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滨水生态景观的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应用分析
2022-02-23洪文州
洪文州
(厦门中易城市景观艺术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滨水生态景观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可以绿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在湿地景观植物的应用与配置中,要兼顾生态保护、审美、成本等多方面需求,以达到最佳的造景效果。目前,对滨水生态环境下的湿地景观植物应用研究成果较少。在这一背景下,笔者以巴关河湿地为例,从滨水生态景观视角出发,对其中的湿地景观植物应用情况展开探析。
1 滨水生态景观中的湿地景观植物概述
通过对江河湖泊和湿地的水质改善、水土保持与绿化修复治理工作,以及对沿岸空间环境所展开的景观设计,以营造具有特色和审美价值的生态景观称为滨水生态景观[1]。在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系统中,湿地景观植物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由于滨水景观的自然水体具有线性特征,故而可通过水体将零散分布的植物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特定空间下进行组合搭配,不同类型植物相互交织,营造出多层次的生态圈层。从本质上来看,滨水生态景观实际带有城市绿化的性质,是在水体沿线进行观赏植物的绿化设计,营造绿化空间。
2 滨水生态景观下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的应用
2.1 巴关河湿地生态景观工程概况
巴关河湿地位于金沙江水电站流域,人工湿地占地面积为4 116 m2,采用复合垂直潜流湿地与表面流湿地相结合的方案,潜流湿地总面积为1 256.4 m2,表流湿地总面积为349.7 m2,绿化设计如图1所示。巴关河湿地的人工湿地处理水来源于上游农田灌溉尾水,在对农田灌溉尾水进行处理后,降低农田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所产生的影响,即水源经过垂直潜流湿地后,再进入表面流湿地,呈现出推流式的前进方式,在多层处理过程中,水流和土壤、植物根系充分接触,发生生化反应,最终净化污水。从整体上来看,巴关河湿地项目对水质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提供了清洁能源,对局部气候的调节也有积极作用,同时营造了独特的滨水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及审美价值。
图1 巴关河人工湿地绿化设计平面图
2.2 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的应用配置
2.2.1 深水湿地景观区
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设计中,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选择最为适合的设计方案。例如,巴关河湿地的入口处为深水湿地,在湿地植物的配置上,以浮叶植物为主。浮叶植物的根系在水底,根系发达,具有净化水体、抑制藻类生长、提供栖息环境等特点,而巴关河湿地入口处流入的水源污染物,均在流经浮叶植物后得到净化。比较常见的浮叶植物有浮萍、凤眼莲、睡莲、菖蒲等,巴关河湿地所选用的是凤眼莲,如图2所示。凤眼莲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通常在18~23 ℃的温度中生长,温度超过35 ℃也可存活,且具有一定耐寒能力,即便水体流速不大,也可以生长繁殖,同时凤眼莲对于磷、钾等元素具有富集作用,因此将其设计在入口处,可以对农业面源污染起到净化作用。巴关河湿地的景观设计中,还在道路两旁种植了陆生植物,包括木棉、红叶石楠、垂柳、麦冬及楠竹等,起到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体现出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兼顾艺术审美和生态功能保护的多方面需求。
图2 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凤眼莲
2.2.2 潜流湿地景观区
潜流湿地是人工湿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多采用亲水植物作为表面的绿化植物,配合以砂石、土壤材料填充,水流自然渗透过滤,塑造自然景观。潜流湿地在一般性污水处理中也可以发挥作用,在底部布置天然砾石、吸附型砾石,一侧进水、另一侧出水,有足够的孔隙率保证水的流动;中上层使用天然砾石、吸附型砾石,在表层种植亲水性表面绿化植物,植物的根系具有净化污水的作用。巴关河湿地的潜流湿地是整个景观区域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因此也是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结合生态功能、审美价值等多方面功能及巴关河湿地的特点,在湿地植物的类型选择上,挺水植物较为适合。挺水植物的根茎生长在底泥中,茎叶挺出水面表层,比较常见的包括菖蒲、千屈菜、水生美人蕉、芦苇、水葱及花叶芦竹等。巴关河湿地潜流区内所选择的挺水植物为水生美人蕉,如图3所示。同时,植物景观营造上,选择麦冬、楠竹等路边陆生植物进行配合,营造更有层次感的湿地植物景观。
图3 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水生美人蕉
2.2.3 人工湿地景观区
人工湿地是通过将污水、污泥有计划性地分配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由植物根茎发挥出拦截作用,由根茎上的生物膜发挥降解作用,最终净化污水。在巴关河湿地的景观植物配置上,所选择的水生植物主要有凤眼莲、荷花、水葱,道路边陆生植物包括蓝花楹、垂柳、麦冬、毛竹等,如图4所示。同时,人工湿地景观区内,深度从水体中心到沿岸逐渐变浅,相应的在人工湿地景观植物的配置上,形成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的次序,营造出层次化的植物景观,错落有致,增加植物景观的审美价值,同时遵循物种多样性的基本原则,打造出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的渐变分布,起到了再现自然的效果,营造出更加整体、系统的植物景观环境。
图4 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垂柳
2.3 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的应用策略
2.3.1 注重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滨水区域处于水体和陆地交界地带,自然生态环境较为复杂,且很容易受到周边人为因素及土壤、空气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滨水植物景观设计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维持生态群落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2]。以巴关河湿地为例,在植物的选择上,倾向于根系发达、具有较强耐污性的水生植物,如凤眼莲、美人蕉等,这些植物既可以净化污水,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此外,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对于可能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植物尽量要排除在外,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3.2 满足人们的艺术观赏需求
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升,对于滨水生态景观的植物应用与配置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湿地植物的应用与配置上,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价值,也要关注植物的审美价值,满足人们对于湿地植物景观的艺术鉴赏需求。以巴关河湿地景观植物应用为例,优先选用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如凤眼莲、美人蕉、垂柳等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符合人们对于水域景观的审美需求。在植物的配置上,需从整体出发,结合块状、线状、散点的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设计,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配置后,营造极具美感的生态植物景观[3]。
2.3.3 对植物进行多元化配置应用
对植物进行多元化配置应用是巴关河湿地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策略。为保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营造适宜动植物的栖息地,在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营造上,应注重对植物的多元化营造,塑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在植物配置上,要结合滨水区的水位、基质与载体、季节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具有层次感、多物种的植物景观。巴关河湿地的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中,在深水湿地景观区、潜流湿地景观区、人工湿地景观区3个不同区域内,安排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使得整体上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同时起到保护生态多样性的作用[4]。
2.3.4 合理控制植物成本投入
在滨水植物生态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对成本投入的合理控制。水域生态环境的景观设计对于多方面功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生态功能、审美功能等,与此同时,应注意对成本的控制,兼顾水体净化功能与经济价值。因此,在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容易采集、便于购买的植物,并且做到因地制宜,尽可能选择本土植物,避免成本过高[5]。在巴关河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优先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植物,如凤眼莲、美人蕉、垂柳等,这些植物不仅具有生态环保、审美的价值,同时购买成本也相对较低。
3 结语
湿地植物景观在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的配置应用,可以营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栖息地,逐渐形成更加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不遭受破坏,同时提升湿地的水质,净化水源。除此之外,在湿地植物的生态景观设计中,还要注重对审美价值的挖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湿地植物进行搭配使用,营造独特的景观,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具体应用中,应遵循生态保护、艺术审美鉴赏、多元配置、经济成本的基本要求,根据湿地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以达到最佳的景观营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