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树体内的寄生虫——金针虫
2022-02-24葛洋陈暄毛植尧周文武
葛洋 陈暄 毛植尧 周文武
摘要:金针虫是叩甲幼虫的通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害农作物、林木、中药材、牧草等,是一类重要的害虫。文章报道了金针虫在云南无量山为害古茶树的案例,介绍了金针虫的形态特征、为害及生活习性、防治措施等内容,供广大茶树植保工作者和茶农参考。
关键词:古茶树;金针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The Parasite in the Ancient Tea Trees——Wireworm
GE Yang, CHEN Xuan, MAO Zhiyao, ZHOU Wenwu*
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Crop Pathogens and Insect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Wireworms are the larvae of various click beetles. They are important pests worldwide which damage crops, trees, Chinese medicinal herb, grass, etc. Here we reported the damage of the ancient tea trees by wireworms in Wuliangshan mountain, and described the wireworm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living habits and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hich w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 protection and farmers.
Keywords: ancient tea trees, wireworm, morphology, living habits, control measures
古茶树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部分西南地区茶农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我国古茶树资源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气候变化、过度开发利用、疏于保护和管理等,致使病虫为害日趋严重。“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地处滇西南中部的景东县,古称银生,该县西部的无量山深处,古茶树繁茂生长。2018年8月,笔者在该县调研古茶树时,一茶场负责人前来咨询,表示茶园中的多株古茶树“生病”数年,但不清楚是何种病虫害,亟需帮助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避免园内更多古茶树受害。
随后,笔者跟随茶场负责人走进茶园看到,该茶园分布数百株树龄上百年的古茶树,植物多样性丰富(图1),由于管理过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态环境受干扰较小,未见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仅发现种群数量较小的小绿叶蝉。但是,数株古茶树呈现叶片稀疏,树叶发黄,树梢干枯等树势衰退现象。
检查这些受害的古茶树,并未发现叶片受害虫取食的痕迹,而在树干基部可找到一些疑似钻蛀孔洞。其中1株受害较重的茶树,茶场管理人员已剖开了树干基部,从基部剖面可见大量钻蛀孔洞,主要分布于木质部,蛀孔中布满木屑(图2)。沿钻蛀孔道搜索,可见乳白色、被短毛的虫体(图3),或体淡黄色、头部棕红色的虫体(图4),以及全身棕红色的虫体(图5)。经鉴定认为这是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针虫。因此判定,该茶园数株古茶树是受金针虫为害。作为一类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害虫,金针虫在国内茶树上为害报道较少,加之其钻蛀的特性,寄生于茶树树干内,茶农对其相对陌生。
1 分类地位与分布
金针虫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头甲总科(Elateroidea),叩头甲科(Elateridae),是我国一类重要的害虫,由于其幼虫狭长似针,故名金针虫。我国已知的金针虫有600多种,国内优势种群为沟金针虫(Plenomus canaliculatus)、细胸金针虫(Agriotes subvittatus)、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和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等,在我国云南、贵州、山西、甘肃、河北、辽宁、新疆、台湾、浙江、福建和湖南等地均有分布[1]。金针虫是杂食性害虫,食性广,寄主包括茶树、禾谷类、薯类、豆类、人参、甘蔗、竹笋等[2]。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金针虫体型小至大型,长2~80 mm,体狭长,两侧平行,末端尖削,略扁,体色大多暗色,少数鲜艳,具金属光泽或者花斑等。头小,横行,嵌入前胸。触角11~12节,多锯齿状。前胸后侧角成锐刺状,前胸腹板突狭长并伸入中胸腹板沟内(图6),前中胸之间具可动关节,被捕捉时借前胸腹后突和中胸腹窝形成的关节不断作“叩头”状,故名叩甲。
2.2 卵
金针虫卵圆形或椭圆形,长0.5~1.0 mm,乳白色。
2.3 幼虫
金针虫幼虫,体细长,圆柱形,略扁,幼时白色(图3),蜕皮9~15次,后渐变黄褐色至红棕色,头部和腹部末节特别坚硬,触角3节;蜕裂线呈倒凸字形,胸足4节,腹部10节,有尾突,气门二孔式(圖5)。
2.4 蛹
金针虫的蛹,体长5~30 mm,初蛹为淡绿色或乳白色,后渐变深色。
3 为害及习性
在自然界,金针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植物茎干或根部。茶园中特别是老龄茶树,由于金针虫深入树干内部为害,具有隐蔽性强、周期长等特点,较难防治。幼虫群集咬食茶树近地主干和根部,形成蛀道并产生大量木屑(图2、图4),导致韧皮部和木质部受损。茶树地上地下营养运输受阻,叶片发黄稀疏。同时金针虫造成的伤口也会导致病原菌入侵,对茶树造成多种危害,严重时可导致茶树枯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金针虫成虫可为害茶树花、芽或树皮等[3]。
在我国,金针虫完成1世代需2~5年。老熟幼虫于8—9月化蛹,蛹期16~20 d,9月初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而在土中越冬,翌年3—4月交配产卵于土中,5月初孵化。幼虫从茶树根部向上为害,蛀食茶树根和茎干,春秋季为害最重。成虫白天潜伏在土块或杂草中,多在夜晚活动,大多种类无趋光性,具假死性。雌虫行动缓慢,不能飞翔;雄虫则活跃,能短距离飞翔[4]。该虫大量发生主要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茶园栽培措施等相关,16~17 °C的土壤温度、干燥疏松的土壤环境,以及免耕技术等为金针虫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环境。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茶园土壤为金针虫主要聚居地,在金针虫产卵化蛹期结合中耕除草,可将金针虫卵翻至土表暴晒而致其死亡;可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来调节土壤温、湿度[4-6]。茶树若有症状时可用钢丝沿枝干虫粪孔插入钩杀幼虫。
4.2 诱剂捕杀
金针虫对新枯萎的杂草有极强的趋性,可采用堆草诱杀[1];也可将玉米、小麦或甘蔗发芽种子装入塑料盒中埋于15~20 cm土坑中进行诱捕[6]。采用“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结合治”的防治策略,利用成虫信息素进行诱杀,降低翌年虫口密度。
4.3 生物防治
由于金针虫生活隐蔽,当前生物防治只能作为控制金针虫的辅助手段。可利用其人工饲养作为动物饲料的特性,吸引鸟类捕食防治。可将油桐、苦豆子、苦皮藤及臭椿等植物茎、种子或根皮粉施于土壤中进行趋避。已有报道称绿僵菌和白僵菌对金针虫有明显的寄生效果[6],同时孢子能在害虫种群中形成重复侵染,可采用菌土或菌肥撒施方式防治土壤中幼虫,将孢子菌粉分别与细土或有机肥混匀后使用,幼虫钻蛀在枝干内时也可从蛀孔中灌入孢子菌液。
4.4 化学防治
目前控制金针虫的主要途径仍依赖化学防治。由于茶树为多年生植物、茶叶采摘期短等特征,针对金针虫的特性,需采用低毒、持效期长且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
可单独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或噻虫胺颗粒剂拌有机肥,也可用两者复配药剂氯虫·噻虫胺悬浮剂拌腐熟有机肥,在土壤温度上升时期撒施毒土进行防治[6]。
参考文献
[1] 李刚, 尹志刚, 谢旭东, 等. 金针虫的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J]. 贵州农业科学, 2018, 46(9): 55-58.
[2] 赵江涛, 于有志. 中国金针虫研究概述[J]. 农业科学研究, 2010, 31(3): 49-55.
[3] 雷超亮, 荣秀兰. 普通昆虫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70-371.
[4] 洪晓月. 农业昆虫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 56-60.
[5] 舒金平, 王浩杰, 徐天森, 等. 金針虫调查方法及评价[J]. 昆虫知识, 2006(5): 611-616.
[6] 王浩杰, 刘立伟, 舒金平, 等. 金针虫控制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森林病虫, 2008(1): 27-30,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