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2-02-23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林升岩
◎ 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 林升岩
教学评一体化,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三者融合统一,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评一体化包含诸多要素,王蔷将教学评一体化系统归纳为明确理念、把握内容、分析学情、制定目标、选择方法、评价效果等要素和环节,提倡教师基于课标理念和要求,深挖主题意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与目标文本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距,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互动,在教学中实时关注学生表现,根据目标达成情况,精准分析及解决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调整。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英国学者托尼·伯赞(Tony Buzan)提出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利用文字、符号、图像来形象地组织和表征知识,在调动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模式包含图表型、头脑风暴型等。近年来,思维导图已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的许多领域,但在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本文将结合一节阅读课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背景,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具体实践,以期为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有益尝试。
一、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教学实践
为深入开展研究,提高笔者所在学校英语阅读课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参加了教学评一体化课题并有幸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2019年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 Reading and Thinking阅读部分,授课时长40分钟。
1.课例背景与教学内容介绍。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不能使用互联网,这两类人群之间就产生了“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为了弥补数字鸿沟,各国政府和热心人士都在行动。本文以英语女教师Jan Tchamani为例,让读者体会到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外的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使读者感悟到消除数字鸿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海南省某学校高一年级实验班学生。学生英语基础个体差异较大,但是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热情高。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多都对互联网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但是深层理解不够到位,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教学目标。基于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结合王蔷提出的中小学生英语学科能力表现框架,设置以下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人教版2019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 教学目标及对应能力
4.课例教学设计与互动。笔者从内容、语言、结构三个维度入手,主要设计了预测、略读、寻读、绘制思维导图、写作等环节,下面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向学生呈现本节课学习目标之后,以“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line?”问题导入,展示一些博客、搜索引擎的图片,学生能够学习到“write a blog post”“stream movies”等词汇。教师再展示一些学生熟知的APP图标,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通过呈现图片,学生能够了解相关话题词汇。同时互联网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为文本做好铺垫。
(2)解读文本,分析文本内容与结构。教师在导入文本的教学话题后,展示标题“Stronger together: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提示学生寻找标题中的关键词,学生根据标题预测文本内容。通过设置预测问题,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有利于学生预测文章大意,推测作者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快速阅读段落首尾句,找到段落中心句,获取段落大意(见表2)。
表2 阅读文本整理概括段落大意
在获取段落大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通过分析段落大意,学生能够得出文章“总分总”结构,为后续写作做铺垫。
(3)解析人物,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述女教师Jan生活变化的动词短语,如“developed a serious illness”“quit job”“found herself out of work”“stuck at home”等。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整合信息,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获取互联网给Jan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Jan给他人生活带来的变化。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解释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运用自己学到的目标语言阐述思维导图的内容,提高学生概括与整合、描述与阐释的能力。
李海等人认为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有几个特点。首先,思维导图是对文章图式结构的宏观预测,一般基于学习者自身对文本的已知经验。第二,思维导图具有层级性,通常由“主题—要点—核心词—信息源”四个层级构成。“主题”“要点”对应思维导图的第一、第二层级,即文章的整体内容。第三,思维导图具有信息性,“核心词”“信息源”对应思维导图的第三、第四层级,即具体的文本信息。四个层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这一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与内容,即掌握“主题”与“要点”。其次,帮助学生找出描述Jan生活变化的动词短语,根据这些动词短语,学生能够复述互联网给Jan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文本内容。
在处理完文章内容之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of Jan?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her.(2)What can we learn from Jan’s experience?通过分析Jan的言语和行为,学生能够推断她的品质,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分析文本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推断作者的情感,如“From the Jan’s experience,I think there should be more people like Jan who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help others,who can make use of the Internet to make the society better.I think we should learn from Jan.We should help others who do not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复述思维导图,能够体会到Jan的生活因互联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给他人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教师由此总结,并引出了“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的概念。“Digital divide”即数字鸿沟,多数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了解这一概念。基于此,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两幅图片,一是山区孩子坐在土房子里上课,二是城区孩子使用平板电脑在线上网课,通过对比这两幅图,结合文章中Jan的事例,学生意识到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更深刻体会到Jan利用互联网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再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到正确使用互联网的重要性。
(4)整合语言,输出写作,评价效果。教学评价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持续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王蔷认为,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既要说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应给出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目标,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或互评。
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文章内容、语言、结构之后,教师设计了写作练习,学生就“How has your lif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写一篇短文,并给出了评价清单(见表3)。由于铺垫充分,学生对此话题感兴趣,基本能较好完成该项写作任务。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从内容、语言、结构和书写等方面提供评分标准,引导学生互评,圈出好词好句,由学生选出小组内得分较高的文章展示。通过分享,学生能够再次内化本节课的话题与目标语言。
表3 学生短文评价清单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在相似情境中的应用能力,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也实现本节课教学评一体化的融合统一。
二、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课运用的感悟
研究表明,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同时,思维导图的使用让教师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诊断自己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总之,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广,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推动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主阵地,而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是高中英语的主战场。因此将教学一体化融入英语阅读设计,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信息、整合语言,才能让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