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半后“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要取得什么成绩,多么难啊”
2022-02-23文凌婕
文 凌 婕
这篇稿子里,电竞所占的比重其实没有那么大。
几位采访对象都是留学生、都与电竞相伴,只是他们的个人经历有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于他们在家庭和国内学校接受的教育上。
我与采访对象赵帆曾在同一个城市学习,不过我就读于一所主张“素质教育”的寄宿制学校。我不用早上六点起床、不用晚上十点回家,因为我是真的一天全在学校——我看起来似乎还要更惨——开个玩笑,事实上,只要一点便能体现两个学校的差异,那就是我们的学校下午四点半放学。
尽管我们的学校也有晚自习,但四点半到晚自习开始前的时间是由学生自己支配的,基本不会被各学科的老师占用。我的经历跟采访对象钱熙也许更像。每到升旗仪式,我们学校的女生就会穿上衬衫、背心和裙子。那条裙子也是半长不长的,显得腿很粗。学校有外语节、模拟联合国、模拟商业竞赛以及德语社、汉服社等多种活动,甚至会让我对大学社团失去兴趣。
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都会有自己的班训,把班训当真的班级却很少。在我们班上,一个答案从来不是多数人选择,它就是对的;一个答案也不是老师说了,它就是对的。在老师讲解为何选C 后,有些同学会解释自己选A 的理由,老师可能被说服,表示原答案有错或者题目不够严谨。当然,也有老师无法接受,只说“你们在讲下去,我就不讲了”。那时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凌驾于黑板之上的那行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主张“素质教育”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不过不是反义词,就像我与许多同学依然走在高考的赛道上。有人会说,只有升学率好的学校才能在世俗价值与理想主义之间争取平衡。确实如此,作为一本率接近百分百的重点高中,我们学校拥有全市乃至全省成绩最好的那批生源。
这篇稿子的采访结束,我的感受首先是“他们都很有钱”。有人也会说,只有他们这种不用为生存担忧的人才能有机会享受快乐教育。但我认为,其中的重点并不在于生存与否、公平与否,而是人的需求被无视或者说根本不被视为“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应是鲍鲍,初中在国外读了一年回来、高中在国外读了一年回来、大学又去了国外,不同且反复变化的教育模式使他难受。他讲到自己想要解决生理需求的经历,身为女生的我对此有着另一种感受:上学的时候,女厕所的队伍总是排得老长,尤其我们学校还是女多男少,课间休息时间不一定排得到,还能怎样呢?
连“素质教育”都开始变味,人们只会看到前半段写的“全面发展”,略过后半段里的“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现在有个黑话叫做“素鸡”,全称“素质教育鸡”,是指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具体表现为把孩子送到各种才艺培训班里。只是希望孩子不要沦为考试机器,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要取得什么成绩,多么难啊。这跟德智体美劳全部被应试教育掐死又有多大区别……鸡血打多了,人都成了鸡。
就在不久前,一个正在准备考研的妹妹想要出去看一场电影,然后我听见她的妈妈说“你还考不考啊”、“人家考研都是每天早上六点起来读到晚上十点,就你还有时间出去看电影”、“你这样考得上才有鬼”。一场电影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决定什么?如果人活得那么艰难,大半辈子都喘不过气来,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
已经过去多年后,我依然会回想起,下午四点半后,有些同学会在教室里继续学习,有些同学会到操场上进行锻炼,而我会先回宿舍洗个澡,省得晚自习结束后跟别人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