础上组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协作培养全面的工程造价人才的突破路径。以期为高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提供助力。
市场需求导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路径
在建筑行业成熟化发展背景下,市场上工程造价人才需求的缺口也逐步加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及时关注时代发展及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确保学生能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咨询、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促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不断符合市场需求。由于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的特殊性,高校需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培育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任务,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适应行业发展实际,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在深入了解市场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培养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高校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效、提升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基于市场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能更多地融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行业政策和准则,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也能更多地体现市场需求,为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
一、市场需求导向下改进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在选择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社会发展变化融入教学及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接受行业发展变化及市场对自己的要求,并为自己调整学习策略和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实效。
(一)工程造价人才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社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关注人才的专业技能,人才是否具备法律、管理、预算、谈判、计算机等多项技能也逐渐成为影响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而工程造价人才通过学习和锻炼实现自身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在教育中融入市场变化,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1]。在传统模式下,高校主要关注向学生传授工程造价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其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后评价等环节也多以此理念为主要导向,因此,学生便只能在专业素养层面获得提升,对管理、法律、谈判等多种技能和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自身综合素养很难得到提升,也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发展的需求。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培养模式,便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明确自身满足市场需求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并促进高校逐步完善教育内容,进而达到全面培育人才综合素养的目标。这样,在使工程造价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帮助其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二)工程造价人才满足市场发展多样化需求的需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行业的需求也逐步多样化,再加上工程造价行业的整体扩张和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以传统模式培养工程造价人才便无法适应市场多样性的变化,人才也无法满足市场发展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工程造价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呼唤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工程造价企业需要提供的服务也逐渐多样化,在此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样化趋势,所以高校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保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和指导符合市场需求,并能促进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多样化发展[2]。另一方面,在行业发展创新的基础上,仿古建筑造价、市政园林等类型的专业人才也成为工程造价专业的稀缺人才,以此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更全面的课程体系,还需要更高效的教学变革,将多样化的内容和技术传递给学生,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多样性的能力,并逐步符合行业创新和市场变化[3]。
(三)强化人才培养实效、提升高校就业率的需要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人才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步入工作岗位后为企业发展、市场进步及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而人才培养的效果及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衡量目标完成度的重要指标,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亦是如此。高校提升人才培养实效,还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正接触市场的机会。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全面地强化人才与就业岗位的精准对接,并在校企合力培养下,帮助人才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展现更高水平的育人效果。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或实习期间便可接受实际岗位培训,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工作的要求和节奏,也能从实训中更高效地了解自身与工作实践之间存在的差距,为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指明方向,进而帮助高校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培养模式,更好地强化人才培养实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接受企业师傅的指导和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开展独立自主工作的效率,再加上工程造价人才综合素养的全面增强,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便能得到较大提升,在符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高水平进步。
二、市场需求导向下改进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阻碍因素
在当前环境下,高校探索工程造价市场变化、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教师队伍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健全、校企合作不深入、评估体系单一等阻碍因素,限制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变革。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有效引领
工程造价专业受时代发展变化和政策要求影响较大,而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也需考察市场变化,这就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深刻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基础的实践技能,还需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当前环境下,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在高校接受师范教育和专业教育后便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培育人才中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工程造价市场的变化和实践技能的传授,导致学生在接受培养时无法获得全面发展。同时,虽已有部分高校意识到校内教师在实践技能层面存在的不足,开始从企业中挖掘实训教师,承担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造价操作技能的任务,并以此完善教师队伍组成,但由于高校资金支持力度较低,无法吸引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再加上部分高校对外聘教师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和外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有一定欠缺等,导致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也存在质量问题,无法全面向学生传递工程造价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修养。如此,高校在师资队伍组成层面便存在短板,无法有效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需求导向下进行改进和创新。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工程造价人才素质不符合市场需求
当前,受限于高校办学实际、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工程造价人才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技术和理论不对等问题。与此相反,以经济为办学方向的学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对学生的管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层面反而表现出一定的不足。部分高校在培养人才、设置课程体系时还缺乏对新时代市场背景的考察,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定位、育人目标无法体现市场要求,再加上当前环境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总量较多、市场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成功。一方面,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工程造价市场的深入调研,无法有效得知相关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对自身人才培养缺乏正确的方向指导,导致在人才培养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人才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高校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缺乏交叉学科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技能深入培训的课程,限制了人才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校企合作不深入,工程造价人才无法直接接触真实市场环境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实践型人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有高校开始积极寻求企业帮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中得到一系列成果,但多数高校开展校企深入合作还面临投入不足、企业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导致工程造价人才在学习期间无法直接接触实际工作场景,对市场需求变化也无法及时感知,进而影响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部分高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深刻,校企合作之间存在不深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校相关管理者未深刻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工程造价市场的变化,在寻求企业合作时表现出积极性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双方合作的实效。仅处于表层的校企合作也无法真正为学生提供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影响人才培养实效。另一方面,工程造价企业在参加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中也存在兴趣不足、出力不大等问题。如部分企业还未认识到校企合作共建对企业自身发展进步的价值,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学校的需要,企业在其中出力却无法获得收益,进而在参加时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主体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
(四)培养模式中教学评估过于单一,无法展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
高校在培养工程造价人才时多采用单一化的评估方法,评估主体也多以教师为主,且评估指标仅以学生对工程造价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础实践技能为主,严重影响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导致教学评估结果无法充分反映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有效依据。首先,评估主体以教师为主会引发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且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课程教学和实践锻炼的直观感受也无法充分展现在教学评估中,评估的真实性也会受到影响。其次,评估指标较为单一。高校在设置教学评估指标时,未充分考察市场发展和时代变化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其中多样化需求未体现在教学评估指标中,限制了教学评估的全面发展,以此得出的评估结果也无法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最后,评估方法较为落后。高校仅以结果性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的评估方法,仅能体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对实践运用技能的考查尚不深入,同时也无法得知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中的表现,影响评估结果的全面性。
三、市场需求导向下改进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路径
为有效突破上述阻碍,高校应深化对工程造价市场变化需求的探寻,并以此为依据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估体系变革等角度入手,促进市场需求导向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一)产教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市场需求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引领者。在市场需求导向下改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首要的任务就是调整教师队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协作育人中有效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化,更好地强化人才的实践动手技能,也能帮助人才在接触实际岗位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帮助教师取得更高水平的育人实效。一方面,高校应强化对校内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校内教师在培养工程造价人才层面的综合实力。为此,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实践技能培训,可通过引入企业师傅、带领教师入企学习及实际操作等形式,帮助教师在深化对工程造价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提升其实践技能,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当前工程造价市场的需求变化,在完整体验企业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明确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进而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更全面的改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将实践经验融入人才培养中,提升学校教学的真实性和多样性。反之,教师还可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深刻认知运用到企业发展中,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更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发挥技术人员强有力的人才实践技能培训作用,进而帮助教师队伍人员组成更全面、功能更强大。为此,高校应全面拓展人才引进场域、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重视培养企业兼职教师,并积极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方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更全面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还应提升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吸引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参与校内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注意考察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修养,确保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高水平发展。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强化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联系和交流,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此一来,两类教师便可互通有无,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整体进步,进而为高校在市场需求导向下改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的引领。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高校培养工程造价人才已无法再以传统模式为主。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从优化课程体系角度培养学生项目管理、法律、谈判及计算机操作等技能,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完成学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及时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独立开展工程造价工作的能力[4]。首先,高校应深刻分析当前时代发展和工程造价市场变化,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方向性调整,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方法等层面全面进行优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教学符合市场需求,为培养复合型工程造价人才提供方向指引。其次,在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高校还需加强工程造价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完成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教学任务。为此,高校应在明确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市场对工程造价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融入更为全面的内容,在学科交叉中为学生提供协同课程,帮助专业人才能接受到不同领域的课程教学,锻炼更加全面的能力。同时,在以交叉学科课程培育工程造价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及相关教师还应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创新,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得到理论知识的提升和实践技能的强化,并逐步实现更全面的发展。最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还需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基础层面实践技能的指导和锻炼,深化学生对工程造价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在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等角度获得全面提升。例如,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中可融入电气控制、UI设计及园林景观等课程安排,帮助学生在接受工程造价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具体运用,并在跨学科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多项技能,使其更符合市场需求,也能在课程互融中实现人才培养更高水平的进步。
(三)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实训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中高校也应重视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成长为既具有多元化理论知识又具有强有力实践技能的人才,在符合市场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学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也为学生高效就业创业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应强化与工程造价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协作培养人才中达到人才培养更高效的发展,也为企业培养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后备军[5]。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这不仅是组建完善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是高校重视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需要。高校可在当地充分考察工程造价及相关企业,明确各企业参加校企共建的态度和能力,从中找准目标持续开展合作。在加大双方资金技术和人员投入的基础上共建共享实践育人基地,在为高校人才提供企业教师的同时帮助人才能真正、实际地接受工程造价专业实践锻炼。同时,在实践基地育人过程中,企业还可为培养人才提供及时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咨询,更好地帮助高校及人才了解市场变化需求,进而明确自身实践技能存在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锻炼,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应提升参加校企共建的积极性,在接受高校合作意愿的同时明确自身能为高校提供何种帮助、能从共建中获得何种收益,这同时也对高校开展校企共建的投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转变自身的理念,认识到参加校企共建可使企业技术人员提升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还可在提供培训指导的过程中为本企业培养储备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并创造价值。如此,企业便可积极参加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可由此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场域,企业也可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双方便可在协作中实现共赢。
(四)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效果评估,全面反映培养模式落实市场需求的实效
及时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效果评估能多角度、全面地反映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呈现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以此为依据,对后续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可以促进高校更有效地培养人才,也能促进工程造价人才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但单一化的评估体系则无法发挥上述作用,还会阻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所以,高校首先应完善教学评估主体,将学生、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企业管理者、学校管理者等全面纳入评估主体,发挥多元主体客观真实评价的作用,促进教学评估更全面地展现人才培养效果,也为后续调整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6]。其次,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评估指标。高校及教师应在设置教学效果评估指标前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和学情基础,将市场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全面设置为评估指标,并从学情实际入手,调整优化评估指标,以求更全面真实地展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了解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为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朝着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改进。最后,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评估方法,在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的融合中更有效地展现人才培养实效。引入过程性评估能更好地监督人才培养中师生的表现,尤其是对具备较强实践性的工程造价专业来说,监督考查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及时记录,结合结果性评估内容,便能为学生形成学习信息档案,更好地为学生明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寻进步方向提供依据,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改进。
[1] 黄琛.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能力构成分析[J]. 当代职业教育, 2016(9): 79-82.
[2] 蒋婷婷, 李杰, 林晓艳. 三项驱动视域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铜陵学院学报, 2020, 19(3): 106-109.
[3] 张显国. 与岗位对接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2): 24-27.
[4] 田玲丽. 工程造价人员培养困境及解决途径分析[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0(5): 40-43.
[5] 赵超. 对如何创新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 江西建材, 2015(20): 239-240.
[6] 蒋慧杰, 杨中保, 王元鸷, 等. 成果导向型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8(3): 50-57.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6.026
TU723;G642
A
1674-327X (2022)06-0097-05
2021-12-09
大连财经学院校级研究项目(2020dlcjjg02)
王冠(1988-),女,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许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