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土地上的烟火(评论)
——长篇小说《乌图美仁,那长长的河》序
2022-02-24杨志军
杨志军
我不止一次地去过乌图美仁,也蹚过那“长长的河”。它是辽阔而美丽的草原,是雪山融水描画曲线的地方。曲线的两边生长着牧草、庄稼和鲜花,也生长着诗歌与散文以及小说,似乎弯腰一摘便是带有天然光环的故事,随手一掬便是水月花香,是有故事的诗,更是有诗意的故事。
乌图美仁是蒙古语,意为“长长的河”,坐落在昆仑山下,隶属青藏高原戈壁新城格尔木。这里世居着几个牧业村,也有20 世纪70 年代迁移过来的几个农业村,是青海地区最具特色的农牧业乡。作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乌图美仁这片诗性土地上一个名叫额尼仁古村的故事。作者蒋应梅原本就在乌图美仁的一个村庄里驻村,从事扶贫工作,那些发生在农民和牧民身上的故事自然而然地便从她的笔下缓缓流淌了出来。
小说书写了一个驻村女书记在扶贫工作中的经历和思考,翔实地阐述了新时代的农民和牧民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勇气和希望,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笃定,生活的变迁也始终伴随着精神世界的悄然改变。小说里行走的都是小人物,发生的也都是些家长里短杂七杂八的事情,可正是通过这些充满村民烟火气的故事,我们方才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日益完善的思想理念。这些变化毋庸置疑与整个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与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紧紧相连,是国家脉搏跳动的一部分。
小说主要书写了以下几个故事:村子里不大不小的致富带头人尕愣子,一直纠结儿子姓了妻子的姓,并千方百计地想给儿子改姓,为此跟妻子进行了十多年的斗智斗勇。最后终于在时代的发展中提升了认识,并在别人的劝说中释然了。作为村子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虽然身份普通,但依然没有忽略时代赋予他的责任,纠结在心中十多年的事情释然后及时调整心态,立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了带领村民们发展集体经济、让整个村庄致富的方向上,从而说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残留的传宗接代思想已经在农村发生了改变,村民们对这个事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周家老两口面临危房改造时与儿子水火不容,经过驻村书记的调解,“纣氏宝”儿子的态度发生了180 度的转变,等到老两口儿住进新房后,不仅父子关系变得亲密起来,老两口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此体现了脱离贫困生活后老年人的尊严得到了重建,为他们的幸福晚年奠定了基础。五保户乌尔娜母女的生活得到改善后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十多年从不出门,衣着邋遢地昏昏度日到穿戴整洁地出现在村口,到村广场观看文艺演出,从中体现了她们在生活改善中的思想认识,并且已经从极度的自卑里走了出来。这不仅说明她们的认知在提升,同时也表达了她们要主动去融入社会,拥抱时代的迫切心情。残疾人汪家三丫,原本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杀,可被驻村书记救回来后就像影子一样缠上了驻村书记,后来在她的帮助下开始创业,并且学会了直播带货,有了将村中的农畜产品销往全国,销往世界各地的梦想,随着梦想的实现,爱情也向她姗姗走来,与她一样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李才发毫不犹豫地向她发出了爱的信号,很快两人喜结伉俪……还有建档立卡户铁海元,从过着衣食不保的生活到受惠于一项项的扶贫政策后脱贫致富,有了到北京去旅游,游览天安门、长城的想法,并且与外地来的枸杞采摘工结为夫妇,过上了踏踏实实的日子……作品里还掺杂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村民与个别恶行为做斗争的事例,这些故事乍一看分散杂乱,可稍一琢磨便不难发现作品中有一条粗壮的主线——“精准扶贫”,正是这一主线将这些故事牵连在了一起,也将驻村书记的工作与村民们的生活牵连在了一起。
蒋应梅是女性作者,又是文化局派出去的扶贫干部,她天然方便地选择了驻村书记以文化系统女干部的面貌出现,通过细腻周全的描写,告诉世人“扶贫先扶志”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需要扶贫人员脚踏实地地行动。扶贫干部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砥砺前行,奋战在扶贫路上,他们的付出值得歌颂和赞美。整个作品“以点带面”,从小村庄、小人物、小故事中折射出大时代、大脉搏、大事件的精彩。
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个心思缜密的人,通过对村中那些鸡零狗碎的事件描述将社会发展和时代脉动展示了出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中,额尼仁古这个青藏高原戈壁小村庄里的烟火,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村民们受惠各项政策后的幸福生活。
蒋应梅是个率真坦荡、开朗喜庆的人,为人耿直,大大咧咧,做事风风火火,有股韧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起先写诗,后来写散文,现在写小说,短短八年里,完成了三部长篇,其中两部还因为质量上乘获得了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项目。这对于一个基层作家来说难能可贵,可以想见她在创作中的勤奋不辍和不容置疑的写作才情。我相信无论从构思方面还是叙述方面,乃至人物主线的贯穿和思想的挖掘上,这都是一部书写“脱贫攻坚”主题的好作品。相信不久的将来,蒋应梅一定会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