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经验的追溯与声音世界的呈现

2022-02-23张高峰

诗歌月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诗作诗性经验

张高峰

诗人简·赫斯菲尔德曾在《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谈到:“我们内心渴望更多的事物——更宽广,更深奥,更丰富的感觉;更多的联想自由,更多的美;更多的困惑和更多的利益摩擦;更多形形色色的悲伤,更多无法抑制的喜悦,更多的渴望,更多的黑暗。”正是诗歌语言不可让渡的神秘奇迹,而使得唯其所是的诗性存在,得以向我们持续性地敞开,它关乎诗人主体情感经验,也沟通起无边的他者存在,由此而反身凝神于生命体验的瞬间开启。可以说,一个诗人诗歌语言的精神载力之中,是否存有一个独特的声音世界,已然成为诗歌写作能否有效处理复杂生命经验的体现。当我读到诗人见君的《风平浪静》《回忆》《结怨》《四月的平淡》等诗作,再一次印证了这一诗学观念。

他的诗作呈现出深缓而内敛、沉湎而幽邃的语言奇境,生命的张力却于词语间向我们不可回避地袭来。他执意打开的是作别青春激情退去后,日常生活经验里中年心态的沉静幽寂,平静之下难抑生命的渴望,时间的境域里幽幽地跳动着焰心的光亮。我们会被他诗行间氤氲的音调深深地打动和吸引,这也正是他不可替代的诗性语质根源所在。他的诗歌写作不以猎奇化景观取胜,而是切入真切的个体生存境遇,力抵那无以名之的情感深处,微妙而丰饶地省察自我的存在,进而加深我们感受生命和世界的可能性。正如杨庆祥所评价的,诗人见君是一位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高度内在精神纵深的诗人”,他在对物象观照的过程中,缓缓地呈现的是情感细腻的纹理与痕迹,其间都已“一切风平浪静”,都已“清晰、明了、冷静,没有是非”,抚慰心灵的唯有时间经验的沉积。由此诗人朝向了幽深的回忆,那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情感体验,难以捕捉的回忆无形,以诗性的呈现而见出难度。我们看到诗人承负着白发的惆怅写下《记忆》,打开“时已过午”的心窗,“高处的交谈”,自此将向内心的对话展开,由之追忆犹如“倒流过来的水”,优柔不舍地缱绻而来;细密的痛楚与欢欣相交织,无处告慰而暗自于诗性的述说之中生长;他深情款款地写下《结怨》,当然这是时间境域里的饶有意味的“结怨”,欲说还休而永无完结,在反向的爱的拉开之中;而《风平浪静》则将笔触深入到暗自惊心的“风平浪静”,那是已逝与将至的“时间一滴滴掉进去”,而不再泛起“任何激情”的中年情态,宛若那被端起的“慢慢变淡的茶水”,品味出的将是时间的锋芒自在其中,从而连向生命的博大宽阔亦在其中。

诗人见君的诗作往往融丰盈的情感与生命的探询为一体,他的诗之道在于生活的体察,在于生命全然的本真,通向不可割舍的心象对话,时间经验中由记忆与想象来重构精神的维度。尤为可贵的是,他的诗歌经由个体情感,联结起的是生命深切的普遍共鸣与灵魂振荡,由此他的写作无形之中构成心灵的“事件”,越是平易和缓,越是见出更深的悲哀之感,触发并加深我们的诗性感知力。

猜你喜欢

诗作诗性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