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公众懒猴保护意识及影响因素

2022-02-24王勒端邢博林胡桓嘉李宏刚杨发余番玉买倪庆永

野生动物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关注度保护意识学历

王勒端 张 晨 邢博林 王 钰 万 文 滕 萍 胡桓嘉 高 苹 李宏刚 杨发余 番玉买* 倪庆永

(1.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德宏,678407;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成都,611130;3.四川草业科学研究院,成都,611731)

懒猴(Nycticebusspp.)为懒猴科(Lorisidae)灵长类的统称,隶属灵长目(Primates)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为较原始的小型树栖、夜行性类群,包含2个亚科:树熊猴亚科(Perodicticinae)及蜂猴亚科(Lorinae)。在亚洲分布的蜂猴亚科共有2属10种,其中懒猴属2种,蜂猴属8种[1]。懒猴在我国分布有2种,即蜂猴(Nycticebusbengalensis)和倭蜂猴(N.pygmaeus)[1],野外种群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及南部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不足1 500只[2-4]。自2007年起,所有的蜂猴属物种都已经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5],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全部被评估为易危(VU)及以上级别(https://www.iucnredlist.org)。在国内分布的2个种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6],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EN)物种。

懒猴长期被当做传统药材和食材[7],另因其外形可爱、个体小等特点,常被视为理想的宠物[8],因而被大量猎捕和贩卖,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000—2017年,国内网络新闻报道的懒猴救助个体达到487只,占所有灵长类救助个体的66.3%[9]。据救护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仅在2014—2017年,云南省内收容救护的蜂猴属个体数量就超过168只[10]。此外,毁林开荒、木材生产及薪柴砍伐、人类居住地的扩张、交通运输路网及水利水电设施的修建而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也对懒猴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相对于其较高的濒危状态及保护级别,针对懒猴的保护及宣传力度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国内与懒猴相关的文学作品及出版物十分缺乏,加之懒猴仅在西南地区分布,影响范围比较有限,成为国内最不为人知的灵长类类群,时常出现种类混淆的情况[9]。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11],公众的保护意识决定其可能采取的保护行为,也决定着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12]。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也是衡量意识的重要指标[13]。调查公众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掌握情况,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合适的教育规划及重点。长期以来,问卷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收集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调查,包括针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分析[13-19]。

在当前宣传手段日益发达的背景下,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认知程度、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是一条必要的、紧迫的且行之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途径[20],而了解公众保护意识低下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关键前提。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国内公众对于懒猴的认知途径、程度及保护意识,分析懒猴在公众保护意识中的地位及影响因素,确定当前有关懒猴及其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及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后续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测度公众对懒猴的认知水平及保护态度,用于分析公众的认知特点并提出对策(图1),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籍贯、成长环境(城市或农村)及野生动物保护关注度(平时是否关注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经常、偶尔、几乎没有关注)。(2)对懒猴的认识途径和认知程度,主要了解调查对象获取动物保护知识的方式和对懒猴的基础认知,设置问题包括:①认识途径(电视、网络、报纸、书籍、动物园、宠物市场、野外);②活动时间(白天、晚上、不清楚);③活动地点(树上、悬崖、草地、地面、不清楚);④活动方式(四肢攀爬、跳跃、双脚行走、双臂行走);⑤是否有毒(有、无、不清楚);⑥如何利用毒液(牙齿注射、爪子注射、涂抹投射、尿液投射、不清楚);⑦社会组成(单独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活动、以群体为单位活动)。(3)对懒猴的保护意识,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对于相关法律法规、懒猴种群现状、濒危原因等问题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包括:①濒危原因(栖息地消失、天敌太多、难以繁衍、人为买卖、食物稀少、不清楚);②我国是否存在野生懒猴(存在、不存在、不清楚);③我国野生懒猴数量(数以万计、数以千计、数以百计、数十只、没有、不知道);④和⑤买卖是否违法、个人饲养是否违法(违法、不违法、经许可后不违法、不知道);⑥喜欢懒猴的原因(呆萌可爱、美味好吃、可以治病、其他、不清楚);⑦可以治疗哪些疾病(风湿病、癫痫、中风、不能治病、不知道)。

图1 公众对懒猴认知特点的研究框架

1.2 问卷试发放

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网(www.wenjuan.in)设计制作,首先进行小规模的试发放及数据回收,根据反馈的结果对问卷内容、题目数量及文字表述等进行完善修改,避免诱导性问题,提高题目的准确性、必要性、客观性及可行性[21],针对不同的人群共计进行了6次预试验,每次收集问卷数量50~100份,平均周期为2周。

1.3 问卷调查

设计完善的问卷地址通过新浪微博、微信、QQ、豆瓣、爱调研等平台进行发放,时间为2018年3—5月,被调查者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回收问卷914份,其中888份(97.2%)为有效问卷。受访者中女性占比较高(54.7%),受访者年龄集中于18~29岁(40.0%)和30~39岁(38.2%),一部分为40~49岁(13.0%),其余年龄段仅占8.8%。大多受访者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64.2%),其次为高中(13.6%)。拥有城市户口人数相对占优势(63.7%)。

1.4 数据分析

为了解影响公众对懒猴认知程度的因素,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成长环境与认知程度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学历及关注度与认知程度之间的关系时,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所有检验均为双尾检验,显著性阈值为P<0.05;采用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野生动物保护关注度的受访者与其认为懒猴濒危原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分析多选题时,对每个问题按照多选题的二分法进行赋值,并运用Multiple Response的频率和交叉表对其进行分析[22]。

将懒猴保护意识答案定义为2类:认知准确与认知偏差,该虚拟因变量为定性变量,因此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自变量根据其分类特征分别处理:学历分为“大学本科以下(0)”和“大学本科及以上(1)”2个变量;将关注度转化为(水平数-1)个变量,其中,以“关注度低”为参照;对受访者个体特征与“是否认为个人饲养懒猴违法”进行分析时,将所有个体特征纳入自变量分析后,发现性别因素对结果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P=0.100),故剔除该因素后重新建模;分析受访者认为买卖懒猴是否违法的影响因素时,使用最大偏似然估计的似然比检验法筛选变量,选取“受访者学历”“成长环境”及“野生动物关注度”这3个变量进行回归建模。

2 结果与分析

2.1 认知途径

经统计,受访者主要通过网络(70.6%)、电视(56.5%)了解野生动物,但在对懒猴的了解方式中,两者的占比稍低,分别为45.6%和42.6%。25.6%的受访者通过动物园展览接触过懒猴,13.8%的受访者曾见过宠物懒猴,6.9%的受访者表示在野外见过懒猴,约有1/4的受访者(25.2%)从来没有接触过懒猴。

2.2 认知程度及影响因素

不同学历群体对部分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不同(表1)。关于懒猴图片识别、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几个问题,“学历”因素对其具有显著影响(表2)。结合频数分析发现,在各层次学历中,基本呈现学历越高的受访者认知偏差越小。关于“是否有毒”这个问题,不同学历群体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懒猴并没有毒。在懒猴如何用毒问题上,不同学历群体间也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在选答此题的受访者中(n=189),仅有28%认知准确,即懒猴“通过牙齿注射毒液”。

表1 不同学历群体对问题回答的正确率

不同成长环境的受访者对懒猴认知程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的认知偏差程度低于农村,分别表现在图片认知、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方式、社会组成和是否有毒这几个问题上。有30.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关注野生动物保护,有近一半(49.9%)偶尔浏览,有19.8%几乎没有关注;关于图片认知、懒猴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是否有毒几个问题,不同关注度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表2)。

表2 学历、野生动物关注度及成长环境对懒猴认知程度的影响

2.3 保护意识及影响因素

受访者的学历、成长环境、野生动物关注度对2个法律知识问题(买卖是否违法、个人饲养是否违法)回归模型的贡献都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野生动物关注度、学历对法律知识的影响较大,成长环境的影响力稍弱(表3)。在不同关注度分组中,“高”和“中”2个分组的认知偏差程度较小,分别有80.67%(n=269)和75.62%(n=443)的受访者认为买卖懒猴违反我国法律,其中63.94%(n=269)的高关注度人群和50.56%(n=443)的中关注度人群认为个人饲养懒猴违反了我国法律。

个体特征对野外种群现状及现存数量的回答情况影响较小,各组别之间认知准确率差异性均不显著(表3)。结合“现存数量”题目的回答情况来看,发现选择“数以千计”答案的人数较少,仅占14.0%,而高达40.2%的人不知道我国懒猴现存数量。认为国内还能见到懒猴的人数也仅占37.5%,超过45%的人选择了“不知道”。

表3 学历、成长环境及关注度对法律及懒猴种群现状认知影响的逻辑斯蒂回归结果

关于懒猴濒危原因,对野生动物关注度不同的受访者反馈答案呈现明显差异。对野生动物关注度高的受访者认为懒猴主要受到“天敌太多”及“栖息地消失”的威胁,而中等关注度的受访者认为威胁主要来自“人为买卖”和“较低的繁殖率”,对野生动物关注较少的受访者则认为懒猴濒危主要与“食物稀少”有关(图2)。在不同年龄分组中,对懒猴濒危因素的认知较为模糊,仅在未满18岁和60岁及以上2个年龄段呈现一定差异,大多未成年人选择“不知道”,而老年人则更多倾向于选择“食物稀少”。

图2 懒猴濒危原因及濒危程度的对应分析

2.4 资源利用意识

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人们喜欢懒猴的原因是“呆萌可爱”,但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人们喜欢懒猴是因为“美味好吃”(14.0%)和“可以治病”(14.3%)。针对懒猴药用价值方面,仅有26.1%的受访者能明确指出懒猴不能治疗疾病,较少一部分认为其可以治疗风湿病(15.1%)、癫痫(14.1%)和中风(11.4%)。

3 结论与讨论

3.1 公众对懒猴认知有限

懒猴是国内唯一的夜行性灵长类类群,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成为当前懒猴保护的必要途径。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公众对懒猴的认知程度仍处在较低水平(图3),近1/4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触这一类群,大多数受访者对懒猴的了解也仅限于外形识别等基础认知。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曾在私人饲养环境中亲身接触过懒猴。可见,作为常见的灵长类宠物,懒猴在民间保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但公众对其的认知仍十分有限。

图3 国内公众懒猴保护意识结构特点

3.2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不足

认识并保证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是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工作的首要目标[13]。本研究表明,公众一般通过网络、电视、动物园参观等多种途径获取野生动物相关知识,其中,互联网和电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2种途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无疑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这也是懒猴保护宣传教育亟须加强的领域。另外,动物园作为公众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主要场所,也是系统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前沿阵地[23],其对于野生动物科普教育的贡献不容忽视。由于夜行性活动特点,懒猴在动物园中的角色容易被游客忽略而失去科普教育的机会,需要特殊的规划设计加以引导,而采用高效的宣传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24]。

3.3 保护意识具有明显差异

对懒猴而言,不同人群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差异明显,学历、成长环境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关注程度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体看来,学历、关注度与认知程度、保护意识呈正相关,来自城市的受访者认知相对更为准确。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25]。学历越高的人群,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多,越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更为客观、理性。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场所主要是学校,其保护意识欠缺的原因可能是获取知识渠道有限,且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26]。城乡发展差距是我国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27]。相对于城市,农村获取动物保护知识更为局限,对其保护意识的形成造成了很大阻碍。同时,生活在农村的公众更容易接触野生动物,较低的保护意识可能会对野生动物保护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针对农村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和教育,缩小城乡居民对于野生动物认知程度、保护意识的差距,整体提高我国公共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本研究发现,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与其对懒猴保护意识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对于实现懒猴保护目标十分重要。

3.4 保护意识教育缺乏针对性

在对懒猴的认知中,公众对于浅表知识(如活动时间、地点等)的掌握程度较好,对一些较为专业的信息(如野外种群现状、现存数量)则出现了更多认知偏差,且在不同学历、成长环境、关注度的受访者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图3)。另外,仍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懒猴具有药用价值,很多偏远地区对懒猴的认知仍停留在民间传说阶段,流传着懒(蜂)猴可以治疗“疯羊病”“母猪疯”“风湿病”的错误认知[9]。这些错误认知,乃至一系列曲解,不利于改变懒猴濒危状态。应当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向公众宣传懒猴不能治病,捕捉贩卖懒猴违法的知识。管理部门需定期对基层执法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监管力度。

3.5 保护建议

野生动物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进程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都有着很高的关联性[2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成为了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但是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更需要公众的参与,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是其中的关键和前提。本研究以懒猴作为范例,对宣传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提出如下建议:(1)相关政府及林业部门、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主流媒体展开长期合作,以专栏、讲座等形式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传播野生动物知识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弱化物种间差异,强调生态系统完整及协调的重要性。(2)各保护区、动物园可以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及时向公众公布相关工作动向、介绍濒危物种、普及保护知识,还可以利用救护、放归等机会,组织公众或媒体参与其中,宣传相关专业知识。(3)加强对一些重点区域如农村、中小学校、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宣传力度,组织研究者及保护工作者定期与当地民众展开交流,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引导公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

猜你喜欢

关注度保护意识学历
膨胀学历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论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暴力老妈
保护意识下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基层新兴群体意识形态现状分析
知识无力感
你是如何认识能源的
你是如何认识能源的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