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2-02-24张晋龙
□张晋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全面把握 “两个大局”、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育人规律,直面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回应新技术新媒介新变化,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形成了包括强化党的领导等在内的系统建设经验,有效推动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底色、筑牢了本色、淬炼了特色。
一、坚持优化机制:强化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
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首要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能够把准方向、应对挑战的首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思政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根本问题的关键性课程,坚持与强化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永葆政治本色、凸显政治属性的应有之义。
第一,探索构建从地方党委到学校党委的系统性领导机制。2019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 “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将地方党委摆在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责任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立足自身实际与特点,积极探索与创新地方党委落实与推动当地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机制,整体上形成了从地方党委到学校党委的系统性领导机制。
第二,推动建立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机制。2019 年10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 “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划定了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与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与要求。上述规定与举措既有效保障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得以推动的有效性,同时强化了中小学校党组织对于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与领导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中小学校涌现出了大量学校党组织结合实际推动思政课建设的举措、方法与经验,使得党的领导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更落地、更强力、更实效。
第三,形成基层党组织与共青团组织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协同联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议时的讲话中指出,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落实走样等问题,主要是 “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无论是基层党组织还是共青团,都是中小学落实党的领导、凸显党的性质的重要主体,在基层党组织与共青团组织之间构建联动、形成合力,是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渠道。
二、凸显思想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任何实践的有效性展开都需要相关的科学性理论作为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也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形势、挑战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强调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3],面对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具体现实与形势挑战,如何推动其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至关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思想指引,结合具体实际深化思想指引的指导力,并实现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一,回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夯实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紧扣这一根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上展开了系统创新的探索,围绕“培养什么人”,抓牢 “接班人”“有用人才” “时代新人” 三个关键词,不断强化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政治属性,凸显课程建设之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宣传党的历史发展、理念与地位,将中小学生的 “拔节孕穗期”与新时代属性相结合,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的有用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围绕 “怎样培养人”,抓牢“课程” “教学” 与 “学生” 三个关键词,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思政课作为实现 “怎样培养人” 的载体功能,围绕 “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和 “八个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化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深挖中小学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知与接受规律,从而增强 “怎样培养人” 的效度;围绕“为谁培养人”,抓牢 “一个主题”“一个领导” 与 “一个梦想” 三个关键词,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属性与功能,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人,引领学生知党情、学党史。
第二,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夯实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明确了定位与地位。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围绕如何抓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动足脑筋、下足功夫,取得了成效。一方面,在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深化中小学思政课在涵养道德、育人树人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积极探索中小学思政课更好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转化为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巧妙地将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体系与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相结合,把建国7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 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重大成就等转化为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体系,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德育养分与育人能量。
第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优化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中小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与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条件基础。一方面,重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向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迁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的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深化了思政课建设学科支撑的上游广度与深度,尤其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与重点内容,增强了课程建设中的思想指引。另一方面,注重课程建设中的文化濡染与塑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向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迁移与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系统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要素,并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将其中的有益要素汲取转化为思政课建设内容与方法,有效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课建设的拓展力度。同时,在实践中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注重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向思政课建设的叙事转化,有效增强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文化厚度、情感温度与信仰力度。
三、拓展建设格局:彰显“大思政课” 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就学校思政课建设指出,“‘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7],强调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8]。基于此,全国中小学校打破既有的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内循环模式,有机整合学校思政课建设中的全要素、全过程与全主体。
第一,深挖 “大思政课” 的理论蕴涵,拓展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大” 形态。建好、用好 “大思政课” 的关键问题在于把握大思政课“大在何处” 以及如何 “成其为大”。[9]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紧扣 “大思政课” 的理论内涵,从 “大” 处着眼、细处着手,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呈现出“大” 形态。首先,拓展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空间形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不断拓宽教学空间场域成为近十年来世界教育的发展新趋向。其中,学校空间重课程与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社会空间重社会与学校间的联动,是重要支撑;网络空间重线上线下一体化,是重要途径;生活空间重与生活、现实的连接,是活力来源。其次,拓展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时间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10],好的思政课建设就时间形态而言是连续的、整体的、延伸的。在深挖 “大思政课” 时间内涵的实践中,注重从大历史观出发提升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的 “大历史” 教育,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百八十余年的近现代史、一百余年的党史、七十余年的新中国史和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史,有机注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从时代大潮出发增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新时代” 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体系,不断强化中小学学生对于新时代的认知力与行动力。最后,拓展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效能形态。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性体现在课程实践可以有效转化为课程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校进一步拓展了思政课建设的效能形态,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效能以学校、课堂、学生为基点向社会、家庭等空间延伸,既夯实了思政课建设自身效能的实现,又将思政课建设有机转化为中小学整体教育发展的重要动能,同时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强化时代新人的培育,使得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转化成为教育者,进而扩大了思政课建设效能的半径。
第二,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拓展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 “大” 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校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形成了立足整体性、注重层次性、强调独特性、强化关联性的有效实践经验。首先,立足整体性,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置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局中。围绕如何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有机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系统这一核心课题,形成了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其次,注重层次性,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嵌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序列。2020 年12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就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强调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从而明确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中的层次与位次,分阶段、重层次地开展课程建设成为了有效经验。再次,强调独特性,构建符合中小学学段规律的思政课建设体系。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受学段要求、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等影响,所呈现出的思政课建设要求与特点亦不相同,这要求植根学段特性,在中小学各阶段精准构建格局独特的思政课建设体系。最后,强化关联性,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与高校思政课建设之间形成理论联动、教学联动、课程联动等有效的连接方式。通过理论联动深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认知深度,借助教学联动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要素与经验,透过课程联动真正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
四、植根实践规律:勃发课程、教学、教师体系科学化发展的效能力
回归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实践场域,课程是基础、教学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证明,抓好课程、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建设取得成效的基本点、着力点与生力点。过去十年间,中小学系统紧扣课程建设规律、教学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着眼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优化课程体系立基础、完善教学体系强核心、强化师资队伍稳支撑的重要经验。
第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夯实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基础。首先,围绕课程目标体系,牢牢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建设的目标侧重,呈现出了立足重点、注重内涵、强化导向、强调实效、方法创新的实践形态。其中,立足小学阶段重道德情感的课程体系目标,注重借助人、物、史、事、景等情感载体,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等道德情感;立足初中阶段重思想基础的课程体系目标,注重借助认知、思维、逻辑、理性等思想载体,培养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立足高中阶段重政治素养的课程体系目标,注重借助政治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政治素养培育载体,提升高中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其次,围绕课程体系、对照课程体系目标,优化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在小学阶段通过开设 “道德与法治” 必修课程等方式强化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优化思政课在小学整体课程体系中的课时占比;在初中阶段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课程设置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在高中阶段采取 “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最后,围绕课程目标体系与课程体系,促进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完善、丰富与发展。小学思政课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强调课程内容与具体生活相结合,为课程内容注入生活性的源头活水;初中思政课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刻性与生命力;高中思政课程以认知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逻辑性,将认知力转化为思政课建设中的有效动能。
第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强化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持续推动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与规律探索,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经验。首先,不断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依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实行 “一标一本”;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建立了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监测反馈机制;重视对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研究,强化教材研究向教学内容的有机转化。其次,不断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质量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持续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形成了找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知规律,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在课堂上讲道理、在生活中讲道理、在故事中讲道理、在道理中育信仰的有效经验。再次,持续创新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各种新技术、新媒介不断涌现,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全国中小学校不断探索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新方式,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问题链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在各地生效。最后,不断优化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思政课相较于其他课程的定位、地位、属性与特征,构建、完善和发展了符合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第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对于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向度中回答了“如何抓好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及 “如何体现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 两个问题,形成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化解教师队伍问题等方面的有效经验。首先,兼顾数量与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中小学校通过提升地位、加强待遇、放宽政策等方式增强教师队伍吸引力,通过联动高校、校内转岗、专监结合等方式加大教师队伍进入口径,推动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的快速、科学发展;围绕质量不高的问题,强化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高质量引入与内涵式发展同步开展,形成了老中青同构提升、着力教学素养提升等有效的提质经验。其次,强化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能力与素养。中小学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 “六要” 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并将其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提升的基本面与着力点,尤其强调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师能培训、以赛促教、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等方式,探索出了系统、多样、有效的队伍素养提升方法。最后,回归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业现实,及时回应和化解相关问题。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 “高中强、小学弱,城镇强、农村弱”、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专业支撑相对不足等问题。[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回归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直面问题、研判问题、探索方法、化解问题,通过扩大引入口径增数、强化专业支撑提质、加强财政支撑力度、增强地方政策弹性等手段,有效提升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价值感、归属感与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