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退渔还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枝江市T湖为例
2022-02-23于安行
于安行
(河海大学 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8)
0 引言
渔民按职业化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专业渔民和非专业渔民2种类型。专业渔民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介于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渔民、农民和城市居民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一方面,渔民与农民从事的都是第一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同时,由于渔业产品的单一性,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多方面需求,渔民又和城市居民一样具有较高的合作化和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渔民既做不到农民的自给自足,又不像城市居民可从事第二、三产业,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渔民成为了一个边缘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手段上与农民和城市居民相比都处于劣势地位[1]。非专业渔民是指既从事农业,同时兼顾渔业的农户。渔民按退渔意愿可以划分为自愿渔民与非自愿渔民2种类型。自愿渔民是指自愿退出湖面,主动谋求其他生产、生活方式的渔民;非自愿渔民是指在政府的组织下实施退渔行为并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渔民。
对于渔民的这类特殊群体,实施退渔还湖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风险。首先,专业渔民世代依赖渔业生存,一旦退出渔业将面临失去生计和陷入次生贫困的风险。其次,受流动作业方式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渔民的文化教育程度、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社会发展变迁的意识较差,绝大多数渔民除了养殖水产外并无其他技能,退出渔业后将面临人力资本失灵的风险。早在2003年,钟晶[1]在《渔民:亟需关心的弱势群体》一文中对渔民予以了高度关注。其后,关于渔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渔民收入[2]、渔民产业转型[3]、渔民生产生活状况[4]和渔民社会保障[5]等方面。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长江流域禁渔工作逐渐开展起来,与此同时,长江退捕渔民群体在退捕后的生计发展、安置保障问题也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6-8]。从文献检索的结果看,学界对渔民退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屈指可数。其中,雷菁等[9]的研究表明,可持续生计资本对渔民的退捕意愿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渔民退捕意愿有正向影响,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渔民退捕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庞洁等[10]认为,生态认知对渔民的退捕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渔民生态认知水平越高,其参与禁捕政策的意愿越强。除此之外,渔民年龄、家庭人口数、捕捞收入等都会影响其退捕意愿[11]。目前,在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渔民上岸将继续发生。因此,研究和分析渔民退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退渔还湖政策和渔民安置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调研小组对枝江市W镇4个渔民村的入户问卷调查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渔民的退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1 研究区域与样本描述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位于长江中游,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湿地面积在中部6省中位列第一,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输出省份。T湖位于枝江市W镇,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淡水湖。该湖的承雨面积为65.39 km2,相应湖容为700万m3,水域面积为5.6 km2,是湖北省重点保护的湖泊。湖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各种植物多达200余种,野生动物180余种。
长期以来,人们在向湖泊索取的同时,忽视了对湖泊资源的有效保护,导致湖泊资源不断减少,功能效益不断下降。20世纪50—70年代受“大办农业”和“以粮为纲”的影响,W镇周边居民大面积围湖养殖;在80—90年代受土地开发等经济利益驱使,又形成了新一轮的围垦开发。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湖泊资源,导致行洪不畅,加大防洪了压力。由于上游水土流失和周边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湖底普遍淤积,使湖泊有效调、蓄水资源的库容不断减少。另外,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使湖泊水质恶化,导致湖泊生态功能退化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12]。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因此,为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湿地环境不被破坏,2021年,枝江市政府决定实施对T湖及附近湖区的“退渔还湖”工程,引导4个村的197户养殖户退渔还湖。
本研究的资料来自河海大学社会实践小组于2021年10—11月对T湖渔民的入户调查。调查以待退渔的渔民为调查对象,涉及本地渔民、外地渔民、专业渔民和非专业渔民4类渔民。非专业渔民是指既从事农业,又从事渔业的渔民,主要承包集体的养殖水面和农用地。专业渔民是指拥有渔民证,世代长期从事渔业的渔民,主要承包国有水面。本地渔民是指W镇本地的渔民,分为专业渔民和非专业渔民2种。外地渔民是指从其他地区搬迁过来的渔民,均为非专业渔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3份,有效问卷16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6%。调查对象的样本构成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样本构成
2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目前,国内关于非自愿移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多。在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征地意愿研究中,农民的政治结构、经济水平、对征地后的相关预期是影响征地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关于水库移民征地拆迁研究中,移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规模、补偿标准、搬迁后的安置措施、就业和生计路径是影响其意愿的主要因子[13-15]。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调查地点渔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影响渔民退渔意愿的因素归结为4组,同时提出如下假设。
第一组:渔民户主的个人特征。渔民户主的个人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户主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一般认为,户主年龄越大,对渔业的依赖和情感投入的程度越大,退渔后从事其他行业的可能性越小,退渔意愿越低;户主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技能和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退渔后更有机会和能力从事非渔产业,退渔意愿较强。当然,渔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决策行为也可能更为理性。因此,文化程度对渔民退渔意愿的影响还不明确。根据陶传进[16]的研究,非自愿移民行为决策还与非经济成本要素相关,其中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选择该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其与退渔意愿的关系还不明确。
第二组:渔民户的家庭特征。渔民家庭特征变量包括从事养殖业的人数、渔业纯收入和外出务工人数。一般而言,从事养殖业的人数越多,则表明渔业是家庭成员主要的就业方式和生计获取方式,其退渔的意愿越低;从实践层面看,渔业纯收入越高,则退渔意愿越低;一般来说,外出务工人数越多的家庭,越能够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外出务工,对渔业的依赖性越小,其退渔意愿越强。
第三组:渔民户的养殖特征。渔民养殖特征变量主要包括从事渔业的时间、养殖规模、因洪灾所造成的损失和养殖方式。一般而言,从事渔业的时间越长,对渔业的依赖性越大,再社会化的难度越高,退渔的意愿也越低。根据渔民的经验,只有当水面承包面积超过2万m2时才具有较大养殖获利的可能,渔民在正常年份承包的水面面积越多则获利也越多。因此,承包水面面积越多的渔民其退渔意愿越低。养殖对水质和气候的要求很高,属于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因此,近3年来渔业的损失越大,渔民退渔的意愿就越强烈。一般来说,围垦养殖靠近村庄,渔民管理方便,且受污水和洪灾的影响较小。而围网养殖成本虽然小于围垦养殖,但容易受到洪灾和污水的影响。所以,围网养殖渔民的退渔意愿强于围垦养殖渔民。
第四组:渔民预期。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渔民是否决定退渔取决于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与预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比较。一旦渔民预期退渔后的生活水平好于退渔前,那么渔民的退渔意愿就会更强烈;一旦渔民预期退渔后的就业机会越多,退渔后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渔民退渔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本文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选择了解释变量,变量名称及其定义见表2。
表2 变量名称及其定义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退渔意愿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家庭既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退渔决策的基本单位。在对渔民退渔意愿进行整体分析时选择户作为分析单位。为了全面了解待退渔民的态度,我们调查了渔民户所有家庭成员的退渔意愿。在分析过程中,若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退渔,则说明该户认同且自愿退渔,本文将其作为愿意退渔户;只要家庭中有成员不愿退渔的都作为不愿意退渔户。调查结果显示,42.3%的渔民愿意退渔还湖,57.7%的渔民不愿意退渔还湖,这表明大部分渔民不赞成退渔。
对于不同类型的渔民而言,其退渔意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将渔民户籍所在地、渔民职业化程度分别与退渔意愿做χ2检验发现,渔民退渔意愿与户籍地、渔民性质和安置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从渔民职业化程度的层面看,62%的非专业渔民愿意退渔,高于专业渔民的43%;从渔民户籍所在地的层面看,72%的外地渔民愿意退渔,高于本地渔民的35%。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外地渔民的社会关系网不在W镇,易受到本地渔民的歧视和排斥。而且,外地渔民不能享受本地渔民退渔安置的相关优惠政策。因此,外地渔民的退渔意愿强于本地渔民。在访谈中还发现,外地渔民多是从其他湖区搬迁过来的养殖户,他们至少经历了一次搬迁。从心理承受力和对国家政策的熟悉程度上看,搬迁经历使外地渔民默认退渔行为的合法性及强制性,其退渔意愿强于没有经历过退渔的本地渔民。本地渔民初次面临失去生计的风险,其心理接受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弱于外地渔民,所以其退渔意愿相对较低。专业渔民除了养殖业外无其他技能,他们一旦接受退渔还湖的事实,就有可能面临人力资本失灵的风险,而非专业渔民可能同时掌握种植和养殖的技能。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专业渔民的退渔意愿低于非专业渔民。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户籍所在地、渔民类型与退渔意愿的交互分类
3.2 退渔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
由于渔民是否愿意退渔的回答是一个二分变量,本文应用非线性概率模型中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渔民退渔意愿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的是逻辑概率分布函数,模型的公式为:
简化得:
在该模型中,渔民是否愿意退渔为因变量,将愿意流转定义为P=1,不愿意流转定义为P=0;εi为误差项;Xi为影响渔民退渔的因素;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采用逐步向后的回归方法进行变量筛选。
为了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有意义的解释,模型中所包含的自变量必须对因变量有显著解释能力。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用来检验除常数项以外的所有系数都等于0的无关假设的检验是似然比检验。它可以用来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是否统计性显著。似然比统计量近似地服从χ2分布。如果模型χ2的统计性显著,便拒绝零假设,说明自变量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事件是否发生[17]。分析数据显示,似然比中χ2的统计量为49.53,而P{χ2>49.53}=0.004,远小于边界值0.05,即检验结果推翻原假设,认为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是合理的。此外,Cox & Snell的R2=0.237;Nagelkerke的R2=0.325,认为模型有较强的拟合能力。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最终户主年龄、渔业纯收入、从事渔业的时间、从事养殖的人数、渔业损失、退渔后生活水平的预期等变量选入了模型。其中,户主年龄、渔业纯收入、从事渔业的时间和从事渔业的人数具有负作用,退渔后生活水平的预期和渔业损失具有正作用。各变量对模型贡献量的大小依次为:渔业纯收入>从事养殖的人数>从事养殖的时间>退渔后生活水平的预期>渔业损失>户主年龄。最终得到渔民搬迁意愿的Logi stic回归模型:
模型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
从渔民户的个人特征来看,渔民户主的年龄是影响退渔意愿的主要因素,而户主文化程度和渔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未进入模型。从模型计量的结果看,渔民户主年龄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户主的年龄越大,其退渔意愿越弱,与原假设一致。
从渔民户的家庭特征来看,渔业纯收入、从事养殖业的人数和从事养殖的时间是影响退渔意愿的主要因素,而外出务工人数未进入模型。从模型计量的结果看,从事养殖业的人数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养殖业的人数越多,其退渔意愿越弱,与原假设的分析一致。渔业纯收入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渔业纯收入越高,其退渔意愿越弱,与原假设的分析一致。从现有文献调查的结果看,收入多少是影响非自愿移民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事养殖业的时间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养殖业的时间越长,其退渔意愿越弱,与原假设一致。
从渔民户的养殖特征来看,渔民近3年的渔业损失是影响渔民退渔意愿的1个因素。从模型计量的结果看,渔业损失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渔业损失越严重,则渔民的退渔意愿越强。对于是否从事养殖业,渔民具有一个理性权衡的过程,一旦损失超过了渔民所能接受的范围,渔民就可能会选择退渔。
从渔民预期来看,对退渔后生活水平的预期、对渔业损失和就业机会的预期是影响渔民退渔意愿的几个因素。从模型计量的结果看,退渔后生活水平的预期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渔民对退渔后生活水平的预期越高,则退渔意愿越强。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枝江市W镇养殖户为例,分析了户主个人特征、渔民户家庭特征、渔民养殖特征和渔民预期4类因素对渔民退渔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渔民户主的年龄、渔业纯收入、从事渔业的时间、从事养殖的人数、渔业损失、退渔后预期的生活水平等因素对渔民退渔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户主年龄越大,家庭渔业纯收入越高,从事渔业的时间越长,从事渔业的人数越多则其退渔意愿越弱;渔民近3年来的渔业损失越严重,对退渔后生活水平的预期越高,则其退渔意愿越强。而且,从不同类型渔民的调查结果看,非专业渔民的退渔意愿强于专业渔民,外地渔民的退渔意愿强于本地渔民。
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提升政策宣传的有效性,提升渔民预期。调查发现,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一些渔户对相关安置补偿政策的了解比较片面,对退渔后的生活保障持保守态度,导致了退渔意愿不强。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入户宣传,将政策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给渔民,让其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尤其是要突出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为渔民退渔后的生活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提高渔户对退渔后的生活预期。这不仅有助于湖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可以帮助渔民寻找新的、更具优势的职业。
(2)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对非自愿渔民而言,人力资本失灵是最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根据渔民的年龄、文化技能水平、当地产业结构和渔民意愿等因素进行分类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妇女的就业培训。在设置培训内容时,应坚持市场导向,根据渔民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突出紧缺实用的技能培训。譬如,以渔民需求和市场需求对渔民进行“菜单式”和“计单式”培训;对就业培训技能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政府对参与技能培训的渔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18]。另外,在注重培训过程的同时,还应注重培训效果,形成“专业培训+定点实习+就业指导+小额风险贷款”为体系的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19]。对于培训考核合格者发放证书,对培训优秀者给予优先推荐就业。
(3)鼓励发展替代生计。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充足的农业要素资源。《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推进湖北“六谷”建设,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其中,位于宜昌市的三峡“橘谷”为“六谷”之一,而枝江市则是宜昌柑橘主要种植区之一[20],其柑橘产业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渔民退渔后,经过短期培训,可从事柑橘种植。一般柑橘幼苗3~5年内可获得收益,在这期间,渔民可在果树下种植粮食作物以保证基本的收入,同时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果树管理技术,进而完成从渔民向农民的转型。对于有条件的渔民,可以充分利用政策提供的优惠,选择自主创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迅速,为广大农民群体创业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政府应鼓励并引导有条件的退渔户创办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快递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